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美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旅游人才。我国旅游教育尽管也成效卓著,但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导致供求脱节的现象发生。本文剖析了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总结国外旅游教育的先进经验,并就其对我国旅游教育的启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旅游教育实训培养模式
1.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到1.2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1.3%,新增就业50万人,通过发展旅游中国已经使贫困地区约1/10的人脱贫。到2010年初,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已达到7600万人,另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直接拉动和间接就业达到1亿人左右。旅游业已成为中国吸纳就业的最主要行业之一。这其中,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对旅游业产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巨大的旅游市场驱动力也在促使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有852所,在校生498,379人,比2008年增加58,341人,增幅为13.2%。尽管旅游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却仍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增加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旅游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却非常低,即使已经进入旅游行业,其流失率也较高,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WWW.133229.cOm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旅游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1.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旅游教育特色不明显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院校也都大致按照这一模式安排教学活动。事实上,这一模式对某些专业具有一定得适应性,但对以“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身份存在的旅游管理来说,就显出诸多弊端。首先,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时较为模糊,这一点在旅游人才结构中尤为显著,突出表现在多数旅游院校所设专业主要有旅游管理、饭店管理、导游,培养目标大体一致,旅游企业所急需的营销人才、景区规划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网络人才、旅游财会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高级导游人才等旅游主体人才较为紧缺。从课程设置上看,内容涉及与工商管理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面面俱到,但无形中却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模糊,学生所需要的旅游行业知识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旅游教育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下降。这与我国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明显错位,如高尔夫球场管理这一领域的行业特征非常强,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以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从专业技能还是管理水平上都难以胜任。
1.2中国旅游教育体制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中国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开设旅游管理等专业的院校急剧增加,也必然要求旅游教育必须紧贴旅游行业需求。但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总体上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或精英教育模式,在选拔学生时主要依据学生的分数,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成为导致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在旅游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尚没有建立起“目标明确、管理规范、精干高效”的宏观调控的职能体系,造成了在申办专业审定上把关不严。其直接后果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形成了广收薄种的旅游教育布局,严重的束缚了规模效益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低水平重复办学、教学体制陈旧、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产生。
另一方面,在运行过程中,建设经费匮乏成为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致使学科发展在教学设备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实训环节缺失,培养的人才难以与市场牵手。
1.3师资与教材建设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师资是影响旅游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水平的旅游专业师资紧缺,多数教师是由管理类、经济类、地理类等相关学科转行而来,缺乏旅游管理的系统教育,更没有旅游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授课时多为照本宣科,无法将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紧密联系。
旅游专业教材的建设滞后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纵观我国旅游教材的编写状况,内容雷同甚至抄袭现象明显,理论性较强,实践内容较少,缺乏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教材更少。
2.国外旅游教育总体特点
纵观欧美这些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的旅游教育体系,不难发现,由于不同国家的旅游发展历程不同,旅游经济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在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总体上都呈现出以下特点:
2.1注重学生兴趣和行业需求
在学生入学上,国外一般采取较为灵活的入学方式,主要通过本人申请和院校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院校在招生时强调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意愿和兴趣,确保递交旅游相关专业入学申请书并参加面试的多为对该专业兴趣较大、愿意从事该行业的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对本行业缺乏兴趣或信心不足而导致的人才流失。在面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面试人员工作经验和个人能力的考核,确保了这些人员毕业时的高就业率。
在专业设置上,国外特别是欧美这些旅游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紧贴旅游行业需求,及时根据旅游市场发展动向,依托旅游行业增长点或行业热点整合教育资源,增设专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在课程安排上,灵活性较强。以美国为例,美国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学院分权制,因此各级各类院校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定位进行独立的课程安排,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完全能满足不同层次旅游人才的需求。这种灵活的机制使得美国多数院校能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状况,开设相关课程,如针对旅游行业人才供过于求的现状开设创业学,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拓宽了就业渠道。而旅游教育较为发达的澳大利亚,其课程安排都是根据旅游行业、企业的要求,在旅游行业、旅游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研究制定的,课程内容符合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并随着旅游市场的变化而调整。
2.2注重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旅游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各国对旅游业的重视力度也在逐渐加强。这其中,政府和行业协会对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来保障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落实,并积极参与旅游教育及研究活动,促进旅游人才质量的提高;行业协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代表澳大利亚旅游企业的最高行业协会——澳大利亚旅游理事会、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资助的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局、瑞士的饭店协会及美国的饭店业协会(ah&la)等组织,这些组织在旅游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此,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与院校紧密协作,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训网络结构,共同推动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
2.3重视实训教学环节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对工作人员的操作性要求极高。加之国外旅游教育大多来源于职业教育,因此,对实训教学极为重视。
在课程上国外旅游院校多安排大量具备实用操作性的实践课,包括烹饪、调酒、酒店接待、俱乐部和博彩、餐厅管理或会议运作等内容,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安排时间长短不一的实习。如美国在三年制的本科学习中,在一、二、三年级分别安排为期9周、8周、16周的入门级实习、企业认识实习和管理级实习,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增强对旅游企业的认识,并直接参与到旅游企业的管理,获得实践工作经验。瑞士则采用店校合一、以店育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到酒店进行三个学期的带薪实习,专门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多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以旅游企业运作过程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自主选题,亲自调查,并运用职业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演讲和实验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研究的结果展示出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3.国外旅游教育经验给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是当今世界旅游接待业教育最发达的地方,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对解决我国在旅游教育发展中的瓶颈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3.1依据市场需求细化培养目标
要培养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明确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各高校培养目标大体相同,定位基本为“复合型人才”,目的是培养既能做导游员,又能做管理人员,还能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更能从事服务接待工作的人才,但这一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往往顾此失彼,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入,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成为我国旅游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必须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紧扣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依托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走多元化道路,实时调整、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专业化。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游客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会议与活动管理、运作管理、团队领队、散客旅游营销等方向,将酒店管理专业细化为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防止“四不像人才”的出现。
3.2优化课程体系
纵观国外的课程体系,不难发现,国外的旅游院校大都重视操作能力,因此,其课程设置门类很细,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结合紧密,内容针对性较为突出。如澳大利亚的烹饪管理类课程包括饮食、文化和餐饮、营养、烹饪艺术、后勤采购、美食学、厨房管理、风险管理、策略领导和管理等课程,主要学习与烹饪直接相关的管理内容[5]。再如美国德洲大学的游憩公园与旅游学系的本科专业课程在不同学期的安排各有侧重,在第一、二学期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课程有公园与旅游运营、游憩与公园概论、旅游基础、游憩与公园基础等;第三学年侧重于游憩研究与分析、游憩资源机构管理、公园与多样化人群、原野地区游憩管理、闲暇与户外游憩、游憩与旅游活动组织、环境解说法、旅游研究等以游憩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第四学年主要进行专题研究,内容涉及不同旅游区的规划设计、保护、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的研究。与之对照,我国的课程体系就显得过于宽泛,多数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大同小异,多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学、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等基础课程,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适应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必须科学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人才市场未来需求变化,根据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编写高质量的地方性、专业性教材,优化课程体系。实行“通识+专业+实践(校内校外)”的模块化教学,压缩与专业无关的思想教育课,增加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种类,延长实践课时。在课程的安排中,要注意课程设置的梯度、层次之分,在一年级应以专业基础通用课程为主,奠定理论基础;二年级细化、深化专业方向课;三年级加强现代科技如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分析等的应用性教学,并设置专题讲座、进行实地调研,对新兴热点做深入剖析,为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四年级为专业实习。通过课程的逐步深入,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3.3重视实训环节建设
实训环节的建设除了上述课程安排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旅游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训练环境,增加操作技能。如可以利用校内宾馆、餐厅作为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实习,并组织专人指导。二是旅游院校与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联系,走校企结合的道路,这也是美国旅游高等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旅游专业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旅游教师队伍。由于旅游教育发达的国家多以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其对教师的任用资格有严格的规定,除学历要求外,专职教师必须有4~5年的实践经验或行业经历,必须有技能等级证书。这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技能。而我国目前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师普遍是理论知识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行业实际操作经验,由此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对此,旅游院校应该有计划的安排现有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通过实践增强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此外,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并定期安排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做讲座,以此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3.5发展行业协会
如上所述,行业协会在欧美的旅游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旅游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市场整顿、专题调研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已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还没有参与到中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发展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此,我国应该借鉴旅游教育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积极发展行业协会,为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牵线搭桥,实现校企合作,促进旅游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杰利.浅谈旅游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西轻工业,2009,(9):198-199.
【2】刘名俭,毕斗斗.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19(5):9-12.
【3】何佳梅.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刍议[j].旅游学刊,2008,23(1):7.
【4】王厦,戴洋.中美旅游教育比较及其对我国旅游教育改革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6):51-52.
【5】沃斌峰.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科技信息,2007(22):30-31.
【6】吕迎春.对国外旅游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0):147,149.
【7】郑柳青.澳洲经验对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启示[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