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运用概念的基础上,选取四个主要实施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信息技术多样化必然就会促成个性化教育唱主角的教育新局面,强调信息技术带来的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优势变革。
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教学改革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线,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的教育形态,将会对职业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环境转变,这将深刻地改变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互动方式,需要我们及时转变现有的应对方式。
每个教育对象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我们坚信信息技术多样化必然就会促成个性化教育唱主角的教育新局面,信息技术带来的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转型发展。教室里,超大屏幕代替了黑板,感应式触屏多功能一体机代替了教师的粉笔和黑板擦。不管是把信息化建在教育的哪种云端,我们执教者都必须拥有一份厚重感与归属感,把握住教学的本真,必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信息化“云端”作为载体,贯穿起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的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一、信息化“云端”风景一:定义教师角色的信息趋势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正式颁布,这是一部围绕“互联网+”布局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精神不难看出,未来十年,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将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学校要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这显然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云端”以独特的审美形式、温情的教学手段、细致的操作手法、实用的技能演练,完美地提供给师生一个更广阔的互动平台。信息化“云端”引领下的教学模式无固定格式,更不存在教与学的界限,它在任何师生需要的时候提供最优秀的教学资源理念,高效地帮助我们实现每一个关于学习的梦想。
从2015年2月28日到3月1日的24小时内,前央视调查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突破亿次点击。几千万人在线收看了柴教师关于雾霾的科普课、关于责任的德育课、关于情怀的人文课、关于调查的媒介素养课。这就是一个以“用户”为核心、以“选择”为导向的“云时代”,一个以创造知识取代传授知识的“个时代”,课堂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跨界和个性化信息趋势正使得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义[1]。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教师都是关键因素,因为教师可以改变课堂,课堂将直接影响学生。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不少新的气象。原本教师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源,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才能获得部分资源。
然而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正在以几何级速度增长,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技术途径自主或团队合作去获得,有时候甚至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在今天的课堂里教学生,教师一定要了解当代学生的这些特质,从这些特质出发找寻教学信息点的切入和路径,才有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上海虹口区教育局常生龙局长在2015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论坛会议中提出学科教学信息化应用方面推进策略:发挥教育行政的引导作用,从关注树木到关注森林,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从学科的逻辑出发探索技术的应用。如果信息化教学改革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精心实践,改革实施的成效是非常困难的。
二、信息化“云端”风景二:巧用课堂组织的信息能力
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与学情特点,巧用课堂组织的信息能力,课堂主人学生成为美丽风景,自然灵动。就像大自然的精心安排,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积蓄足够能量的能力。
1.信息元素选取的合理性。对于教材内容,只有教师自己明白了其中蕴含的价值,才能在教学设计中选取合理的信息元素,在课堂里传递出来爱和温暖,让自己所教的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课堂信息元素选取应从丰富学习者对知识理解和体验以及通过降低操作技术的难度拓展学习者创新表达的可能性。例如,职业学校教学信息元素可以选取吸引眼球的导入技能、情商调动的师情技能、科学合理的评价技能、辅助教具的使用技能等。巧妙利用课堂信息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在思考与追问中描绘着职业理想,在好奇与实践下勾勒出职业规划。
信息技术用丰盈感和对象感诠释了课程的价值,用高感知和超理性赋予了专业的底蕴。当然选取并不容易,一是要求教师能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二是要求教师防止职业学校学生因资源信息的凌乱而导致的知识碎片化。信息元素整合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从联系的角度理解知识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信息资源需要挖掘,但并不是说教学资源越多越好,哪些资源最能揭示问题的本质,最能形成学科思想,是我们需要加以选择和判断的,教师要具备重组信息资源的能力,为学生提供结构性的学习内容与资源,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
2.信息活动设计的时效性。课堂教学设计是否有效,一定是信息思维层层递进的过程。日本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描述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2]。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困惑与沉默,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努力去弥补差异所造成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欠缺。
3.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在不同技术层面帮助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力,可以设定比通常的教学水准更高的层次上的教学内容,通过针对最低水准学生的问题加以组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学习。学生拾阶而上,从“就事论事”开始,向“就事论理”,再向“借题发挥”的目标迈进。教师只要看准时机,选择好契机,稍加外力就好。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在于其留给学生的自然舒服之感,即在师生的人格感染中、心灵碰撞中、理解倾听中、信息交换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 3.信息素养培育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技术有新突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子书包、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在职业学校课堂里实现了全员教学的即时反馈、课前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课中练习过程的动态互动、课后概念原理的即时反馈,在以前的课堂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信息素养俨然已成为当下师生不可抗拒的魔心力。犹如艺术家设计进程中的分量与姿态,勇敢者的游戏,持久中心,植入人心。想继续做设计师的人,缺一点都不精彩,最走心的设计,最完美的典范,才能住在消费者的心里面。职业教育的每个学科应该将其鲜明的学科信息素养的个性融入全面发展的育人共性中去,植根于普遍具有信息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大众土壤之上,有效提高学生敬业、细致、高效、合作等职业岗位素养,在这趣味盎然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素养被学生自主体会到并付诸行动。
三、信息化“云端”风景三:创新教学设计的信息特色
我们多年来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一讲到教育学习马上联想到的就是教室,就是企业岗位所在的实习地,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学习基本上都发生在课堂和实习场所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室的模样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整齐划一的课桌椅,会被那些可以方便移动的、能够随意组合成圆桌或者小组讨论方式的桌椅所取代,甚至可以使学习的空间从教室到一切可能发生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实验室、制作室,去一个公众场所或者到博物馆中考察。笔者在英国曼彻斯特学习交流期间,多次遇见学生的某一节课就选在博物馆的某个展点。
而这个时候,给学生上课的很可能不是教师,就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但不管如何,授课者都卖力地在讲解,甚至是在表演。这意味着什么呢?师生参观活动不是带上照相机去记录什么,而是用心去交流和感悟。这是未来我们职业教育信息发展要走的一个方向,这是一种超越课堂、超越教室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只有我们拓展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空间,才真正能够体现我们的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才能够和传统模式进行抗衡。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技术和教育相融合的结合点上,它将革新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就如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加里·鲍里奇给出了判断一节课的效果的7个维度:班级管理、课堂氛围、任务导向、学生参与、教学方法、学生成就、知识结构,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合理利用好信息化维度,创建教学的例行流程,更好地编排课堂信息,充分接纳学生的观点,教师和课堂都要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素材类、集成类、工具类、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根据教与学内容的不同交替、适当的呈现,以此考量学生整合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符合职校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回归教育和生活的本质。
每个学校,都应是信息技术的培育之地;每个学生,都应是信息素养的培育对象;每门课程,都应是信息资源的培育载体;每位教师,都应是信息能力的示范之人。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3]。每位职业学校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教师,更重要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合理有效落实信息化维度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助推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内在潜能并将自己的潜能运用到美好善良的方面。
作者:施捷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