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核心能力的建设策略分析

2015-08-19 13: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37-05
  一、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之外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以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我,根据具体工作和职业情况选择和应用这些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7个能力单元[1]。
  在课程设计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开始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80年代初,英国开始致力于推广“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主要培养14~19岁学生的沟通、合作、自我管理等6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并把6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内容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中[2]。90年代以来,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纷纷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开始探索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1998年,为了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突出职业院校的课程特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4]。但各职业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引入并不成功,主要是标准不够细化,难以落实。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按照职业活动导向的原则,对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活动元素提出了技能要求,并组织童山东、戴士弘等编写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把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等7项能力,使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有了明确的能力培养和测评标准[5]。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现了以团队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还原了学生的职业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呈现可视化的工作成果,为学生习得并构建职业核心能力搭建了平台。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一)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热点,受到普遍重视。各国的实践表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更好地适应职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我国的200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中,也都明确提出了重视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任务,而要培养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培养是突破口。
  (二)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生
  与当前各高职院校仍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念不同,用人单位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岗位任务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大。这导致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培养的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期待的职业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与人交流、合作等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较高,而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反映出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能够解决“实际工作”,而实际工作是复杂多变的,所以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信息处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要解决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这种人才培养的错位,就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设计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学习和工作,这样才能在专业技能教学中融入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表1 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期待的学生能力比较
  数据来源:270家用人单位和32所职业院校的问卷调查。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项目内容设计
  根据瑞斯尼克的智力社会化观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师只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供学生学习。所以,在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教师关键是要创设项目化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去完成任务[6]。
  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上,而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适应力和迁移力以及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基于此,在专业教学中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应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项目化课程内容,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思路由针对岗位特定技能向为学生适应岗位技术革新、职位变迁、职业变化作准备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由针对学生的当下就业向针对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转变,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特点。
  (一)以“一体化”思路进行课程项目整体设计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体现行动导向,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遵循一体化思路,即项目化课程中每个项目应该包括的要素“项目目标——项目任务——项目教学实施——评价方式及依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详见图1。因此,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造成项目运行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受损。
 图1 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要素
  (二)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职业化项目
  在每门课的课程设计中,首先,根据必要的程序性知识确定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然后,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确定课程项目的任务,以及教学实施方式和评价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和行为训练培养,因此,在项目化课程中应该设计职业化项目来加强学生的行动和操作训练。每个课程项目的教学内容都应根据职业活动的要求进行设计。在训练某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时,课程内容中可以按能力点逐一训练,在每个能力点的学习内容上设置案例,具体来讲,可以设置包括具有以 下因素的“职业化”项目,详见表2。
  (三)以学习领域组织职业化课程“培训和学习包”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包含所有的职业活动要素,即按职业活动的过程形成“学习领域”,在一个“学习领域”中可能涉及多个知识系统,在教学中不追求该知识的系统描述,只选取培养核心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必需的知识点,以“知识够用为度”原则组织学习。所以每门课程项目的设置都应参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中的活动要素设置单元,在每个单元学习前,引述《标准》中培训测评的内容,作为培训和达标的指引。为了将内容组织合理并使学习者清楚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手册和学习材料,合成为“课程培训和学习包”,详见表3。
  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解决了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活动就需要研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一)引入全真的企业“职业环境”作为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
  企业职业环境与校园学习环境有着明显差异,“职业环境”强调以“财务资金”为纽带来激励员工尽最大努力来完成工作,而传统的学习环境以教师来约束督促学生尽最大努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当教师面对的对象是长久以来已经形成懒散学习习惯的高职学生时,这种约束督促作用明显不如企业“职业环境”的约束力强,这是造成当今高职课堂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为改善这种局面,应将企业的运营环境应用于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和学中体验企业式工作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所学技能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成就感。
  具体来讲,任何课程的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是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下展开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是企业工作的延续,所以“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公司制下运行的,这是任何一门课程应该贯穿的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具体情境的不同可以为课堂选择不同的公司管理体制,班级中的每个团队都应该变成有实际业务的公司,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目标、范围、方式、订立合同、谈判等,学生业务经营的好坏主要通过“虚拟货币”(分数)来体现。在这一情境中,师生共同完成“教”和“学”。教师由幕前转到幕后,学生由观众变成实际参与者,扮演某种特定的职业角色,在工作中“边做边学”,作为企业的一员和作为某种职业工作者从感知过程、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参与企业实际生活、生产和发展的决策[7]。这种课程背景的转变可以实现企业“职业环境”与学生“学习环境”的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约束条件发生了积极变化:从教师的督促约束变成了企业环境下的“资金”约束。
  (二)以“七步法”教学程序作为教学基本流程
  融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教学项目实施流程应该包含“告知目标—引入任务—训练准备—训练—深化—归纳—评估”七个步骤,每个教学项目的设计都应该涵盖这七个要素,详见图2,从而使项目教学具有可执行性。
  图2 “七步法”教学基本实施流程
  (三)针对不同情况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每个项目的情境支配下,每个任务都要以行动导向为主,穿插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此外,根据培训任务的不同还可以应用学徒制、演示法、实习作业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基础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详见表4。
  表4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选择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最适合用于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学目标是一个行为活动或需要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实现的结果,学生必须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
  (四)根据课程目标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学生都会什么技能,所以传统评价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掌握,考试分数成为学习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方式。职业教育课程以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能采用分数评价的方式,应改变过去以分数为标准,以试卷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考核方法,而采用以动手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模式。该模式通过多种评价形式,如项目分析、采访、技能操作、专题讨论、成果展示等,多层次评价内容,如知识点、核心能力点、职业标准或职业核心能力考证等,多元评价主体,如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评价要素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关键)能力。
  (五)教师要从“知识技能传授”向“全能”型教师转变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在“工作活动”中掌握技能,可能不会按照书本来进行,所以课堂会相对“混乱”,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什么都不管了,相反,这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备5种能力和5种技能,详见表5。具备这些特质,教师就能更好地应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
 表5 高职院校“全能型”教师特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2]吉小炜.英国职业教育倡导的核心能力及其实践过程[J].中国成 人教育,2010(13):21-22.
  [3]肖德钧.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培养途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3):36-38.
  [4]张少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观下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41-42.
  [5]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17-19.
  [6]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5-2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