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从宏观上来说,是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等外部发展环境变革的需要;从微观上来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既完善了中国教育体系,发展了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又解决了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矛盾,深化了发展内涵,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开辟了新方向。但是,高职院校要形成办学特色,还要权衡风险与安全、代价与效益、僵化与创新等之间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价值论;价值分析;价值决策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期间,为进一步有效发挥高职教育的功能,高职院校需要继续研究发展形势,深入认识办学特色的价值内涵,积极实现从类属特色向个别特色的转变,通过对特色化办学道路的微动调整,实现院校之间的个性差异性的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价值论,主要是关于高职教育特色化的办学方式对于高职教育相关利益各方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包括对特色化办学方式与高职教育相关利益各方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判断、权衡和选择的心理行为和经济行为等方面的认识。
一、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价值分析
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价值分析,主要是探讨“高职院校为什么要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这个问题。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国际化、全球化与本地化的需要,我国多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要求。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道路主要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多种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需要,为了更好地释放高职教育的功能,现在正在进入精细化的微调阶段。WWw.133229.CoM
1.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顺应了外部发展环境的需要
根据pestel大环境分析模型,组织的外部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六大因素,即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会因素(social)、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首先是以上六大宏观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进行政治改革,逐步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发展战略,随后逐步建立了市场和计划双调节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在技术上,坚持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特别是自主创新;在环境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引进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法律方面,融会西方两大法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又提出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的科学发展观,并提出包容性增长等概念。以上极具中国气质的概念,不仅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文化财富,更是中国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特色”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关键词,迅速渗透到教育领域。
我国的高职教育正是在上述特色化的环境中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1)就政治意义来看,高职教育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使高等教育权利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渠道更加广泛和通畅。就经济意义上来看,各类型高职院校不断建立,区域特性、行业特性、专业特性较为明显,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部门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大量踏实、肯干、留得住、下得去的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职业人才,形成了最直接的生产力。(2)就社会意义来看,高职院校在教育分流方面承担了重要的任务,一些未能考取普通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如果没有规模宏大的高职教育体系,必将在农村和城市形成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有一定知识但是没有过硬的生活技能的青春发育后期的闲置劳动力,如果不能通过合法的、积极上进的途径释放充沛的精力,必然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可见,现在全国1200余所高职院校承担着这些人才的“蓄水池”的功能:一是调节人才资源向社会逐步释放的流量和质量;二是通过在这个“蓄水池”中培养,使这些人才始终保持活力、新鲜度和能力增值,既减轻了社会对人才的容纳极限,又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和有序,还保证了社会必要劳动力的数量增长和类型多样化。(3)就技术意义来看,科学理论转换成实际的产品必须经过工程和技术的处理,而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从科学理论到产品实现之间的断层,在工程、技术和相关的服务领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保证了技术应用、转化、转换、革新、传播等环节紧密相扣,不至于断链脱扣。(4)就环境和法律意义来看,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环境和法律方面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培养的高级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环境和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素质。
概言之,高职院校走特色化办学道路,是适应和拓展外部发展环境的双向耦合和双向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高职院校自身得到了提升,又完善了我国的教育体系,还在教育领域中实现了理论移植的本土化,逐步解决了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矛盾,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幸福感开辟了新方向。
2.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是完善教育体系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与核心是中等职业教育,它主要承担一部分初、中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但是,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发展、经济振兴以及社会繁荣和进步,必然取决于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社会迫切需要千百万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的科技、工艺和管理等各种应用型人才,“这就为职业大学在我国的兴起提供了广泛而坚实的思想和社会基础”。而要在新时期培养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各部门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客观需要,就必须走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道路。
为此,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发展了起来,主要以职工大学、技术专科学校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批以面向地方,服务经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大学应运而生”。成立最早的这种新型地方大学包括金陵职业大学、合肥联合大学、江汉大学、西安大学、成都大学、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杭州工专、洛阳大学等13所。到1988年全国已有119所职业大学,学生7.5万人。这类学校属于专科层次,学制2-3年,实行走读、收费、不包分配等政策,强调提高动手能力及择优推荐等举措,培养了一批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在高等学校中独树一帜,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颁布以后,高职教育有了较大发展,1994年“三改一补”与1996年《职教法》,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1997年,职业技术学院有8所,职业大学80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3所”。于是,我国形成了从初等到高等的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彻底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格局。
可见,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中国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主要是类属特色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个时期,为适应当时急剧发生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高职教育如雨后春笋般从普通高等教育中分化出来,既完善了高等教育的类型,也完善了职业教育的体系,可谓一举两得。因此,高职院校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类属特色,具有高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特色。
3.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的问题主要是指本土特色的问题。尽管1999年实行“三不一高”的政策,但是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当年,教育部还是审批了一批高职院校。2000年,教育部把设立高职院校审批权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后,大批高职院校纷纷成立,到2006年底,我国的高职院校数达到了1147所,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与普通高等教育接近1:1。2010年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增至1239所。
这一阶段,作为类属特色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业导向”等关键词已经成为能够代表职业教育的类属特色,而“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娴熟职业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或者“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等典型说法已经能够标志高职教育在层次上的特色。
但是,这个时候又产生了新的特色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引起的关于“中国特色”的讨论;二是高职院校同质化问题引起的差异化的反思。最典型的标志事件就是,2005年10月2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命题。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国先后两次开展了大规模的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第一次是2006年开始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第二次是2010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这些都是中国高职教育形成自身特征,即发展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4.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是高职教育内涵化发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在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规模已经不容小觑,但是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却受到了社会的怀疑。尽管高职教育已经能够在数量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平分秋色,但就整体而言,高职院校竞争力还比较弱,内涵建设亟待加强,于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0]8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均要求高职教育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内涵指的是“内在的涵养”,而不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就是要突出高职之所以为高职的内在本质。
5.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需要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爆发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高职院校办学定位雷同,导致专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低,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较差,就业幸福感不断下跌。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破解高职院校办学同质化引发的结构性失业的迷局,专家、学者乃至政府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一条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走特色化办学道路,与普通高等教育错位发展,高职院校之间也要形成差异化、个性化的特色。
从历史发展的顺序来看,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经历了两个阶段四个层面,两个阶段分别是类属特色和种间差异,四个层面分别是类属特色、国别特色、层级特色和个别特色。现阶段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更要注重院校个别特色的培育,切实满足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需要。
二、离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价值决策
尽管高职院校走特色化办学道路是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并从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层次形成了价值系统,但是,高职院校要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特色,还必须进行理性的决策判断,权衡特色化办学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并且要使特色永葆常青和生命力。
1.风险与安全
不管高职院校走什么样的特色化办学道路,必然是统领学校各方面工作和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纲领,特色办学战略选择的合理与否,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在同行中崭露头角并立足于高职院校之林,如果对自身的办学特色判断失误,导致水漫船翻是非常可能的。因此,对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必要的估计和预测、判断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价值判断过程。
2.代价与效益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必然需要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汇集和投入,即使是组织和实施特色化办学战略,也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走特色化办学的目的必然是提高办学效益。可见,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必然会消耗必要的资源,产生一定的成本,因此,必须考量成本和效益的关系,权衡特色化的办学效益的实际价值和心理价值,尽可能地实现效益的最大产出。
3.僵化与创新
高职院校一旦形成一种办学特色,就会对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并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办学优势,但是这种长期形成的优势会导致组织形成定式思维,使优势蜕变为劣势。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引导组织不断学习、引进、吸收、改造其他院校的特色文化基因,为我所用,不断进取,不断调整和创造具有新特质的办学特色。
总之,高职院校特色化的办学理念已经发生了质的升华,即从一般的办学理念逐渐向使学校强大的办学理念转变,从为了特色而特色的自发和盲目跟风阶段向为了发展而形成特色的自觉和理性抉择转变,从追求特色表现向追求特色内涵转变,从浅层次地模仿他方特色到深层次地挖掘自身特色转变。现阶段,高职院校已经或者正在开始对特色办学和特色强校的理念进行反思、批判、升华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