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合集:教育理论论文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发生了重大变革。在高校里,有条件的学校开始把一些应用型课程移至机房,笔者所在的学校即是如此;条件差一点的学校至少也把普通的教室改造成了多媒体教室。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等教具逐渐远离离我们。但是,课堂教学水平并不会因教学条件的改善而显著提高。经笔者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跟踪调查后发现,半数以上的高年级大学生对用PPT教学持反感态度,个别极端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门口一看到PPT就转身离去。与此同时,很多教《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课的老师也在感叹计算机基础课难上,在各类院校的教学比武中也很难看到计算机老师获大奖。
为什么教学条件的改善没有带来预期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呢?教学水平的提高,虽然有赖于教学硬件设施的改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更新教学理念,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教学中推行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学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1]。
建构主义提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建构主义不仅提出了全新的学习理论,而且也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与行为主义相反,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引导者和忠实的支持者,随之,学生也就由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寻求的不是学生能够重复什么,而是他们能够创造、证明和展示什么,即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探索
笔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在网络机房里进行,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使用。教师可以监控每台学生机,教师机的桌面也可以清晰地传到每台学生机上。在这样有利的教学条件下,尝试着对课堂教学作了以下改革。
3.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学会学习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来说,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因特网上都能找到,且有很详细的案例。因此,这门课程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因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并鉴别出有用的、正确的信息。因此,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中,采取实践-讲评-再实践的三段教学模式。
3.2加强师生联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
因特网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通过Email、QQ、RemoteDesktop等工具,学生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可以很容易地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做个别指导。当形成良性循环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的工作量无形中会增大,而且对老师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3.3让学生学会提问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这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多数老师会认为一个好老师应该对对学生的提问积极响应,有问必答;而在学生眼里,只要把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弄清楚了就行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拿高分评奖学金,不会主动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独立思考,部分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由于一切答案都可以直接从老师口中得到,哪怕是书上写得很明白的内容也不必去翻书,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不会思考、不会提问了。
3.4合理分组,提倡合作学习
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个体差异。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上课时的机位按优劣互补的原则固定下来,倡导团队合作,鼓励机位相邻的学生对某一具体任务展开讨论或协同完成。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可以把讨论范围扩大到全班,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见仁见智。不同思想和见解的碰撞有利于激发灵感,是创新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4总结与展
综上,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应用和推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过程中,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首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还没有在国内推广开来,因此在实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时,很容易受到来自其他实施传统型教育方式的前辈甚至是学生的攻击和责难;其次,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完全是开放式的,以学生为主的。为了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自已建构知识,教师设计的问题或任务应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