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概括了当前我国大学土建类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情况,而后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探讨我国大学工科教育中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词:土建类;本科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
一、当前我国大学土建类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概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大学教育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过渡。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几经调整现已基本成型,在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本上都是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等构成。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成的,从思想上看,当时的培养模式是知识的深度比广度做得要好。改革开放后,跟踪欧美、日本等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改进进行了新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包括:公共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的必要环节,如哲学课(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大学生后续课程学习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以及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大学阶段拔高的积极作用都得到了普遍认可,所以每所大学都确定哲学课为必修课;外语课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觑,非外国语专业的大学生以英语最为常见,部分高校也开设俄语、法语、日语、德语等语种。无论承认与否,英语在教育、学术、经济、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已经成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WWw.133229.cOM当新东方学校这些以英语考试培训为主要业务的民办学校的品牌效应越来越耀眼时,人们才突然间意识到大学英语教育之基础性和重要性。正是在面对“哑巴英语”的尴尬时,正式提出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听、说、读、写并重,并且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英语等进行相关的调整,以期充分利用这些“大考”的指挥棒作用,而且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笔试成绩优良的考生可以参加口语测试,并做等级评定。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类(工科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最为常见)、物理类(工科以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最为常见)、化学类(工科根据本专业需求往往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中有选择地开设)以及力学类(工科往往根据本专业需求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中有选择地开设)。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把苏联教育模式中“重基础”的特色保留下来,对于工科大学生的基础课,学校往往要求由理科学院的专任教师来授课,所以授课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保障,我国的985院校、211院校更是如此,并且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欧美、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名校继续深造过程中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赞许。接下来,笔者主要想谈一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二、我国大学土建类相关专业本科教育中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的探讨
在最近几年,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战线响应国家号召、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以及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人们对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化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并且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辩论的重心都是围绕着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可挖的潜力是有限的、该怎样优化课程设置展开的。
诚然,大学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地方,大学生应该有别于中小学生,他们除了学习以外,还应该有一定的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去参加社会实践、去教室上自习、去听专家的讲座、去娱乐等等。提倡大学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应该给大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平台让他们去迸发年轻人的思想火花。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大学都普遍缩减了课程的学时,现在每门课程的学时大概分成三种:32学时、48学时和64学时。同时,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教师讲授部分和学生自学部分作了清晰的阐述。另一方面,很多大学呼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部分院校或者部分专业曲解了实践环节的真实含义,而把实践环节狭义地理解成只是做实验,从而开设大量的独立实验课,导致删减理论课学时的努力前功尽弃,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很重,甚至变得更重。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建议将本科生实验课分成“××专业专业基础课实验训练”、“××专业专业课实验训练”两门大课。这样,由于很多实验技巧是相通的,完全可以将大量实验课合并,甚至将一些重复的实验内容直接砍掉。笔者在多名老教师的帮助下,正在向我校(河北工业大学)教务处申请相关的教改研究立项。
实验是实践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实践环节的全部,实践环节还包括专业课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等,从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看,其他实践环节应与实验课一样重要。
确实如此,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骨干专业课均应开设课程设计,并且请设计院的专业人士给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再由经过培训的教师给学生做好课程设计。时间可以安排在小学期,小学期往往放在学期末或学期初,占2周学时。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计有别于毕业设计,它既涉及该专业课中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施工经验,又需要工程图学的具体应用,知识量较大,并且是初次接触,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干脆采用“依葫芦画瓢”的策略敷衍了事,这已经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关注。在取得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学校教研室在课程设计中增加教师授课的学时比重,教师授课内容主要包括该课程设计所需的理论知识、施工(生产)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样图剖析,而且教师授课学时不能少于10个学时。
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参观、生产训练不能缩水,并且要求由系或教研室统一带队,而不能由学生自己解决实习问题,因为这样往往会敷衍了事。本科毕业生是应用型人力资源,他们不能脱离实践而只会纸上谈兵,学习专业课之前的认识实习可以有效调动他们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做到有的放矢。而专业课学习之后、毕业设计之前的毕业实习可以让他们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向所在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增强感性认识,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从而为毕业设计鼓足干劲,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在越来越重视实践环节对专业课学习重要性的同时,是否忽视了专业基础课对专业课的辅助作用?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如果专业基础课不过硬的话,学生看待专业课就像看待花瓶一样,只是流于形式,而忽视内涵。但是,如果专业基础课过硬的话,那学生看待专业课的眼光就像x射线一样,能看到最本质的东西。要想真正把实际问题弄透,必须上升到科学(或者说理论)的高度,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这对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基础课都是由本系或者本教研室的教师承担,道理很简单,因为专业基础课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时时、处处尽可能地体现它与专业课的呼应,这就决定了只能由本学科的教师承担该教学任务。所以,工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必须明确,需要讲清楚以下几点:哪些内容是必讲内容,哪些内容是选讲内容,哪些内容是自学内容。这样,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工科专业的专业课实践性较强,与理科专业的专业课相比,理论性并不是特别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已经参加了认识实习,但对工程实物的认识并不很深刻,甚至由于当时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还很肤浅。因此,教师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将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物以及实践经验联系起来。这个问题如何来解决呢?建议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图片、动画、cai课件等电脑辅助手段,从而将工程实物以及工艺的运行过程活生生地搬到课堂上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鼓励学生将认识实习中不明白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师带着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大学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的教育,鼓励能者多劳,鼓励大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实验。既然是创新实验,就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实验申请书,然后由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审批,合格者学校将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且会对学生创新实验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三、结语
大学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服务部门,服务与被服务的双方分别是教研人员和学生,所以大学的运转应该以服务与被服务的双方沟通的畅通与否、被服务的一方满意与否、输出的产品(即毕业生)合格与否等为标准。所以,学生和教研人员以及其他教工对学校的建议甚至批评完全可以是开诚布公的,这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大学自由民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