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依赖于提升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必须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备要素。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一所好的大学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工作、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专业领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责无旁贷。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
1.什么是“创新”
创新一词最早是在1912年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这一概念最初的内涵是指事务内部结构的革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这一概念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同时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所说的创新,一般意义上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取得的现有成果基础上,做出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进行新应用。创新不仅包括新思想、新事物的发明创造,也包括在新的环境背景下对原有知识的重新组合、拓展和对其使用价值的重新发掘。[1]因此,创新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继承和突破的一个过程。
2.创新能力
很多学者对创新能力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目前国内外对创新能力都没有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通常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等,也包括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等。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2]
二、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更多地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较少考虑大学生自己的个体化差异和科学素养的培养。高校对学生的教育重点更多放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掌握知识为主,复习应试仍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任务。而且我国现有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缺乏可操作性,效果不明显。在这种现状下,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知识存储量大,但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上却满足不了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3]
虽然目前高校已经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改革、转变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三、哈佛大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国是一个高度创新的国家。美国的高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体系。本文选取了美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分析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成功经验。
哈佛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典范,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在其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哈佛大学培养了多位美国总统,也是美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大学。回顾哈佛三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锐意改革都为哈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哈佛大学取得如此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与其自创立之初一直以来高度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密不可分。
1.办学理念中蕴含的创新精神
哈佛大学建校以来,一直秉持“真理与学术至上”的教育理念。哈佛大学的校徽上写“VERITAS”的拉丁文,汉语即为“真理”之意。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哈佛大学的校徽与校训,都彰显了其寻求真理的办学宗旨。哈佛历史上的多位校长都把寻求真理作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哈佛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保证了其学术氛围的纯粹,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哈佛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教育的人,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度发展的人才。[4]
2.教学方法中的创新培养
哈佛大学法学院采用的“案例教学法”是哈佛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代表。法学院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模拟法庭教学。首先由教师把材料发给学生,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查找资料、准备辩护方案等工作,而这些材料很多来源于真实的案例。之后进行小组讨论、辩论,教师会整理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作出点评,指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教师对辩论结果不下结论,等到开庭时候一起到法庭观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对比和感受,从而找出自身的不足,真正领悟法律的精髓。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素质。[5]
3.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哈佛大学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开放、讨论、启发式的方法,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创造性思维。哈佛大学认为,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唯一的,应注重帮助学生适应形势的变化,获得寻找更准确答案的方法,而不只重视结论。[6]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发言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辩驳,陈述自己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哈佛非常重视学生讨论思考的过程,每个题目由学生分组讨论争辩,小组间往往还存在竞争。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积极发挥主动性,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和同学间的异议,培养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决策判断的能力。
四、哈佛大学创新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教育理念中的差异
相比于哈佛校训中对真理的追求,我国高校校训中更多反映出对人才意志品质的完善和终极道德标准的追求。例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都是从完善人格人性的出发,而没有体现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
2.对“创新”理解的局限
相比美国,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更多局限于“科技创新”,偏重于技术中的创新性发展与应用,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关注不够。国外则更强调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注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重视个性的自由发展。[7]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
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而创新,要踏踏实实打好基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
3.加强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差别较大,很多高校尤其是非重点高校由于实验条件不足、经费支持不够等原因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水
4.深化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教学观中,比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教学更加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个性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国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很强,对教学的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规划,有固定的内容,要达到固定的教学目标和预定的学习结果。传统的教学是静态的,把教学置于教学科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框架之下。[9]
传统教学的弊端已经凸显。这样的人才培养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难以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阻碍了学生差异性、多样性的发展,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批判怀疑精神,思维变得单一、刻板。
我们需要树立开放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记忆一个正确答案更重要。对知识的探索不是去发现固定的教学内容,而是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学习、逐步构建的过程。应该从对话、探究、转变的角度看待教学,教师不是教学计划的被动执行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固有知识的被加工的对象,要运用多种多样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0]
5.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保障
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与之匹配的教育管理制度、招生考试录用体制、教育评价制度和社会用人机制等等。[11]一直以来,我国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政策文件影响较大,虽然口号响亮,但相对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政府在制定人才培养政策时,要有详尽科学的规划,确保文件的可执行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避免创新人才的培养流于形式。
五、小结
创新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是人们在感受到中国高校教育现实困惑后对中国高校教育的深刻反省。创新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教育方方面面的改革,是对现有教育培养模式的扬弃,是新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重塑。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认真研究其规律,吸收借鉴国际范围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齐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2]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5.
[3]郑爱莲.论创新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困境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2,(4):69-70.
[4]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5]苌光锤,朱卫明,刘强.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育才目标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6]张艳,张红.哈佛大学创新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2,(2).
[7]刘宝存.大学的创新与保守——哈佛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