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

作文审题立意中的关系性的方法创新

2015-08-06 08: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作文写作中,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深刻,是每个同学追求的境界,也是写作中最难的一点。其实,运用关系性的审题思路是使文章走向深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思维训练
  (一)选择一则事例,提炼其中的感触点,然后用关系性的词语来概括。这是一个整理、概括阅读信息的过程,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
  阅读下面材料,拟出几个与下面材料相扣的关系型双词话题,并指出由哪个情节看出的?
  徐本禹家境贫寒,考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遇到很多困难,被列入特困生,并得到学校的资助、老师同学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这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他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他勤奋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学校“特困生自强奖学金”,并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他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被评为学校优秀共青团员,当选为共青团湖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满腔热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他富有爱心,在大学期间节衣缩食,用自己勤工助学的微薄收入和刻苦学习所得到的奖学金,先后资助多名经济困难的同学,并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从2001年到现在,他一直在资助湖北沙市一名叫许星星的孤儿(曾获全国十佳春蕾女童称号),从未间断。他在自述中写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生活上需要帮助的人。”
  2003年7月,徐本禹重返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当时团中央西部志愿者计划尚未实施,为了保证他的基本生活,学校团委和他所在的经济贸易管理学院为他提供了生活补助。后来,贵州团省委将他补入贵州扶贫接力计划。徐本禹深受感动和激励,每月从微薄的生活补助中节省出一半的钱,用来资助当地孩子上学。他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使当地教育条件迅速得到改善,小学迁出山洞,搬进了新校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不足100人增加到250多人。
  今年7月,他从办学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的狗吊岩村转点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大水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大石村继续义务支教。学校获悉这一情况后,捐资8万元为大石小学修建新校舍,对徐本禹的支教行动给予了更大支持和鼓励。
  以上材料可以提炼出的关系性话题有:“接受与给予”,“承诺与兑现”,“平凡与伟大”,“接受与传递”,“追求与放弃”,“舍与得”等。
  事实证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种现象,都由不同因素构成,这些因素间都是彼此联系的,它们之间或相对,或条件,或因果,或融合,这便为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思维凭借,即使是独词题目也排除不掉多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相对关系的因素。如“味道”(好的与不好的),“俗”(可提倡的与应该摒弃的),“和”(平衡不和的因素达到和的结果),这是作文立意达到思想深刻应具有的意识。
  (二)如果给出相对关系的一组词语作为话题或题目,怎么达到立意的合理以至深刻呢?看示例:
  分析下面的写作要求及其立意,为这些立意分出好、中、差。
  有人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有人说,人往高处走,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低处纳百川。
  两句话都富有哲理,请你以“高与低”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列举立意:
  (1)人应走出低谷,勇攀高峰。
  (2)做高素质的人,不做低素质的人。
  (3)我们应弃低从高,追求高远。
  (4)变高为低,变高为下一个新起点,才能成功。
  (5)低是高的基础,想达到高的人生境界就一定要从低做起。
  ⑹只有在较低的位置,使百川流向自己,汲取营养,才能高人一等。
  (7)我们不应只是一心高走,有时也应在低处发展。
  (8)低调看自己,能够创造高品质人生。
  (9)身处低处时不要忘了守住自己理想、品质的制高点。
  (10)在相对低调的生活中,保持一种高调的人生态度。
  (11)当处在人生低谷时,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努力奋斗,最终能走向你人生的高峰。
  (12)要想取得卓越成绩,眼光必须要高。
  (13)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14)我们只有不断向高处走,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15)无论在高处还是在低处,都要积极面对每一天。
  (16)高与低没有绝对好与坏,只有高与低恰当配合,才有好的结果。
  (17)高与低是相对的,把握尺度,才能把握人生的高高低低。
  (18)为了社会的发展,地位高的人与地位低的人应当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19)人应追求高低起伏的人生。
  归纳:以上立意或是地位角度,或是理想目标角度,或是情绪角度,或是人生境界角度。
  评价以下立意特点:处于人生高潮,应把头低下;身陷低谷,就应把头抬高。地位高不等于人品高,地位低不等于人品低。
  总结:相对关系题目分析角度:最佳角度应是两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如何找?
  判断所给题目的词性:以上题目为形容词,揭示事物的性状,用来作评价的,联系人生可以想到生活状态、生活环境、工作业绩。
  加进关联词:为了“高”而“低”,因为“高”所以“低”(或逆推),只有“低”才能“高”等。不采用加进否定词做法。
  二、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求思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话:
  A. 做人,应在可疑之处不疑;做学问,应在不疑之处生疑。
  B.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C. 我只相信一件事,那便是怀疑。
D. 怀疑一切的人,是虚无主义者。
  E. 教育,当使人能“信”,也当教人能“疑”。
  请以“相信和怀疑”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1)立意自定;(2)标题自拟;(3)符合所选文体的要求;(4)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本题所用词为动词,反映事物的动作行为,结合人生思考,应考虑“相信”与“怀 疑”支配哪些有意义的对象?
  人——自己或他人,品质、才能、立场
  理论——对错、真伪、完善/不足
  思考:加进关联词可以有哪些最佳立意?
  三、评析习作
  阅读以下例文,指出在立意方面可以修改的建议。
  平衡信与疑
  翻开历史这本厚重的典籍,不难发现人类不断前行,走向文明的过程,皆是由相信与怀疑这对自古未变的矛盾推动的。信与疑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故我们要平衡好二者关系,从而不断推进文明的进程。
  何谓信?何谓疑?信是疑的前提条件,疑是信的必然结果。纵览古今,皆如此。
  人类由蒙昧状态走向成熟,经历了无数个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们由最初的盲目崇拜自然,逐渐走向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路。他们怀疑那些他们曾经畏惧的力量,并尝试利用,终于用火照亮了世界;然而一味地、不加节制地利用自然却成为他们新的“信仰”,终于又有人提出了疑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于是文明之火又发出更耀眼的光,人类在这光的引领下,走向更文明的时代。
  文明史上的主流如此,旁支亦如此。延续了多少世纪的“以斗争求和平”被“以和谐求和平”取代,不也是如此吗?千年以来,人们“固执”地坚守着“暴力求和”的信念,终于在某天被那些遭受着战争之苦又向往和平的人们推翻。于是,协调国际关系由斗争进入了以会议商讨为主流的新篇章。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构成的体系所形成的国联,是人类对以往信念的怀疑的一次尝试。而历史也肯定了人类此次怀疑,证明了怀疑的正确性,人类便又前进了一步。这信后而疑,疑后而进步也启示着我们,信与疑在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信与疑从来就不是平衡的,而是在动态中平衡的。这就需要我们平衡好“信”与“疑”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人类自身迈进一个更文明的纪元。平衡信与疑的关键在于取舍。取舍不该信与该疑的事物。就求知而言,古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诫我们不可盲从;而现代化建设时期,打破“否定一切,怀疑一切”这思想的牢笼,不但保护了文化,还使优秀文化得以传扬。故我们先要“信”,没有“信”,又何来“疑”?有了“信”有了事实依据,引发的“怀疑”才正是有价值的,有创见性的“疑”,而不是虚无的“怀疑论”。
  “信”与“疑”在其动态的平衡中推动着历史的齿轮,我们应抓住这一关键,尝试平衡“信”与“疑”的关系,让这对矛盾更有力地推着我们向未来前进。
  从以上例文明显看出,本文注意兼顾两个方面,进而论证两方面的关系。而有的文章只谈一个方面,这是确立了关系型角度后最容易犯的错误,也是最应注意的问题,因为此类角度必须阐释两个方面的关系,才能使文章走向深入。
  四、迁移训练
  为巩固思维的方式,养成对此类问题的思维习惯,对此类题目作专题跟进。例如:
  完成对下列题目的立意分析,拟出一句话观点。
  1. 自然是富于变化的,冷和热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也常常在人际交往时,感到对方态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引发我们许多思索。
  请以“冷和热”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②“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左传·宣公十二年》)
  ③“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左传·昭公十五年》)
  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一种进退之道。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式进退处理方法。
  我们一生,不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在单位、社会;不论是学习生活、为人处事,还是工作与事业、目标与理想,都可能会遇到要处理好“进与退”的时候,而这些恰恰容易被我们忽略,但它确实又是很重要的细节,小则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与生活,大则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与事业。
  请以“进与退”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要求: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通过以上基本步骤,学生可以初步掌握一条写作规律,即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确立基本立意角度之后,从此角度向外联想,可以是同向处理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以是异向处理为相对关系、相反关系、条件关系或因果关系等。如此,可以使学生想得更多,想得更远,从而使文章的行文更丰富,更深刻。
  (作者单位: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