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工作思维模式

2016-08-08 14: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对职业世界的分析主要是以从业人员的外显职业活动为抓手,而对从业人员内在工作思维模式的研究则凤毛麟角。通过对5个机械加工企业 20名从业人员和8所职业院校12位专业课教师的深度访谈,对机械类人员内在工作思维模式进行探索,发现机械类从业人员普遍具有积极的职业定位思维、想象性空间思维、特定岗位的操作思维、条理性逻辑思维、默会性直觉思维、行业特有的工程思维、客户至上的服务性思维。

 

  一、何谓工作思维模式

 

  所谓思维模式,也就是主体凭借外部活动逐渐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的基本概念、观念、形象的有机统一体,它是主体的思维框架、思维操作机制和解释说明系统。简言之,思维模式就是个体在一定知识、经验、观念等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思维框架,它时刻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工作思维模式就是个体长期在职业世界中任务或工作完成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惯常性思维模式,包括其思维定势、常态思维习惯、思维特殊性等。

 

  首先,工作思维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即受一定社会思想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其在短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思维模式也会逐步发生微妙的变化,以适应经济等要素发展的需要。其次,工作思维模式具有特定性。即一个行业的工作思维模式区别于另一行业的工作思维模式,相比较而言,不同行业的工作人员具有不同的工作思维模式。例如,飞行员要求思维速度能在瞬间就环境状况作出判定并调整相应的行为,而对于出纳员,则不要求构成飞行员必须具备的品质。再者,工作思维模式是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综合,即个体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框架以及群体认识过程中思维框架的综合。个体思维模式的构建受群体思维模式的影响,同时,个体思维模式又不断转化为群体思维模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作用于主体的行为模式。最后,工作思维模式是一般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综合。由于工作思维模式受整个社会背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个体思维模式表现出一般性,同时,限于个体家庭背景、思维观念、处事方法等因素的差异性,个性思维模式亦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二者共同作用于个体社会实践活动。

 

  在对工作思维模式基本认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机械类人员内在工作思维模式的特殊性,有助于深入地剖析机械类人员的内在能力特征。

 

  二、机械类人员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笔者对机械类人员工作思维模式的分析不是建立在系统的思维模式分类基础上,而是基于对机械类从业人员和机械类专业课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尝试性地对其工作思维模式进行分解,进而总结机械类人员实际具备的工作思维模式。

 

  ()积极的职业定位思维

 

  所谓定位,是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它与人思考问题的立场、动机密切相联系,且潜移默化,常以种种习惯的形态显示出个体的特征。机械类行业是基础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动作技能和技术规范性要求极为严格。因此,对机械类职业的积极职业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细致严谨的工作思维

 

  机械行业产品种类繁多、技术档次不一、制造工艺的繁杂程度亦不同、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加之其高精度、高刚度、高效度、高公差的技术要求,对从业人员提出了细致严谨的工作思维要求,因为有时一个螺丝的误用可能会导致整个产品的报废或返工,其损失不可估量。因此,机械类人员需要对工作高度细致和严谨,以适应机械类职业的特殊要求。

 

  2.安全第一的工作思维

 

  机械类企业的一般工作流程是按照工序进行任务的分配,采用的设备较为复杂多样,涉及的安全领域比较多,包括机械操作安全、电气设备操作安全、特种设备操作安全、防火防爆安全等方面。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安全第一的工作思维。

 

  笔者访谈的企业基本都是八小时工作制。当被问及是否需要员工加班时,多数车间主任都表示不会让员工加班,因为超时间的工作强度会耗费员工精力,极易引起工人注意力分散,导致工伤等事故的发生。不仅如此,车间也都会有安全标识安全注意事项等提醒,如钻床不能带手套操作,女生必须包裹头发进车间,这些潜在的企业文化正是对安全重要性的彰显。

 

  3.乐观的职业认知思维

 

  乐观的职业认知思维是由机械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的。虽然每个行业都需要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乐观,但机械类行业尤其需要。首先,就机械类职业的工作环境而言,虽说有些加工条件要求较高的工件采用精细化加工,需要专门的恒温车间,如磨床(不同温度下进行磨床操作质量是有差异的),但大多数机械类职业的工作环境是比较恶劣的,基本是四面通风、冬冷夏热,噪音、粉尘、铁屑等充斥在车间。其次,就机械类职业的工作性质而言,他们日常基本是与各种机械设备打交道,油污、脏乱是很普遍的事情,即使是中间有事,也需要专门的洗涤剂清洗双手。再次,机械类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也有要求,有些工件比较重且操作时需要站立一天,特别考验个体体力。最后,机械类职业一般的工作任务较为固定和程序化,员工的工作任务相对单一,需要对重复性的任务欣然接受,以此获得职业幸福感。因此,机械类职业需要乐观向上的职业素养,积极坦然的面对自身职业活动和职业性质。

 

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工作思维模式


  ()想象性空间思维

 

  所谓想象性,是指将头脑中的已有客观事物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某种新事物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丰富理性的合理化想象能促使个体更好地观察和感知事物。图纸是机械行业的语言,故机械图纸识读与绘制是机械类职业必备素质之一,要求从业人员一方面能读懂机械图纸,根据二维图纸对三维形式进行空间解释,即根据平面图像构思部件的空间形状和立体化结构;另一方面要求从业人员能绘制简单的图纸,并对图纸进行合理化解释。机械行业产品繁多,图纸识读是最普遍和基础的技能,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利用三维的空间构思方式进行思维,也就是根据知觉的图纸进行实体图像的心理转变或修饰,并能有效解释图纸信息。

 

  ()特定岗位的操作思维

 

  简单说来,特定岗位就是机械行业的不同工作岗位。工种不同,工作岗位要求亦不同,其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操作也有差异。因此,针对特定工作岗位要有与之相对的特定岗位操作性思维。

 

  就机械类职业而言,车工主要是通过操作车床加工零件,要求操作者必须领会车床切削的加工工艺、机械图纸的标注、熟悉加工方法等;而对于钳工而言,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利用锯、锉、铲、搬手、榔头等工具,依靠手工操作进行零件的加工或机器的修理,要求操作者掌握划线、钻削、挫削等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相比较而言,车工是机器配合人完成工作任务,而钳工则是人配合机器,为机器磨刀,以此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一般是紧车工、慢钳工。所以,工作岗位不同,所需要的操作性思维也差异较大。

 

  值得说明的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除了特定岗位的操作思维,也即专业思维的运用之外,还存在根据具体工种而衍生出的延展性思维,如判断型、动作型、决策型等基础思维模式。任何一个工种都是专业性操作思维与基础性延展思维的统一。鉴于机械类工种的多样性,本研究暂不深入研究基础性思维。

 

  ()条理性逻辑思维

 

  所谓条理性就是有思路,即在工作中做事要合理、事前有思路、落实按计划、操作有步骤、结果可预料、变化有应对,表现在工作思维模式上即为条理性逻辑思维。简而言之,就是机械操作的工序意识。

 

  在机械行业中,条理性逻辑思维一方面可保证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减少误差、工伤等问题的发生。机械类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有一幅完整的工作程序图,即原材料的采购、切割、下料、生产计划下达、分工位进行粗加工、特种工艺加工、装配、组合、发货等一系列工作的步骤及工作方法。不仅如此,各工位的任务安排也有一定的逻辑性,如就车床操作工而言,首先就车间主任委派的任务核对毛坯件数,规划工时,接着进行装夹准备,在操作机器时也是边加工边测量边微调,以此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最后进行自检和质检员检查,及至运送至下一道工序,其过程是极其规范和有条理性的。

 

  ()默会性直觉思维

 

  与条理性逻辑思维相对的是默会性直觉思维,它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个体凭借已有知识和经验产生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产生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想,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感性认识,而是基于长期知识经验积累而形成的理性认识。

 

  机械类职业基本都是属于操作型的,从业人员通常经过长期的操作活动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对很多技术的判断已经超乎理性的解释,有时仅依靠倾听机器运转的声音就能判断机械故障,很快给出解决方案。很多情况下,往往无法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表述为什么如此操作,因为具体的操作技能至少是知识、心理运算过程和操作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同时,也涉及职业态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心理素质结构和智力的提高、审美意识的提高等,表现出一定的默会性,这种有时候无法进行合理化解释的默会性直觉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实践经验。

 

  ()行业特有的工程思维

 

  工程是人类的一项实践性活动,是以人的目的或目标存在为前提,按照一定的程序使用物质工具对原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和加工,生产出合格物质产品的过程。所谓工程思维,就是人们在从事工程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一般而言,工程思维不仅包括完成工程活动所必备的技术要素,还需要具备规范要素、质量要素、系统要素、管理要素、环境要素、心理要素等其他非技术性要素。所以,在面对复杂的现实活动中,工程思维表现为具备综合性的判断选择能力。

 

  机械类人员从事的职业活动属于工程活动的典型,因此,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行业特有的工程思维,即在使用机器加工原料或零部件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操作技术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加工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质量的标准性与工艺性、环境的生态性与友好性。机械行业特有的工程思维要求从业人员运用具体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操作解决实践问题。就车床操作的安全技术而言,车工在机床运转过程中,身体不能靠近旋转的机件,也切勿测量工件,更不允许用手触摸工件。对这些操作过程中细节问题的关注一方面可以确保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是工程思维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客户至上的服务性思维

 

  机械类行业属于第二产业,虽不像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把服务作为生产运作的载体,但是对服务性思维的强调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繁复的时代。

 

  就笔者访谈的资料看来,机械类企业现在已经不再按照固定的规格加工和制造产品,取而代之的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加工和制造适应其需要的产品。企业利润的增加不是源于按照固定规格加工产品,而是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目的,尤其是对于具有特殊工艺要求的产品而言,服务性思维要求更甚。例如,榔头、小锤子等工具上的滚花,其最初作用是防滑、增加表面粗糙度,但是现在很多手柄上的滚花不仅仅是增加摩擦力,还有表面美观的功效,这就是应客户要求或者为了迎合顾客需求的趋势而增加的延展性作用。因此,服务性思维不仅仅是第三产业的代名词专利,也是机械类行业必不可少的工作思维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不存在单一化的思维模式,工作思维模式是在动态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特征。它是个体外显职业活动背后的内部心理特征,直接影响职业活动的开展。此外,工作思维模式还是职业能力的核心要素,它是从业人员所特有的工作逻辑,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维习惯,且主要是以默会知识的形式出现。笔者所探讨的机械类职业七个方面的工作思维模式是对机械类从业人员工作任务进行的个人归纳和总结,旨在为职业世界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作者:郭月兰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 2016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