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浅谈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与对策

2015-10-04 14: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较强的针对性,但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原则、人才培养目标及特色专业的设置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专业,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技术人才,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对策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近些年的发展势头良好,成绩也较为显著。当前,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既处于高等教育的最底层次又在职业教育中处于最高端,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研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对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社会、经济服务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类型及原则
  (一)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区别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技术型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型专业有较大的区别。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类结构常常带有人为划分,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都会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实施的本科教育专业目录是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这是迄今为止最新的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划分,共设十一个学科门类,249种专业。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面向不同的职业分工来设置专业。正是由于这一重大区别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自身规律,它是教育部门依据劳动力市场对各职业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要 以及学校教育可能提供的培养类型来进行专业设置。Www.133229.CoM它不等同于学科类结构,不强调学科分类的学术性。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最初沿用的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原则。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方法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不适应性。21世纪,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重视双重需求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开设专业,以市场需要为出发点来设置专业。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需求,这样才能够吸引大量生源。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仅要满足企业、行业的需要,还要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双向考虑有助于高职院校持续、稳定发展。
  2、适度超前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新世纪,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职业教育的种类和模式不断的改变,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具有超前性。根据科技的发展,预测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时开设新专业。
  3、重视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的专业是否能适应社会需要,企业是最好的检验场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很成功的一种设置,它能紧密联系社会需求,掌握最直接的生产、服务、管理动态,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此外,企业还可以承担专业实训基地及实习设备等,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能真正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4、多样性、灵活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不同周期、不同深度的技术专业,还可以研究某些职业的结合点,勇于创新,组合成新的专业。社会的不断变化造成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变化,某个时期的热门专业在经过一定时期后可能趋于饱和,甚至人满为患,所以专业设置要遵循多样性及灵活性。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的规模
  我国高职院校的规模逐步增大,截至2008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036所,在校生人数为9168042人,教职工494610人,其中专任教师达328214人。总的来看,高职教育的的发展趋势良好。
   (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例如在旅游发达的地区开设于旅游相关的专业。 但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1、高职教育专业目录不规范
  2002年之前,我国没有针对高职教育的指导性专业目录,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省市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学院自身水平制定了地方性专业目录,但其科学性及合理性难以保证。2003年国家出台了指导性专业目录,但就职业岗位需要和变化来讲,学院专业的调整或停办都是事后的,跟不上职业岗位发展步伐,对专业设置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依然无法解决专业设置的重复性、短期性问题。
  2、在高校扩招的政策下,盲目开设新专业
  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下,部分高职院校以开办新专业来吸引生源,相互攀比看谁能引领新潮,只顾社会需要不考虑自身条件及受教育者的需求,没有看到长远利益,结果造成同一地区专业重复设置,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3、专业设置管理体制与普通高校体制“趋同”
  “趋同”现象不仅在普通高校之间存在,在职业院校表现的尤为明显。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沿袭普通高校的体制,单纯由教育部门完成或者只有较少的企业、行业主导制定。单纯靠教育部门难以摆脱学科性质,缺乏职业的针对性,而靠企业或行业主导又难以把握教育目标。
  4、专业设置重“地域性”轻“开放性”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强调以当地经济发展为依托,这虽然体现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但影响了某些学校专业优势资源的利用,同时造成同地区专业设置的重复,从而降低了学校的规模效益。
  5、人才培养目标偏离,特色化不明显
  各个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已有设定,但在具体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及内涵认识不够,办学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缺乏高职特色,质量不高。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既达不到普通专科生的理论水平,又不如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有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

  三、对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的分析
  (一)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短
  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兴起与科学进步逐步发展起来的。18世纪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技术体系,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相继出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热潮,并在专业设置上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国外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体系在时间方面存在较大的落差。这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有一定影响,因为一个成熟的特色体系需要一定时间去验证并不断的调整。
  (二)社会各方面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政府和社会)
  在认识层面上,主要有政府部门和传统观念两个方面的认识不足。有些政府部门本身对高职教育的了解、认知程度不够,甚至把高职教育放在比普通专科更低的位置,造成了忽视高职教育的倾斜。另外,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意识,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低层次“工人”的教育,对受教育者未来的职业需求起了很大消极作用,对高职教育产生了错误的观念。
(三)经费投入比例失衡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出,它的专业设置要体现出实际操作能力,这也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型的专业设置特点。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的成本要高于普通教育成本,具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5倍。而我国政府历来对普通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都远超于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这对一些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说开设难度较大,致使部分高职院校转而开设其它耗资较少的专业,这就又出现了专业设置重复的现象。例如对湖南33所高职院校2002年度经费收支情况进行的调查来看,学杂费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8%。由于经费紧张,有些新建学校连最基本的教学要求都难以满足,有些学校无力开设多设备、资金的社会急需专业,转而开设投入较少的文科专业,致使专业需求与社会需求错位。
  四、构建特色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一)制定合理、规范的高职院校专业目录
  首先,在国家级高职教育专业目录制定中强调企业、行业参与,并按行业划分专业类别,这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专业类别划分不明确、单纯的学科性质以及专业技术的总体一致性。在专业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家、行业专家共同组织进行专业规划,包括专业名称、培养目标、知识结构等。
  其次,要求地方教育部门在国家专业目录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支柱产业,修改国家指导目录。地区专业目录的制定者应由当地教育专家和劳动部门共同参与。
  最后确定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设置的规划。学校自身专业设置应由学校规划部门、教学部门和企业家共同制定,学校也可单独成立一个专业设置委员会进行设置规划。
  (二)加强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避免盲目开设新专业
  地方政府应定期了解当地高职院校新开设的专业,并组织教育家及行业、企业家对新专业进行审核,或专门成立一个规划小组定期对新设专业进行调查,确定其合理性、科学性,以此来避免盲目开设新专业。强化行业的主导作用,形成行、企与学校三位相结合的专业设置管理体制。
  (三)“地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提高高职院校的规模效益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开放性,并有效的与其自身的地域性相结合。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就是为其培养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和市场的需要,同时对于有优势资源的高中院校来说,可以达到其规模效益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
  (四)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应逐步具体化、清晰化,比如是培养实际操作型人才还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这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这一“良方”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企业、学校、学生所考虑的立足点不同,但总的来说对三方面都是共赢的。院校根据市场的需求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创造“多赢”的局面。不同的院校可结合自身水平及特点采取订单式或学工交替式等多种模式。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关系到社会经济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只有不断的完善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使高职教育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高林.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3,(28).
  [2]冯和平.试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于管理[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欧阳河.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查与思考[m].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3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