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如何使课件更好地为我们教学服务,在制作课件时美学的渗透尤为重要。而了解这些美学基本特征,可提高我们的多媒体课件效能,挖掘自身学科的科学美和艺术美。
关键词:认知;美学特征;唯全性;唯美性
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度体现着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依循着美的规律而发展。翻开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就可看到,社会物质文明的体现依赖于人类的审美情趣取向。如世界建筑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建筑风格,罗马式、巴洛克式、哥特式、洛可可式。在这种建筑身上,你会感受到它们述说的人们对美的追求的情缘。在它们身上似乎蕴藏着飘动的音符,演奏着美的乐章。同样在自然科学的探索中,也有着美的旋律。牛顿的第二定律,数学的三角函数,多有着一种自然美和韵律美。设计一样物品也无不体现设计师的美的理念和灵魂。美能创造美好生活,使人格进一步升华。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体现着对美的追求,感受美的熏陶。只有一堂含有美学的课,才是一堂具有生命力的课,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也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美与自然美的结合。如在讲授数学的函数公式时,一步步地科学推理,一环环科学家的设想和推测,激发起学生对步骤的联想,开启他们的“联觉”,唤起他们多种感觉的心理活动。达到人们认知的新境界。因此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对美的体验过程。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从而改进现代教学,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里程。但他们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同样要遵循一定的美学规律,进而充分展示教授学科的内在自然美。wwW.133229.COM事实上由于许多教师有意无意忽略了美学问题,在实际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把学科表现得纯科学化,也有的设计了与学生年龄不相符的别扭的教学情景,过于儿童化、奇特化。下面就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的美学问题与大家一起商榷。
一、美学认知特点
1967年,neisser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定义是“认知心理学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储存、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也就是说认知始于感觉输入。感觉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从感觉中获取新的信息,转换为新的知识。它也使人产生了许多基本的生存反应,在自然中选择下来,直到现在创造了人类社会。
感觉通过觉察声、光、热、气味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能力去收集外界的信息和刺激,而通过感受器把能力转换,经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了知觉。同时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对认识世界外部事物,变成了内部心理经验。列宁曾说:“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
感觉是认识的源泉,通常为五官感觉,视、听、触、味、嗅。在多媒体教学中一般视、听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听觉在审美中起烘托渲染的效果,其中言语优美与否可在言语听觉中枢产生反应,从而产生一定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另外,动人的音乐同样可让学生领悟美的氛围,这在情景教育中尤为重要。
视觉在审美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客观物体的图形、线条,色彩产生强有力的反映,在视觉中枢产生直接的映像。同样图像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在视网膜细胞经视觉神经转入大脑,激发皮层活动,产生多种感情的反应,从而直接影响接收者的学习情绪。所以在课件设计中要选择恰当的颜色、图形使接收者产生美的愉悦心理。另外,触、嗅、味觉在人的认知中产生较深的影响,因为它们与视听觉组合在大脑皮层产生综合记忆,可让人产生各种联想追忆,直接在自然生存中发挥着作用。
我们可以对美的认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1.整体性。通过各种感觉的参与,面对美的事物作出完整的反映。在多媒体课件中,应在视听觉多方面,以较美的角度展现课程中传授的知识。如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在课件中尽可能通过视音频再现当时情景。假如季节条件允许,老师可带些荷花、荷叶,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清新花香和绿的生命。这样也调动了嗅觉和触觉。使认知更完美。2.选择性。人们的认知会自觉不自觉选择美的事物加以积极认知,否则排斥,这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两种学习走向。这就要求我们的课件针对重点难点,尽可能创设美的教学场景,唤起学生积极主动认知感受。3.长久性。许多美的认知是在记忆中产生较为长久的印象,从而便于再学习时唤起,这在认知的保留中显得较为重要。当我们旅行时,感受着自然界带给我们全方位感官刺激,而过一段时间回忆时,留下的尽是美好的记忆。美的认知是长久的。学习同样如此,可见课件之美的重要性。
二、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美学特征
我们已知经感觉认知自然界,经感觉产生美的认知,应力求于美中学,达到人的认知与自然固有的和谐之美。那么在我们的课件中应注重那些美学特征呢?
(一)内容有序性之美
在课件制作的第一部就要确定教学目标,反馈学生的实际信息,制定确实可行的计划,并采用相对应的有效方法。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科学化严谨花的,在课件中也要以此为准绳。从而使学生有很清晰的脉络,便于联想记忆,同时也为课件展示提供了依据。随着学习步步地推进,学生紧扣文字的内容、图片一环紧扣一环,这样形成了与人的逻辑思维推理一致的有序之美,从而使学生发现学科内在美。
(二)文字统一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