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1]。梅滋指出:“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2]从20世纪50年代欧美大力倡导研究性教学以来,把科学研究引入到高校教学已经成为共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向。而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必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3]。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也是重要突破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取得成效,关键是以理服人,提高教学内容的学理性。以理服人,需要把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放在研究性教学的设计和建构上,驱动师生双方去“研究”,把“理”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大学生成长实际的基础上。研究性教学不是告诉学生“理论是什么”,而是设计、组织、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理论是什么’”,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生成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的研究性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由认知理论达到认同理论,并有利于进一步形成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基于上述认识,沿着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本文从理论内容优化、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考评体系重构四个方面设计和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教学,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一定创新和借鉴。
一、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开展的先决性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内容既要体现理想性和先进性,又要体现现实性和普遍性;既要面向学科发展和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前瞻问题,又要面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庞大复杂,必须通过研究,才能凝练出有效的讲授专题和学习主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长和作用的基点。
(一)突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教育
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该学什么,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回答的首要问题。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内容,应该立足使学生终身受益、健康成长的方面。重点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针对特定时代和特定事件所做的特定结论。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弘扬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重在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发生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及成长中的突出问题展开研究,把理论教育、价值教育和励志教育结合起来,凝练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养成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突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绝不是教条,确实是帮助他们的方法论,并且有意识地去运用,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信念体系的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用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集中了学科优秀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是教学的根本。但是,其学科性、理论性和政策性的语言表述不利于直接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教育部和教材编写专家一直强调通过研究,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信念体系转化,既积极保留现有教材的精髓,又赋予新的讲学内容和知识架构,研究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突出时代性,保障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解读切近实际,具有前瞻性和真实性。就当前阶段来讲,其一,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应该积极研究十八大报告精神和中国梦如何进教学内容、进课堂和进学生头脑,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其二,在全球化视野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在教学内容整合中关注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又要了解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历史和发展状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状况,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
(三)尊重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生活化,切近大学生成长实际,才能触动大学生的场域意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与中学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90后尤其是95后更渴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满足自身的认知需要和利益需要,尤其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选择自主成长策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必须进行个性化的目标定向——切合大学生实际,建构开放的知识体系、合理的自我归因和开放的思维方式,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
二、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设计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规划性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统一的教学内容,但落脚点是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尊重学生的自我成长需要为前提,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出发点,以达到提高学生研究意识和能力为目标[5]。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超越课堂
时限设计教学任务和师生角色
研究性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研究者、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评论者和激励者的多重身份;学生也不仅仅是被教授和灌输的对象,应该是问题的发现者、讨论者、协商者、表达者、总结者和学习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前、课中、课后不同学习时间内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师生的角色定位。课前,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凝练和教学环节的预期,教师是研究者、设计者,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讨论者;课中,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是讲授者,同时是组织者和评论者,学生是协商者和表达者;课后,围绕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总结和意义提升,教师是指导者和激励者,学生是总结者和学习意义的建构者。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自我建构,从而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结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课后的教学任务在下一次课堂教学刚刚开始后,教师可以通过回答问题、精彩展示和意义建构等环节给学生展示和表达的机会。
(二)合理配置“教”和“学”的时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几乎是教师独占了课堂时间,学生的场域意识缺乏,抬头率很低,更不用说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师单一授课的课堂时间既定分配,通过“教”和“学”时间的合理配置,给学生的参与、协商和表达留出合适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表现欲望,才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冲击力,从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三)探究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适度复合式运用
目前,可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是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征,不是方法越多就越管用,而应遵循适度原则,即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研究建构式、问题式、体验式和社会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式及手段的相互融合在研究性教学目标达成中的功能和定位,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组合,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创设是研究性教学进行的策略性条件。研究性教学的情境创设是基于来自课程前沿和实践的真实问题,创设学生学习的最近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和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一)引智问题情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即教问题构建。知识、创造始于问题,研究性教学就是问题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强制灌输,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疏离。怎么才能够把学生引入自由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入口和牵引就是问题情景的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课程:比如学科中的理论难点问题,现实社会中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自身成长中的焦点问题,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回答的问题。把学生引向问题情境中,不仅是对书本知识,更是对现实问题自觉地去设问,通过对问题的质疑和思考,学生已经进入了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问题的解决和思想的改变成为一种自然流淌的过程。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传递了知识,也传递了思维方法和理性解决问题的智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健康成长。
(二)建构协商情景
问题的创设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创设的开端,过程的建构是实施的中间环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可以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自主学习环境、场所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网络信息、文字、经典原著、书籍、期刊、音像、多媒体课件等,通过观点的交锋和交流,团队的协作和支持,PPT的制作和表述,主动、自由和愉悦地建构新思想和新观念。具体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商情景创设应该基于教师自主学习的策略设计,包括启发设计、组织设计、参与设计、鼓励设计和点评设计等策略。从操作环节讲,需要强化“问题导入”、“案例解读”、“学术链接”和“学生主题讲评”等环节的情景创设。
(三)达致意义情景
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认知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研究性学习强调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情景设置,服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实现知识向立场、观点、信念、素质和能力转化。因此,意义情景的建构,不仅包括理论和思想的转变设计,还包括学生如何去践行的意义建构。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建构和协商,了解了“是什么”和“为什么”,“如何践行”,自觉清除原来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在解放思想中建构起新的思想观念,自觉通过思想情感的体验达到思想的转变和升华,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
四、重构教学考评体系
重构教学考评体系是研究性教学可持续的导向性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考评体系重构需要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主旨,实现考评的三结合:把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把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把结果考查与过程考查相结合,从“一考定成绩”转向考查学生的立场、观点、信念、素质和能力。
具体讲:第一,试题类型由“知识考核型”向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立场、观点、信念、素质和能力转型。增加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比重,降低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比重,取消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考核学生理论分析现实的能力。第二,加大平时成绩比重。以检验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为主旨,平时考核方式转向适度多元化,注重各种“课堂互动”的组合方式,如辩论、讨论、小组主题讲评等方式。这些方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为一体,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度、深度和活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应对能力、抗摔打的耐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
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加大对学生守纪律和秩序感的考察,引导学生做有纪律、有秩序的公民,有利于实现“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
上述研究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建构和设计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成长实际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征,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有助于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从认知理论走向认同理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素养,早日成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宏祥等.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2]Jone Theodore Merz.A History of European Scien-tific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65:167.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国网,china.com.cn.2010-03-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5]顾沛.把握研究性教学 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收稿日期:2013-09-23
作者简介:邓谨(1969—),女,陕西富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