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新模式“准员工2 + 1”入才培养探讨

2016-04-12 13: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实用化,即以能用为度,以实用为本,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又具备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重视实务学习,强调技能实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强烈,而在我国社会结构和教育体制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培养具有即战力的职教人才就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和经济发展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校企合作和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

 

  ()髙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培养程序、目标、方式和结构体系,其目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培养人这两个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职业教育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新实践诸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就是其中之一。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合作教育,所谓合作教育,就是将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同工作中的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一种实用主义教育方法。一方面,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深化理论认知,提升知识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掌握社会对知识的真实需求,提升教育的针对性。所谓校企合作,即一方作为人才供给机构的学校,一方作为人才需求机构的企业,二者紧密合作,协同管理,互惠互利,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经推出就取得极大成效,深受职业教育各方欢迎,也因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向。

 

  ()“准员工2+1”模式

 

  准员工2+1”模式是一种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检验而形成的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教育教学期间,将三年学制划分为前两年第三年两个阶段,其中前两个学年主要完成专业理论教学任务,着重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三个学年则与用人企业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法,按照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岗位需求技术和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第一时间人职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融人企业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考虑高职院校实用性这一根本教育目标,准员工2+1”模式也在实践中有了更加深人的校企合作方式,即髙职院校学生在第三学年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深入到企业,以实岗操作的方式进行技能学习和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和深化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实践理论知识,锻炼实战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借此感受到企业同学校环境的差异,能够以半社会人的身份过渡,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适应企业文化,了解社会经济形式和企业相关的制度规范、岗位需求、企业生产模式、企业组织架构等,从而更加顺畅地完成由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换,更高效地融入企业并发挥能量。

 

  二、"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效能及存在的问题

 

  ()“准员工2+1”模式效能分析

 

  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内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这一模式是建立在社会分工曰益细化和科技飞速进步背景下的、教育和产业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之间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的目标是合作共赢,其合作基础是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其二,这一模式是一种双向的、主动的互动和结合,是建立在供给方和需求方相互适应、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基础之上,其本质是教育、社会、经济之间的融合统一。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内涵也为这一科学模式的效能发挥提供前提基础和活力源泉。

 

  1.“准员工2+1”模式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职业技术学校、行业企业及其协会等组织共同成立的教育团体,包括围绕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规划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围绕行业人才需求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跨行业和跨地区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等,旨在实现教育和产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不同组织间的合作协调提供平台。成立和发展职业教育集团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契合职业教育集团主旨,并推进职业教育集团的深化和快速发展。

 

  2.“准员工2+1”模式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步伐。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强化知识能力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同时经济和社会结构也不断变化,然而与之相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却明显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僵化,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无法融人经济发展。而准员工2+1”模式的实施则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立足现实需求,更新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普及改革示范教材,鼓励具有区域和职业特色的课程教材,不拘一格,学以致用,以此践行职业教育实用性的本质目标。

 

  3.“准员工2+1”模式提高学校和学生的竞争力。准员工2+1”模式立足校企合作,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一种激励和肯定,这一模式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契合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用人标准;学生也能够更注重发展专业技能,并能够尽早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可以说是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这显然增强学生在整个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这也必然会箱射到职业院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会使更多的学生乐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也会有更多的企业乐于同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准员工2+1”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职业院校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能够很好地达成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目标,极大地满足教育机构、学生及家长、企业和市场等的多方需求,但是就拜发展现状而言,仍然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完善,具体如下:

 

  1•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校企合作简单来说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建立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并通过合同加以约束和规范。但就现状而言,校企合彳f仍然不够深入,不够彻底和不够规范,还存在诸去问题亟待厘清。一方面,有学校、企业和学生自身的原因,难免各自为利益考量而会有所保留,影响合作深人进行;另一方面,则在于宏观政策环境不利,对于一些争议、甚至可能发生一些违约、违规甚至恶意欺骗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管,严重影响校企双方合作的信心和热情。

 

  2.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存在漏洞。就我国高职院校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而言,其效果还远未能达到理论预期,这其中学校管理欠缺和由此导致的学生认识不足是主要因素影响。一些学校在将学生推到实习岗位上之后,就完全将学生交给企业,学校和教师缺乏必要的跟踪、管理和关怀,在企业陌生环境之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和不适应,其在岗位实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得不到及时排解;另外,一些学生对准员工2+1”模式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尤其对第三学年的在岗实习积极性不高,往往只把其当成是混学分应付毕业的手段,不能完全掌握实训技能,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

 

  3.企业对准员工2+1”模式不够重视。企业缺乏主动性和配合度,尤其是一些好的企业,往往需要学校主动上门寻求合作,而即便一些实施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其管理层对于校企合作本身也往往不能给予太多重视,仅将实习学生视为企业最底端的普通员工,大多不会为这些学生制定适合的管理策略,也不能专门为实习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训方法,以及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还有一些企业更是将学生作为解决其用工荒的劳动力来源,甚至也有企业仅仅出于利用廉价劳动力目的而实施校企合作。而进一步探究其原因,企业对高职院校准员工2+1”这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力的质疑是主要影响因素。

 QQ截图20160405172732.jpg

  三、完善准员工2+1”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

 

  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满足企业对专业型人才的渴求,也给高等职业教育指引明确的方向,因而得以在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推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深受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切实达成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根本目标。然而这一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仍需以切实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具体应从以下途径着手:

 

  ()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改善宏观环境

 

  要想充分发挥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的效能,达成校企双赢局面,就必须立足构建学校和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以宏观视角着眼,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构建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支撑、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如前文所述,校企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学校和#业之间的协议,而是涉及多个主体、多个部门、多方利益的综合性合作博弈体系,其关系教育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需要多方共举,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协调管理。具体而言,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宏观环境建设和政策支撑,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劳动监察部门还是工商税务部门、行业产业协会等都应责无旁贷,专门针对校企合作具体形式及相关事宜做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制定相适应的政策规范,出台适用的法律法规,用以保障各方利益,解决争议纠纷,以此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更加公平、合理和高效发展。例如,一些企业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而在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前提下,企业考虑违约风险,往往不会轻易将这些具有竞争力的资产拿出来用于校企合作,用于教学实践和培训学生,这无疑就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而适时推出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保障企业利益,则企业显然会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校企合作中来。

 

  ()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实施人性化管理

 

  不可否认,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增强学生能力,职业教育也是如此,校企合作和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也同样是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化其社会生存能力,因而,这一模式的实施必然要以学生为核心,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得到发展提升,学校和企业才能从中收益,也必然会从中收益。在实施准员工2+1”模式时,即便是对于在岗实训的学生,也应注意到这些学生本身还未毕业,无论自身学识和能力,还是心理和生理都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此时一旦脱离外界的引导、帮助和管理,极可能因为环境和角色的改变而出现一些问题,因而教师和企业的持续人性化管理对于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学校和教师应该在准员工2+1”模式实施过程中,保持与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心理干预机制,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其需求和期望,帮助其缓解压力,疏导情绪,及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另外,学校、企业和学生应展开积极的合作,在共同助力学生强化能力和适应岗位需求的同时,还应引导其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操守,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创新教学课程体系,适应现代化企业用人需求

 

  就市场角度分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是产品制造和供给,而企业是需求方,换言之企业是职业院校的客户,因此,职业皖校的人才产品生产应该围绕客户需求来进行,只要有好的产品,客户才会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产品质量主要看工艺流程,也就是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髙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客户需求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注重实用性,尤其注重构建模块化的职业岗群式课程体系,即前两学年以基础知识和素质教学、基础技能教学为主,同时穿插适当的在校实训操作,例如,机电专业会安排机电维修实训,金工制造专业会安排金工实训;第三学年则以企业岗位培训教学模块为主,安排学生到企业第一线进行在岗实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他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类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校在制定课程安排时,要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专业和岗位需求设置基本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以及设置专业技能培养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和学生职业发展培养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等,构建以素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在教学中实行双证制度,即除了毕业证之外,还应设置必考职业资格证条件,由此满足企业现代化发展的用人需求。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