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73-03
一、引言
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协作性、参与性始终没有得到发挥和发展。[1]在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教师不能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给学生提供砖块和其他所需的建墙材料,指导学生动手来砌那堵墙[2]——这个比喻形象地给出建构主义认识论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系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基础也更加引人注目。[3]《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大学通识教育课。该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教授内容多课时紧,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尽管为该课程设置了90学时,周课时分配为两节理论课三节上机课,学生仍感觉节奏快。因为教学内容多,课堂上师生互动很有限。如何突破时空限制、突破现有教学组织形式、突破传统的师生考核机制,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主客观统一”、“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建构主义为当代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4]
二、基于网络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1.学生感知、感悟
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已完成网络化建设,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加之国民中网络的普及,教育信息化[5]是大势所趋。信息化课堂将传统课堂进行时空延伸,有网络的地方就有课堂。在信息化课堂中,传统课堂是信息化课堂的起点。课堂上教师根据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对知识点分清重点、难点,采用问题驱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讲授《数据库基础与应用》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实例演示基本操作。在这一阶段,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启发性,对学生建构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很重要,课堂上抛出的问题要有有效性、启发性、逻辑性、连贯性,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易于形成知识体系。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知”阶段,教师首先在课堂上提供砌墙用的最基本的“砖块”。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点,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让学生明白教师心中的那堵墙是怎样的。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多媒体平台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落实指导方案。平台包括资料信息、课程讲解、实例演示、练习测验、师生交流五大模块,如图1所示。其中,“练习测试”模块只对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开放,一般用户不能进入;“师生交流”模块非注册会员只能浏览不能发帖。这个平台就好似砌墙用的“粘合剂”。借助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教学生怎样砌墙。
刚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在学习上首先遇到两大困惑:怎样学与为何学。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考核变少了、作业变少了、笔记变少了、家长和教师的管束变少了,与此相反的是每堂课的信息量大幅提升了。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接受的不再是小学、中学熟悉的连贯性强的课程,所涉及的完全是陌生的领域,课程学了有什么用,自己掌握到何种程度了,学生对此最为关心。除了给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学习目标——由课程本身的作用,到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使其想学习。
2.师生相互“理解”,巩固知识
在大学,依靠课堂上完全理解掌握知识点是不可能的,更需要学生课后多练,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怎样练、如何练,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平台就是另一个课堂。学生通过“课程讲解”模块重温感知不深刻的知识点,“实例演示”模块弥补了课堂上机时间相对不够,教师不能面面俱到的不足。至于考核知识点已经掌握到何种程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是期中、期末考试的两锤定音,纵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已经是亡羊补牢。有了信息化课堂,这一局面得到改观。在“练习测验”模块,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知识点和不同难易度的题目,测试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依据测试结果调整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实现个体微观层面的调整。学习上有困难怎么解决,“师生交流”模块充分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突破时空界限实现学生互助、师生协作。因为针对性强,这种交流远比QQ等通信平台更直接方便。借助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平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巩固”阶段。网络中的计算机就是砌墙用的“瓦刀”,这一阶段虽然更多地体现为学生自主学习,但教师的引导、辅助作用是不能抹杀的。
教师应时刻关注墙砌得顺不顺、好不好。在建构主义理论下,除了提供“砖块”,教师还有在教学活动中指导支持学习者、评估学习者的结果这一角色。[7]通过“师生交流”模块,教师能了解到在传统课堂上了解不到和来不及了解的信息。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顺畅,达成传统课堂上由于课时量限制而不能很好实现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偏误。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课,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指导。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不同学科的学生存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差异,还有学生所在的家乡地域存在教学总体水平差异,这些因素本身就要求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教。教师在开展知识传教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掌握、分析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预期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情况,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进度和难度能够很好地适应学习者当前的学习接受能力。[8]不同的学习成果需要不同的指导,依据“练习测验”模块反馈的测试结果,分析“信息资料”模块中针对“教”和“学”精心设计的“问卷调查”,教师能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可见多媒体平台又反作用于传统课堂,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实现宏观层面的调整。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主动建构教学的过程。由此形成如图2所示的基于网络的教学生态系统,该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师生互助环境。
3.学生应用知识
学生做题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的应用,但仅此难以调
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既然数据库技术各行各业都会涉及,为何不让学生感受它的社会价值呢?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校方组织学生申报校内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学以致用。2011年学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展首届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学生踊跃组队报名。《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是大一第2学期开设的课程,学生利用暑假,对研发系统精雕细琢,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调试,虽然最终成品略显稚嫩,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尝试。学校的学习支持中心还从学生中招募课业小老师,让学得好的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帮助辅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这些无不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应用。
三、激励考查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信息化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很大比例,采用什么样的约束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除去考试、书面作业、实验报告、考勤提问这样的传统考查手段,信息化课堂完全可以通过“积分管理”引入游戏般的激励机制,由版主按发帖质量、回帖顺序、活跃程度、网络贡献等因素给予用户奖惩,精心设计推出与课程有关的网络活动等项目,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用户对获得的积分自由支配,可以用来下载资料、申请专人答疑、购买网络权限等。教师将积分和“练习测试”得到的成绩折入学生的总评成绩中。另外,学校还可将学分绩点与竞赛获奖、等级考试优秀等学习成果挂钩。关于建构性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已有学者开始研究,笔者也还在探索中。
虽然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但教师的评教和引导作用对学习者能否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起到决定性作用。[9]对教师参与性的衡量,也应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例如做客学习支持中心,网上回帖、开展讲座等活动都是教师的有效参与,以此激励教师积极建构教学。
四、结束语
国内的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论专著,把学习过程大致划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本文对“数据库基础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也从这四方面进行了阐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是一把双刃剑,既建构学习者学习,又建构教师教学,推动“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变革,从而实现“成功课堂”,促进“教学相长、师生并进”,落实以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适应能力为核心的,智商、情商和创造力协同发展的“杰出人才”培养目标。当然,成功的信息化课堂非任课教师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要电教、设备处、学生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协同共建,以促进教与学齐头并进,创建与时俱进的、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2]蓝云.对学习过程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2(6):5-9.
[3]施永香,唐伟.Visual FoxPro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4(7):15-18,23.
[5]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51-53.
.London:Constable,1961:35-45.
[7]Boettcher,J.(2007). Ten core principles for designing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insights from brain research and pedagogical theory. Innovate 3(3)[J/OL]. http://www.innovateonline.info/index.php? view= article&id=54 (accessed October 8,2007).
[8]刘兵.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9):4-5.
[9]王一冬.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评价与选择[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