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存在问题与培养提升途径

2016-07-15 16: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现今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产业急速升级和调整结构,企业和人才的竞争越发激烈。高职院校学生要想赢在职场,学校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该注重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的片面倾向,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找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升的途径。

 

  职业素养,指的是人们在职业岗位上需要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及职业操守。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对相应的职业岗位适应和掌握能力的体现。

 

在现今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产业急速升级和调整结构,企业和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重点强调,必须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二者高度融合在一起。

 

无疑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明确作为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组成的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职业素养的提升。

 

  第一,职业意识淡薄。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他们对自身认识不够清晰,没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注重职业素养提升。

 

  第二,职业心理歪曲。部分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没有进入考前理想中的院校,容易产生心理失衡。一些学生自卑心理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认为自己低人一等,难以应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第三,职业观有偏差。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找工作时更多考虑的是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及工作环境这些因素,而较少考虑用人单位的发展、岗位的前景。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还不够重视。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轻素养。很多高职院校只把重点放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却不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纵观多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它们往往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等几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却唯独没有将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立。

 

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在课改过程中,一味加重学生实训课程的课时,删减掉了一些作用很大的人文培养方面的课程,无形中造成了三年大学毕业后,很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可能成为专业技能方面的尖子,却是人文方面的矮子,整体综合能力被拉下。

 

第二,学生日常管理中职业素养和综合培养功能弱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未形成合力。学生工作的核心重点内容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可很多院校都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把科研工作放到第二位、把学生工作放到第三位,忽视学生日常管理,学校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员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加之目前各高职院校中肩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重任的主体是党政干部、学生党团组织、辅导员、思政教师。但遗憾的是这支队伍由于各种原因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上并没能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力。而学校中数量最多的专业教师则认为职业素养不是专业课所能弥补的,所以不去关心和参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用人企业对职业素养的引导稍有偏差。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存在问题与培养提升途径研究

  第一,近年来很多企业以高薪吸收、引进高技能型人才,导致学校和学生都形成错误的理解:学校认为培养学生时只要加快学生技能培养投入就能满足企业所需,他们往往忽略同样重要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时认为只要手握多本职业技能证书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因此只把时间放在考取更多技能证书上,而忽视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文化内涵提升。

 

第二,支持校企合作的企业少,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度不高,已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与校方合作不够深入。这些主要是企业对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造成的。一些企业认为做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仅是国家和学校的事,他们不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走出去,找寻愿意合作的企业,采取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职业素养锻炼和顶岗实习锻炼。尽管表面上已经将课堂搬到了企业,可企业追求的依然还是效益的最大化,需要学生为企业创造生产价值,所以学生的时间基本都是在生产线上度过。学生只懂得动手劳作生产,而对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的深刻理解缺乏,因此学校跟企业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与策略

 

  ()学生自身: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与提升。

 

  高职院校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所学专业与职业理想的关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积极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和实训资源,完成培养任务,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充分利用课余和节假日,主动寻找实践机会,走出学校,到社会或企业锻炼,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从而积累实战经验,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学校方面:将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纳入高职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中。

 

  第一,构建完整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学校教务部门应设计与开发提高职业素养课程与就业能力类的课程。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导入职业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从而实现培养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创造创新等能力的目标。

 

  第二,为学生大学三年确定不同培养目标和重点,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针对大一新生,重在环境适应性教育、专业入门教育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针对大二学生,重在培养沟通协调、团队协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能力;针对大三毕业生,重在提升其受挫抗压心理承受能力,鼓励其积极找寻就业机会,以期实现成功就业。

 

第三,创新职业素养教育的载体。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显性课程和课堂教学方法,还需要有意识地构建一些隐性课程和其他素质教育平台、基地等。

 

如笔者所在院校建立了由职业道德训练中心、体质训练中心、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中心、外语运用能力训练中心、数字运用能力训练中心、就业与创业训练中心、大学生社会综合实践训练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创新教育中心和素质大讲堂组成的九个中心一个大讲堂的校内素质教育基地,建立了校外学生素质企业实训基地和社区实训基地,将它们作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平台。

 

同时抓好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政领导干部、学生党团组织、辅导员、思政及专业教师的合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比赛等,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企业方面:积极走入校园,参与校企合作。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企业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实现同时解决用人难和就业难问题的双赢局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需,派出有关人员入校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与老师们共同进行课程标准制定和专业设置讨论,同时可借助举办讲座、展览、企业文化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介绍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此同时,企业应为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调研、到企业实践提供便利,从而激发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热情,使学生深层次了解企业,为学生择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提升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大型工程,需要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缩短高职学生与社会用人需求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迎接各种已知和未知的挑战,获得职场胜利。

 

  作者:唐艳 来源:考试周刊 20165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