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明确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新医改方案实施过程中,人才短缺已成为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卫生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21世纪国家医学发展战略目标对复合型医学信息人才的要求,积极探索医学信息教育模式和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我校也紧跟基层医疗卫生建设需要开设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本文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对医学信息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1.培养医学信息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新医改制度的实施,现代医院信息化的步伐加快,需要更多的医学信息化人才。很多医疗卫生单位由于缺少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没有统一规划和科学化的管理,导致投资不断增加,但是信息化建设总是停留在收费和药品出入库管理等低层次上。在医学院校中培养出一批深入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信息系统,又掌握医学专业技术,了解医院业务情况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是国内和国际医学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医学信息人才培养也有助于新医疗改革方案的推行实施。
2.医学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医院信息化工作对管理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在信息技术方面,要有一定的系统开发经验,能完成基础数据的整理归类、图像传输、远程医疗、数据库管理、计算机及网络故障处理操作,加上各种医保、社保、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数据的导入导出,要求信息管理人员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数据库管理能力。医疗知识方面要有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流产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各级医院中,这些数据都与医疗活动相关,不懂医学知识很难理解复杂的医疗流程。医院管理知识方面,要求有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念,还要有一定的医院工作经验,如果对医院的管理没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建设出来的信息化项目就很可能无法满足医院的信息化管理需求。
3.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医学信息管理教育的核心课程和评估体系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涉及到多个学科专业:医学、管理学、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等。这些学科均有自己的核心内容,但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没有明确。目前,无论是卫生还是教育部门,都未制定相关标准,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从各学校的课程设置可见,整个医学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在各自为政的状态下发展的。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制定专业人才评估体系,组织专家对开办了该专业的院校进行检查,把好教学质量关,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2学科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医学信息教育的发展
推动医学信息专业教育科学发展,培养适合社会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需要成熟的学科理论作指导。
国际上,医学信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医学教育、研究与医疗实践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医学信息学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建立起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再加上研究学者少,学术影响力弱,使医学信息理论研究处于徘徊状态。
3.3医学信息教学与医学专业教学脱节
受传统计算机课程的影响,缺乏对医学信息技术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得医学信息教育一直停留在计算机操作和一般软件应用上,不能与临床医学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
3.4缺少医学信息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
教授医学信息课程的大部分教师出自计算机专业,并未受过医学信息学的相关培训,教学方法和视野受到限制。医学信息管理专业高级职称教师的数量偏少,并且缺乏兼有医学和信息科学双重背景的教师。青年教师比重较大,教学经验不足,在综合能力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医学信息专业教师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导致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存在问题。
3.5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备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大部分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需要有较大差距,数字医学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技术的实践环境尚未列入建设计划。缺少医信技术所需的实验环境。各院校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不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4.医疗信息化背景下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4.1确立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
不同层次的医院对医学信息人才有不同的要求。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三年制中专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到基层医院工作。通过基层调研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我校确立了符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医学、管理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管理水平,能够从事医药相关行业信息管理和系统开发工作的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的设置与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需求有效结合,即培养懂医学、会管理、精技术、擅应用的专业特色人才。
4.2优化医学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性特色
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向与知识结构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使总体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且能满足社会对特色专业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并能正确处理好通才与专才、传统与现代、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关系。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明确专业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逐步优化并形成具有卫生信息专业特色的、与国际医学信息教育接轨的课程体系。以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来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在课程设置上先确定最基本的核心必修课程,即医用管理学、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网站与网页设计、医学图像处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信息系统。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课程放在专业选修课中完成,专业实践教学部分主要以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方式完成。在课程优化过程中注重管理知识和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强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4.3探索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通过对学生的职业取向的调查,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有从事和专业相关工作的愿望。因此,不
仅需要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医学信息系统等,还要为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针对性的指导。随着医院信息化所需的医学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取得相应资格的应用型人才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匀。我校在申请成为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考点后,为学生获得医学信息资格证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学生上一所学校,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都拿到了。
4.4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有效保障。我校聘请院内外专家成立了教学督导委员会,以教学督导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活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资料检查、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学生评教教师综合评价等。通过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严格把关教学质量的每个环节,实现了改进教学、推动课程建设的目的。
4.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职业能力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忽视的。实践教学环节应以学科理论为基础,结合就业能力需求,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实践培养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需要搭建相应的实践平台,在校内建立设备比较先进、软件配置合理的计算机实验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基地,拓宽人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如我校与四川九阵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医疗信息化数字模拟场景与案例教学的研究科研课题,己申报了雅安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通过这样的合作,提高了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4.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注青年教师成长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社会对医学信息人才要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完善和拓展自身的知识水平,将更多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传授到学生手中。为了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我校制定了详细的教师培训计划,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和教学培训。例如我校计算机学科教师都参加了山东省医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班的学习,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此外,我校也很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经常聘请行业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十兼课以及开设讲座。这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4.7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关系到信息化时代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重要问题。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借助政府支持和贴合社会需要来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提高产学研结合能力,促进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
4.8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密切各院校间的联系与合作
我校努力加大对外交流的力度,鼓励任课教师参加各种学术团体,通过参加各种学术组织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使教师对于各自学科的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成长。学术活动的开展也为各院校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拓展了合作渠道,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医学信息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5.结语
医疗信息化的大背景,为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医学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专业教学不断改革、创新、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方案,构建医学信息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探索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湘君,中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73.
[2]苟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教育性视角解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139-144.
[3]朱毓梅,曲毅,中医学背景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