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业经济能够迅速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成功为台湾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提供了充足的优秀人才。我们应该借鉴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如根据产业结构的需求调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规模及系、科设置;对普通高中适当增加农业职业教育内容,探索发展设有农科的综合高中;加大对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等,从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是台湾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不仅对台湾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做出了贡献, 而且,对台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对台湾农业走向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 乃至对农民素质提高、农村人才培养, 以及发展农村建设, 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农业发展有今天的成就, 虽然因素众多, 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是很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其中,许多的经验做法对当前大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台湾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概况
50年代初期,台湾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主要是3年制的县立初级农业职校和6年或5年一贯制的省立农业职业学校。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发展农业中等业职业教育,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均有较快的增加,形成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顶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停办,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层次、科类结构有很大的调整,学校数、学生人数趋向减少。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所回升,之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经过多方调整,到21世纪初逐渐趋于稳定。台湾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反映了在台湾经济成长过程中,农业的发展地位和农村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学制
1950以前,台湾只设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和5年一贯制的农业职业学校(相当于初中3年加2年),没有一所相当于高中这一层次的高级农校。这些初级农校,都是在抗战胜利后,由日本占据时期的农林学校或补习学校改建的。
50年代中期,台湾的初等农业教育迅速发展。1957年,开办了第1所高级农职校。1968年,台湾实行9年义务教育,初级农校及5年制农校全部停止招生,但在初中阶段设有农业选修课程;一些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则因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逐步发展为农工职校或改为综合高中,保留农科,到21世纪初,出现了两所培养中等农业职业学生的涉农职校(淡水商工、台东专科学校),形成现有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制。
台湾的初中毕业生经联合招生考试,可升入3年制高级农业职校(相当于中专或职业高中)和部分综合高中或5年制农专;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经大学、2年制专科、3年制专科联合招生考试,可升入大学农学院或2年制农专或3年制农专。
(二)学校类别
台湾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主要有三种,即高级农业职校、高级农工职业学校及设有农科的综合高中。在2013-2014学年,台湾有高级农业职校4所,学生6 174人;高级农工职校17所,学生30 643人,其中,农科学生7 135人,占农工职校学生总数的23.2%;设有农科的综合高中有3所,学生人数624人。
二、台湾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校及学生变化
战后的台湾农业,从恢复期到迅速发展, 直至近期的调整和转型, 在其各个时期的发展中,都有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贡献, 而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也从中获得不断发展。根据学校及学生变化发展情况,台湾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20世纪阶段50-6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恢复和发展期。由于抗日战争的原因,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主要以恢复发展为主,这一时期,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校学生数都在快速发展。在日占时期,台湾省的职业学校仅有农、工、商、水产等四类。抗战胜利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要,职业学校把门类增设到了农、工、商、水产、医事、家事等六大类。[1]其中,农业职业学校在设科方面也日渐增多,初级部不分科,高级部则分农艺、园艺、森林、农产制造、畜牧兽医、农业土木、蚕丝等科。到20世纪60年代,台湾提出了“以农养工,以工促农”的发展经济方针,加大农业投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此时,台湾的职业教育已转向以农业职业教育为重点,以适应农业经济对大量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这时期,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恢复和发展,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校学生数都呈增长趋势。1950年,台湾有农业职业学校36所,其中,初级农业职业学校25所,5年一贯制农业职校11所。到1964年,台湾的农业职业学校发展到41所,其中,初级农业职校1所,5年一贯制农校32所,高级农业职校8所,同时,农业职业学校高级部在校学生已增至15 615人,是1952年的3.48倍。[2]
(二)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 70年代
这一时期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停滞期。这一时期,台湾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逐步由农业为主转变以工业为主,产业政策倾向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比重下降,导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出现萎缩现象。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校招生及毕业生就业都变得困难。1966年,台湾经合会提出调查报告,认为农校 学生供过于求,建议平均每年减少招生2 000人,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各科招生人数每年维持在3 500~5 000人之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台湾开始把一部分农校改为农工职校或综合高中,保留农科。同时,为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台湾开始重视发展工业和商业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工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占全部职业学校学生数的比例由1960年l5.4%上升到1970年的35.9%,商业职校的学生数从1950年的31.9%上升到1970年的43. 6%,而农业职校的学生数则大量减少,从1964年的15 615人减至1975年的12 915人,仅为全部职校学生数的5.5%。学校数也由1964年的41所减少为1975年的28所。
(三)20世纪 80年代
这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调整期。80年代后,台湾农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差别逐渐扩大,农民务农意愿降低,农业滞后严重制约了台湾经济的均衡发展。在经济全面振兴的关键时刻,农业再次出现滑坡。1982年,台湾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农业政策调整,目的是振兴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前后修正或颁布的主要政府文件有“农业发展条例”、“第二阶段土地改革实施方案”、“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八万农建大军培养辅导计划”,等等。[3]在这一系列农业政策的影响下,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发生很大变化,停止了农艺科招生,加大了对农业机械科、食品加工及农场经营科的招生规模。在校学生人数也由1980年的14 886人上升到1986年的17 917人。
(四)1991年以后
这是台湾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台湾经济进入全面转型和全面寻求产业升级的阶段,高科技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阶段的农业政策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知识传统农业转型,并且,提出“三生”概念,即生产、生活、生态,把现代农业建设从生产扩展到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安全、健康农业为现代农业的首要目标。农业职业教育也随着农业的需要在不断地转型升级,开设了家畜保健、野生动物保育、农产品营销、造园等新兴专业。同时,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数及学生数也从不断波动调整而趋向稳定。1992年,农业职业教育学校数为25个,包括高级农业职业学校6所,农工学校18所,综合高中农科1所,在校学生数共计18 640人。到2002年,农科在校学生数达到11 387人,学校数没变。之后,又出现上升趋势,到2013年,农科在校生人数11 062人,学校数上升到26所(详见表1、表2)。
三、台湾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系、科变化
在抗战胜利初期,台湾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仅分农、林、兽医3科。20世纪50年代初,初级农职校及5年制高农不分科,农职校的高级部(相当于高中)共分农艺、园艺、森林、农产制造、畜牧兽医、农业土木等6科。1964年,5年制高农开始分科,有农艺、园艺、森林、农产制造、畜牧、蚕桑、农村家事、综合农业等科。此外,为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户的经营趋向现代化,1979年,开设了直接面向农户的农场经营科、农村家事科。到1986年,台湾农职校的科别有森林科、园艺畜牧兽医科、农业机械科、农业土木科、食品加工科、蚕桑科、农村家事科、农场经营科等科,学生比发生很大变化,农业机械科学生在校生人数3 191人,与1970年比较,农业机械科学生人数增多四倍,所占比例由4.16%上升到17.81%,是增长最快的一个科。到2007年,台湾农职校的科别变化很大,与1986年相比增加了野生动物保育科、农产品营销科、造园科、家畜保健科,而畜牧兽医科、农业土木科、蚕丝科已经没有学生。到2013年,系、科设置与2007年无变化,学生数基本稳定。
(一)最终停止招生的科
具体来讲,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停止招生的科有以下10种。
1.农(业)科。1952年,在校学生30人,1960年发展到1 818人,但到1970年,就没有在校学生了。
2.农艺科。农艺科曾是曾是农业职校的主科,1952年,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在校生3 906人,农艺科有2 349人,占61.29%;到1970年,农艺科在校学生数达到3 659人,占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下降到19.30%;1986年,已经没有农艺科学生。
3.农产制造科。1952年,有在校生304人,占当年农职校在校生总数的7.78%;到1970年,农产制造科在校学生数3 271人,占当年农职校在校学生数的16.97%,达到其发展的高峰,1974年,农产制造科停止招生,改为食品加工科。
4.畜牧兽医科。1952年,在校生508人,占农职校学生总数的13.01%;1960年,发展到1 698人,占14.25%;1970年达到高峰的3 106人,占16.38%;到1996年,下降至2 498人,占13.00%。2007年,已经没有畜牧兽医科学生。
5.农业土木科。1952年,有在校学生123人,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到1996年,在校学生数达到870人,占4.53%。到2007年,已经没有农业土木科的学生。
6.示范农职科。1952年,仅有学生3人,1953年,为334人,以后未招生。
7.综合农业科。1957年创办,当年,在校学生1 936人,1960年,有5 374人,占当年全台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45.11%;以后逐年减少,到1970年,下降到1 673人,占8.82%;1975年,已无在校生。
8.蚕丝科。1956年招生,当年在校生167人,占2.3%;1970年112人,占0.59%;1986年213人,占1.19%;到1996年,已减至33人,占0.17%;2007年,已经没有学生了。
9.农村家事(政)科。1970年,在校学生数为3 259,占17.19%;1986年,2 407人,占12.74%。到1996年,已无农村家事(政)科学生。
10.农业推广科。1965年,招生65人,1986年,在校学生101人,是学生最多的一年,1976后无在校学生。
(二)一直保留的科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直保留至今的有2个科。
1.园艺科。1952年,在校生193人,占农职在校生总数的4%;1970年,达到1 528人,占8.06%;到1996年,是绝对数最多的一年,达到了2 686人,占13.98%;到2007年,在校生数2 334人,占24.32%,是所占农职校学生比例最高的一年;到2013年,在校学生数2 276人,占20.57%。
2.森林科。1952年,在校生数396人,占10%;1970年573人,占5%;1986年213人,占1.2%;1996年515人,占2.68%;2007年431人,占4.49%;2013年435人,占3.93%,基本保持稳定。
(三)后建的科
20世纪70年代后,新建的有6个科,一直保持良好势头的有3个科。
1.食品加工科。1974年开始招生,所占农职校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1986年,在校学生数4 143人,占23.12%;1996年4 777人,占24.87%;2007年3 137人,占32.69%;2013年,达到最高峰3 800人,占34.35%。
2.农场经营科。1976年由农业经营科改为农场经营科。1986年,在校学生数2 654人,占14.81%;1996年2 456人,占12.78%;2007年1 250人,占13.02%;2013年,达到最高峰1 344人,占12.14%。
3.家畜保健科。2007年1 629人,占16.97%;2013年,达到最高峰1 648人,占14.62%。
此外,还有野生动物保育科、农产品营销科、造园科,2013年,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18人、80人及114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06%、0.72%及1.03%(详见表3、表4)。
四、对大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从总体上看,这些年我国农业正在朝着现代化的目标稳步推进。但也要看到,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长期性矛盾仍然很多,各种新的风险在积聚,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板”。[4]要补齐这块“短板”,必须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台湾地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与大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较先发展的台湾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大陆的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一)根据产业结构的需求调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规模及系、科设置
随着台湾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台湾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规模及系、科设置也在不断变化。大陆地区应根据现阶段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及农业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生规模,对专业特色不明显,招生不足,办学效率低的部分,中等农业学校
要进行裁、撤、合及委托管理,以提高办学效率。要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淘汰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落后专业,增开实用的新兴农科专业。
(二)对普通高中适当增加农业职业教育内容,探索发展设农科的综合高中
1968年,台湾实行9年义务教育,初级农校及5年制农校全部停止招生,但在初中阶段设有选修课程;一些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因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逐渐发展为综合高中,保留农科。1999年7月,综合高中被纳入正规学制,目前基本保持有3所。开设有农科的综合高中有利于农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扩大农业职业教育的接受面积。大陆应借鉴台湾地区经验,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设有农科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用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农业职业教育。
(三)加大对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台湾地区为培育农业人才制定出台了“八万农建大军培养辅导计划”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未来可能从事农业的农业职校学生提供多种优惠措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对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经验,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省、市地方政府把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支出列入本地的财政预算。并且,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政府购买农业职业教育,把教育交给市场,提高效率。
作者简介:欧阳锋,男,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