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过度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不良影响

2015-07-03 11: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本文运用过度教育的观点对目前高职教育出现的此类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过度教育的表现、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方面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到一条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过度教育;高职教育;学生就业;影响

  
  过度教育的概念以及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对于“过度教育”,西方教育经济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但对其界定至今未取得共识。大多数人认为,属于以下几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应该称作“过度教育”:(1)接受过同等教育水平的人,其经济地位或收入比以前下降了。(2)受教育者没有完全达到他们预期的职业目标。(3)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笔者对“过度教育”的定义为:过度教育指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超过了其所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水平,从而使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实现不了他的职业期望,由于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而引起劳动生产力下降的一种现象。过度教育反映了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协调的状况。这里所说的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高等职业教育。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来分析,国家希望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平衡学科型与技能型人才的比例,以此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成了经济发展的“蓄水池”。但必须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过度膨胀会使得“水满则溢”的现象出现。wWW.lw881.com就目前形势而言,高职学生就业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毕业生就业情况与经济发展形势越来越趋于一致从本质上来说,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就业,而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就是经济形势,其中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分布、经济景气程度等因素。由于我国近几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就业岗位的增加,所以很多人不担心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市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需求一直很旺盛。但是,在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很多人意识到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形势是有密切关系的。与其说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倒不如说没有合适的工作适合学生。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形式,但却不是以“一次性就业”为目的,把学生送出校门就“概不退货”的想法并不值得提倡。
  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明确性和迟滞性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很大的困惑。在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28所学校学生就业的专业完全对口率很低,一般不超过30%,普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就更低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还没有完全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另外,我国目前吸纳高职学生就业最多的领域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而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小民营企业可谓损失惨重,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吸纳更多的高职学生就业。
  学校和区域差异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差距较大2006年,国家确立了28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目的是带动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全部在91%以上,其中19所院校超过95%。2006年度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东部、中部、西部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区域的排列先后顺序;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就业的地区,其次为浙江省和江苏省。同时,调查报告指出,愿意去北京、上海、广东之外地区工作的人仅占总人数的15.0%。从教育部公布的统计资料中看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简称三大经济圈)是我国高职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三大经济圈生产了占全国48.3%的gdp,客观上为高职教育发展和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条件。
  “人才高消费”现象仍然存在近几年,用人单位无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片面追求高学历,造成大量低学历人才的闲置现象,人为加剧了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需要指出的是,人才高消费现象与低学历人才的闲置现象都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人才相对供过于求的表现,它会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渐得到控制和缓解。

  过度教育在我国出现的原因

  (一)从教育的需求与供给角度来看
  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构成了教育的社会需求,从某种意义而言,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但又不是单一因素所决定的,人们的教育需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社会人口因素。教育的主体是人,尤其是儿童和青年。因此,一个国家的人口构成情况决定了教育需求量的基本规模和走势。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相对需要受教育的人口数量众多,这就决定了我国对于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2)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使人们接受教育的意愿更为强烈,同时,社会对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人们对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3)国家政策导向。教育的社会需求是通过政府的教育规划和政策体现出来的,而国家的教育政策直接影响人们的教育动机和需求。我国现在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刺激了人们对教育的投入。(4)人们对于社会地位的追求。人们逐渐认识到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的社会认可程度越高,而且在现代社会,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是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条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这种观念的影响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对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或限制了教育的供给。教育供给不是无限的,所以,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两者是矛盾的。在这样一种矛盾中,一方面是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门槛越来越低,生源越来越充足;另一方面,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显现。(1)教师的供给。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进行的,教师是教育资源中最主要的人力资源。我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难解决的就是教师不足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满足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授课式教育,我们应吸引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事业,但这恰恰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2)教育资源的配置。职业教育是一种需要高投入的教育形式,现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与企业真正联合起来,所以在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方面显得不足。在教育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是影响教育供给的重要因素。
  在现阶段中,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的因素还有很多,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求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存在,同时,这种矛盾的存在也造成了现阶段过度教育现象的存在。

  (二)从宏观教育政策与高职院校管理角度来看
  教育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过度教育现象的发生。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提出,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在教育发展中会存在两个矛盾,即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在经济起步初期,总量矛盾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而结构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在这个时期,社会只知道人才匮乏,但却很难知晓具体短缺多少和短缺何种类型。因此,只能从量上盲目发展,其结果可能导致某些人才过剩而某些人才严重缺乏的情况。教育发展的步骤是首先解决量上的短缺问题,质量问题只能求其次。所以,我国教育发展现在正处于发展的“盲动期”。人才过剩浪费与严重匮乏两种情形并存,是其必然现象和必然结果。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一段时期之后,总量矛盾将日趋缓和,结构矛盾将逐渐突显出来,而此时政府对于人才的既过剩浪费又严重短缺、教育效率低下等问题应加以重视,进行教育层次与结构方面的调整和控制,避免过度教育对我国经济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需要补充的是,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是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在政策的把握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控制,这将是我国将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需要研究和处理的问题。  在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中,行业办学是一个特色,也是一个主流,各个高职院校都要挂靠一个行业或部门,学校的人事及专业特色都要依据行业要求来办。因此,不仅学校人事制度复杂、低效,各学校的专业与学科重复设置极为严重,使教育资源形成不合理的分流,从而导致教育效益不高。
  从以上分析可见,国家应冷静、谨慎地对待高职院校的扩张,合理规划教育资源,采取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政策,并保持教育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过度教育的危害

  过度教育有可能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过度教育的直接表现就是人们对工作的期望降低,工作不能体现从业者受教育的价值。从根本上讲,一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取决于他接受了多少教育和培训。然而,教育和培训却意味着一定的投资,那些受过教育和培训的人们得到的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实质上是先前所受教育或培训付出的投资以及利润。我国现在教育收费相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许多家庭为了支持子女上学不得不把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作为子女的教育投资,而且从目前趋势看,人们在教育上的投资还将增加。然而,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水平却在降低。上海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6年,该区企业接收的应届毕业生起薪点,大专及以下学历平均从1789元涨到了1860元,但相对浦东新区企业年度平均调薪幅度9%而言,应届毕业生的起薪实际呈现了隐性下滑趋势。《2007年度上海市企业人力资源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大专、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分别是每月1910元、2600元。该调查结果还表示,从起薪涨幅数据看出,2007年大专、本科应届毕业生起薪与上一年基本持平,但同物价以及企业年度平均调薪幅度相比,应届毕业生的起薪依然处于低位。为了降低成本,很多企业更是将应届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降得很低。
  过度教育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培养一个大学生,而当大学毕业生离校后却找不到工作,或是从事与其专业根本不对口的工作,这意味着国家对大学生的教育投资无法得到正常回收,这就是国家教育投资的无效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过度教育威胁我国的教育信用体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难免产生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教育质量的差距、高校学生的素质差异都使得高校学生在就业时的“马太效应”初露端倪,这必然使得我国教育体制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可能面临着重新洗牌,在这一形势下,如果我们不认真对待,在政策上出现任何失误,都会给我国脆弱的职业教育事业造成巨大的打击,伤害人们对教育的信心和教育信用。

  参考文献:

  [1]孙志军.过度教育:西方的研究与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1,(5).
  [2]陈方红.论我国教育过度的成因及社会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5,(2).
  [3]张彦通,赵世奎.过度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j].中国高校研究,2004,(12).
  [4]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盛世明.过度教育测度方法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