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共青团是全团工作的重点,高等学校院系共青团在三级管理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全面、立体地接触青年;有学科个性特色;有专业教育优势、工作队伍实体化。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受到来自社会、教育改革和青年大学生新特点的挑战;目前院系基层工作在观念、整合资源、干部队伍几个方面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找准切入点,以青年学生为本,整合资源,加强交流合作研究。
关键词:院系共青团;青年大学生;基层工作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做好青年工作与党的事业能否长盛不衰息息相关。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是高校党的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生力军。高等院校中共青团员高度集中,当今大学生可谓“全民皆团”,高校团组织建设和工作在全团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战略地位。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证;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
学术界对高校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的研究较少。国际上,政治色彩浓厚的官方青年组织不多。高等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但国外学者对我国高校共青团的研究有限。当前,关于我国高校共青团的研究大都从高校整体层面来考察共青团基层工作,以院系共青团为视角研究基层工作的不多,对如何完善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的研究不够深入。针对我国高校院系一级的共青团基层工作理论探讨,是对当前研究不足的补充。
一、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的作用和特点
(一)院系共青团的桥梁作用
团的不同组织层级在实现团的功能上有不同的侧重。wwW.133229.cOm团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处于共青团与青年的边界上,最直接地面向青年开展工作,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的主要载体,实现各项功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团的全部活力的根本标志。[1]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共青团更是联系学校党委和大学生青年的桥梁。我国高校共青团内部以三级管理为主,即“校团委——院系共青团(学院团委或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的管理体制。校团委领导全校共青团工作,对全校共青团工作做全局把握,制定全校共青团工作规划,监督、指导院系共青团实施执行,全面管理校内共青团事务;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团组织最基本的细胞单位,由单个、不同的青年大学生组成,是共青团教育、管理、服务青年大学生最直接的组织;院系共青团处在校团委和班级团支部之间,管理院系各个专业、班级团支部,是班级团支部各种信息反馈和传递的主要阵地,也是上级团组织工作意图实现的主要力量,所以院系共青团是校团委和团支部之间的特殊“桥梁”。院系共青团开展工作处在中观层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大局性、具体性,既不同于校团委的宏观指导,也有异于班级团支部的微观控制。
(二)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在三级管理中的特点
1.立体、全面地接触青年。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由于院系共青团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所以直接面对和接触大量的青年学生,另外通过院系学生会、班干部和班主任,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可以说,校团委重在面,团支部重在点,而院系共青团的教育管理服务有点有面,既有宏观指导,也有个性服务,形成了立体的共青团工作第一线。
2.学科个性特色。开展团的各项活动时,院系共青团注重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开展的活动有规模、有影响、针对性更强,有时甚至与校团委组织的活动不相上下。而相比之下班级团支部由于资源有限,其活动的规模和影响是远不能及的。
3.专业教育优势。院系共青团和教学院系存在天然的联系。院系共青团同时受到校团委和院系党委(党总支)的领导,除了共青团工作外还要协调、协助做好院系的各项工作,大量时间与专任教师并肩工作。校团委、班级团支部与授课专任教师联系的紧密程度远不如院系共青团,院系共青团能够整合教学院系的资源,在开展青年工作时更具有针对性。
4.工作队伍实体化。在工作队伍方面,院系共青团有专兼职团干部组成,包括团委(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团支部书记等,院系团委(总支)书记领导和管理这支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以实体存在、具有高度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依靠的主要力量。
二、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程度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变革导致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引起了物质利益的重新分配,市场经济中体现的独立、平等、自由竞争,更容易被广大青年接受。青年大学生更加崇尚民主、自由,他们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公平竞争观念、自由意识等。高等学校在服务社会、“走出象牙塔”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经历“去学术化”和思想多元化的过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行政倾向等不良风气难免浸湿高等学府的围墙,高校青年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受到一定影响,这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院系共青团的工作理念、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都需要重新适应。
(二)高校扩招后面临的新挑战
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后,院系共青团工作量大大增加,人数增加和工作条件、活动场地、掌握资金可谓是“此消彼长”。尤其是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青年大学生成倍增加后,专兼职团干部人数显得十分有限,把握青年学生思想状况难度增加,单独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逐渐减少,如何在院系的角度上团结服务青年,适当兼顾个别青年学生也成为新的挑战。
(三)当代青年大学生展现出新特点
青年大学生总体上呈现出主流稳定、进取务实、健康向上,他们身心成熟度较高、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取向更为多样化。由于竞争加剧、父母养育方式不同、社会风气影响、信息获取渠道拓展等原因,青年学生思想状况也出现不少非主流现象。有研究指出,当代青年学生认同主流价值观但对政治存在漠视心态,在认同西方文化的同时仍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价值取向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功利主义倾向,他们的性观念更加开放[2]。尤其是在面对思想教育时,当代青年学生更加讲究特立独行的个性,更在乎个人利益和感受,戒备心理强,更趋于叛逆,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学生承受的学业、人际交往、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大大增加,心理健康欠佳、沉迷网络、酗酒闹事、荒废学业等等问题更加常见和突出。这些新特点出现,都对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院系共青团缺乏与青年学生的平等关系
院系共青团贴近青年、直接面对大学生开展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青年大学生为本,关键是要与他们形成平等关系。平等地和大学生相处,更能想青年大学生所想,急青年大学生所急,更能找准工作的着力点以及合理高效的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引领青年、团结青年、凝聚青年。但是大部分院系共青团仅仅把“以大学生为本”挂在嘴边,没有将其转化在意识上和实际行动中。当前高校院系共青团偏重管理说教,大多是居高临下教育;很多团干部、班主任活跃在学生中间,却没有真正贴近青年学生,根源是没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服务意识。
(二)院系共青团未能与其他部门形成教育合力
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具有教育性”。高校专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很少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德育资源,没有适时地结合专业优势进行思想教育。另外专任教师在思想教育中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发挥,这几个优势是:专业思维和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的优势;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的培养优势。院系共青团没有整合专任教师课堂教育资源,未能把共青团科技创新、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和专任教师优势有机结合。另外,高校各职能部门有大量的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开展,从事行政工作的教师缺乏服务意识、偏重管理,有的甚至冰冷面对学生、不给学生好脸色看,没能给学生面前率先垂范,教育感化学生。在学生工作内部,辅导员和共青团指导思想具有一致性、工作目的具有一致性、部分工作内容具有交叉性[3]。但是辅导员和共青团没有很好地相互配合,发挥更大的力量培养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高校内部各个环节,而院系共青团在这方面缺乏主动性,没有形成与高校其他部门形成教育合力。
(三)院系共青团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共青团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院系基层共青团主要依靠团总支书记和班主任这支工作队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院系共青团工作队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首先,高校本身并没有真正认识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价值,在团干部工资待遇、发展晋升等多个方面缺乏足够重视,学校有意无意地把共青团当作“边缘型”组织,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其次在主观上,部分团干部缺乏共青团工作的神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有的把共青团基层工作当跳板,也有的在共青团的岗位上“混日子”[4],院系共青团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成为某个职能部门,这种现象在基层尤为突出[5]。最后在客观上,基层团干部和大学生做朋友,大量时间精力花在青年大学生身上,他们在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精力有限,工资待遇不高,个人发展道路不多,导致干部队伍思想不稳定。团干部队伍学历层次大大提高,他们也要求能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有所建树,但是面对工资待遇和发展空间的现实问题,难免不影响到团干部队伍的稳定性。院系共青团工作队伍稳定性不高,影响了这支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完善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的策略
(一)完善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的对策建议
1.树立平等观念,以青年学生为本
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要坚持以青年学生为本、树立平等观念。首先要把尊重青年学生作为前提,把他们视为独立的成年个体,团干部和青年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和研究青年大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注重了解他们多元化发展需求,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心理动态,以其需要来确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进而加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其次,注重保障青年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院系团委、班主任要主动倾听学生的声音、搜集学生的意见、加强调查研究,从学生反馈的意见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让青年学生有机会参与共青团工作和学校管理,在制度上保证学生的利益得到重视。另外,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从青年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在学生的学业、自身发展、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团的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院系共青团重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协调,不可以自身意志代替学生思考和行动。
2.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找准工作切入点
服务好青年,才能赢得青年,才能更好地引领青年、团结青年。面对当今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院系共青团不仅要坚持教育管理的常规工作,要重点把握几个工作支点,才能服务好青年大学生。第一,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工作重心在于大学生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共青团服务青年成才的一个重要标准。院系共青团最贴近学生,要整合各种资源,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渠道,帮助青年提高就业技能,扶持青年自主创业,推动青年就业创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第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要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提高,更能为青年大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能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院系共青团最了解青年大学生需要和困难,更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加强团的建设、指导和组织团的各项活动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院系共青团尤其要发挥专业优势,从学生专业成长、能力提高方面出发,打造学生活动特色,使学生活动深入学生内心,增强对本专业学生的吸引和凝聚。第三,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还要注重帮助特殊学生群体解决实际困难。院系共青团要活跃在第一线,特别要关注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心理疾病学生、就业困难学生、残障学生等群体,关心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3.整合资源,形成教育管理合力
整合资源是共青团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院系共青团通过充分整合资源力争事半功倍。一方面,要整合校内资源。全校教师开展工作要“谋事布局一盘棋”,团学干部、专任教师、班主任、各职能部门教师加强联动、言传身教,把正面教育结合隐性教育起来,形成教育管理合力。院系共青团尤其要更进一步与院系的专任教师形成联动,专任教师注重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德育资源,寓思想教育于专业教育,同时也能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院系共青团要主动与专任教师多交流沟通,相互协助,共同教育学生。另一方面,要整合社会资源。院系共青团的内部经费和资源有限,在组织和举办活动时,要始终把服务社会、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合作单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抓住各方关切的共同点和利益的结合点,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多赢”。整合社会资源时,院系共青团重在指导,要把握活动的思想主题和教育性,更要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完善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的保障机制
1.领导重视并支持基层工作
光靠共青团一己之力难以使得学校各个部门单位全面联动,院系共青团必须努力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供给者,学生是购买者。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教师更要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高校各级领导更要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在各个方面领导全校教师更新观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共青团才能更好地服务青年、引领青年。比如,针对专任教师在专业课程上的思想教育的意识和力度不够,光凭院系共青团主动与专任教师沟通协调,未必能得到最佳效果。但如果取得领导能够重视和支持,就能促进相应的鼓励措施、激励政策出台,这样一来促进院系共青团和专任教师合力的产生。再比如,领导重视和支持有利于改善团干部待遇,对团干部建设和基层工作都有战略意义。
2.提高团干部待遇和创造发展机会
团干部队伍建设事关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关乎服务青年、团结青年的大局。学校和院系要提高团干部队伍的待遇,给予团干部发展空间,减少团干部的不合理流动。院系团委(团总支)书记全面主持一个院系共青团工作,在要兼顾青年学生的点和面,工作内容千头万绪,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学校和院系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倾斜,增加他们晋升和专业发展的机会。班主任工作在青年大学生的第一线,院系共青团要充分认识班主任在班级团支部中的作用,提高班主任薪酬待遇、加强班主任考核制度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战斗力。院系共青团要选好、用好学生团干部,充分发挥学生自组织作用,发挥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使学生团干部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杜绝把学生干部当“跑腿工具”使用。
3.加强交流,开展研究
院系共青团要加强与兄弟院系的交流,在院系内部要加强班级团支部的学习交流,指导学生团干部间学习交流。这样,才能够保持高校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与时俱进,不断焕发生机活力。院系共青团在交流、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要加强总结、进行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形成科研成果。形成理论后又能指导高校院系共青团基层的实际工作,为共青团工作专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昊.以最大的决心支持和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切实增强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和凝聚——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z].中青发,2008,(24).
[2] 黄洪基.论共青团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6,(5):26.
[3] 娄坤,李理,康晓宇.对高校基层团干部与学生辅导员关系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3):68.
[4] 王承高.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2.
[5] 陈浩,黄焕利.当前基层共青团工作策略的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