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大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综述研究

2015-12-18 10: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作者简介]迟桂荣(1968- ),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德州 25302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97-02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个人所认知认同的自尊和权益—感性需要和理性需求,而对他方权威和权益或对社会与自然人文环境现状所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和行为倾向,具有强烈的抵抗情绪,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言行的抗衡和情绪的抑郁、愤懑。从某种意义上说,叛逆心理是人类自身生存的一种潜在本能,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修正、逐步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生物机能,同时它也是个体心理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自我超越和潜移默化的阶段,个体也正是在不断的反叛中、在自我反省中逐步成长成熟起来的。

  健康的心理心智与健康的体能体魄同等重要,大学生的叛逆心理总体上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其叛逆心理的成因,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以及自身认知水平的高低以及外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的。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叛逆剧烈失去理智掌控时,却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长期发展下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一、大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得处于“稚嫩与成熟”边缘的大学生“回归叛逆”呢?先让我们看一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叛逆心理与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1.主观原因。一是心理因素。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随着年龄和知识、阅历的不断增加,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会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确立自我的意识。他们不喜欢成人总是把自己当“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敬。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的意见或建议都会被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性地接受。当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大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秉持批判态度,使他们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独立的个性。在这些独立和“反抗”的行为活动中,大学生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变相的满足。如果老师和家长采取顺应的态度积极地支持他们的意见或者建议,就会增加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是生理因素。生理上第二性征的逐渐成熟,也促使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渴望独立的意愿。身高体重的变化、生理特征的成熟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对老师的教育和家长指教有意无意地慢慢回避、反感甚至背离,进而形成叛逆心理。因为许多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炼,认知水平偏差度还较大,认识较片面,看问题容易偏激走极端。

  2.客观因素。一是家庭因素。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或传教士般地驯化,往往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不当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都会无形中对孩子心理形成压力,当这些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便会在思想情感上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叛逆心理。如果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心与关怀,也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另外,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填鸭式地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结果是父母要管教,子女闹独立,这样的话,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

  二是学校因素。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也容易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已经接近成人,其是非观与价值观也已经基本成熟,如果教育者不尊重大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主观体验,盲目偏激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和观点去处理一些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就会导致学生自身对教育者的排斥,对正面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逆反心理的形成。另外,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的失落也会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有着极其敏感的自尊心,在班级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里,如果他们各自的主观意愿经常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相应的消极对抗情绪。

  三是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贪污腐化现象的滋生蔓延,极端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观念盛行,人际关系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益诡异多端,行业行规中的潜规则和不正之风愈加盛行,致使社会现实与所受教育的内容形成落差鲜明,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或现象的煽动和影响导致走向极端。单亲家庭的学生一谈父母就色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谈钱就伤心,对未来和前途充斥着无奈和迷茫。另外泛滥的不良信息和功利思想也越来越多地影响蚕食着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防线。对社会现实和理想未来心生疑虑,产生厌倦,进而形成逆反心理,徘徊在失落的边界,进而形成叛逆行为。

  二、大学生叛逆心理问题的对策

  由于叛逆心理形成原因复杂多样,逆反范围普遍,要彻底消除并非易事。因此,社会、家庭、学校要正确地对待大学生的叛逆心理,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对大学生的叛逆心理或倾向,给予科学的疏导以及正确的引导。追其根源,标本兼治,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

  1.目标定位。充分认识叛逆的消极影响和危害,提高大学生自身克服与修正叛逆心态的自觉性和能力。大学生叛逆心理是一种感性大于理性成分的不成熟心态,是大学生心理不平衡的内在表露。我们必须看到它求新求异,有着开拓创新的趋向和可能。因此,应该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出发,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提高辨别是非和增强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增加心理活动实践等途径办法,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促进他们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成熟 度确立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长大到成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求同存异、去伪存真才是接受正确教育健康成长的最佳选择,盲目的叛逆是不理智和错误的。

 2.家庭方面。父母应对子女实行民主的教养方式,充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天下父母心世人皆知,望子成龙成风但也不可揠苗助长,必须给大孩子的思想留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多一份信任和鼓励,用耐心去抚平和纠正大学生的叛逆心理。父母亲属首先要注意言传身教。言传要以理服人,更要注意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自己言行对下一代进行润物无声与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逐渐能够正确地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思想应运而生,如果我们将孩子的思想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考虑,或许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思想和行为就不会显得那样难以接受了。事实证明,民主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有所成就。

  3.学校方面。优化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倡导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学校要着重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远离叛逆的泥潭。作为教育者,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青年大学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注重言传身教,注重心理沟通。学校要注意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使之尽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者要把教育疏导工作做到前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情理交融,绝不可放任自流,更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产生偏私的行为。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内容实事求是,要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另外,还要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叛逆情绪与叛逆情节进行正确疏导,引导学生多参加文体活动,缓解紧张情绪;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社会现实,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社会方面。净化社会大环境。大学生是有着蓬勃朝气和沸腾热血的青年,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思想。在思想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严格地把好社会风气的“质量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一些低俗落后思想不断侵入,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较大影响。所以,创建优良的社会大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各界应相互配合,多创设一些内容健康、形式丰富、生动活泼,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此同时,加强社会治安和文化环境的管理,减少和消除社会阴暗面和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侵蚀和毒害,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氛围。

  科学地分析处理和纠正大学生的叛逆心态,大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自立进取、创新图强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做好这项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方丽英.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

  [2]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5(5).

  [3]黄国东,马昭,胡大吉.大学生叛逆心理的调查分析[J].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7(12).

  [4]张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透视与教育[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