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

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设计的方法分析

2015-07-28 18: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在设置必修课程的同时,开设具有一定层次性和选择性的选修课程的做法,无疑是极富创造性的一次变革。学生在常规的历史学科课程中接触的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更强调基础和共性,学生从中获得的主要是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技能。这样的课程设置难以体现个性化差异,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而选修课程以其相对自主、开放的特征,恰好能弥补上述缺憾,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加速生命成长创造了空间。
  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选修课教学却逐渐出现了背离原有课程设计初衷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受评价模式制约,课程选择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学校和学生无选择的自主权,学生缺乏选修课学习的兴趣;鉴于高考侧重历史必修内容的考查,部分学校选修课程没能按照《课标》的要求开足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学时,课堂教学往往简单应付;教师对选修课程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致使选修课程沦为必修课的附庸,应有地位被削弱,无法体现选修课程在文化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教师知识储备不足、课程理念缺失等因素,与学校课时紧张、高考模式的制约等因素也不无关系。笔者认为,仅凭教师和学校的努力确实难以根除上述问题,但这决不可成为选修课名存实亡的理由,在坚守中求突破,在设计中求发展,在过程中求高效,始终不渝地坚守选修课程这一阵地,是选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本文以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片段为例,就如何有效地设计选修课教学,谈谈笔者的实践体悟,求教方家。
  一、立足选修课程,整合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高中历史选修课设计的宗旨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1]通过“兴趣”“视野”和“个性化”三个名词,将新课程对于选修课的教学定位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在一定意义上讲,选修课程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多种因素制约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模块的状况下,在指定的选修模块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和兴趣,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和个性发展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充分利用选修模块开展个性教育的优势。
  例如,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从教学内容看,历史人物是最具活力、最能引起后人兴趣的内容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活动都离不开各类人的参与, 更因为参与者都是有各具特点的生命体,他们的成长经历、性格品质、思维习惯、处事风格乃至生活习性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言:“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 [2]因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的了解、探究和评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从教学过程看,由于“评说”本身就杂糅着评说者的主观意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主体介入,允许学生对既有的他人评论不轻信,对事物持怀疑求索的态度,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历史人物作出良好的价值判断,从而使历史人物的评说既具有“意义”含量、思维价值,又使学生收获自主思考和自我理解的愉悦,从而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还有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彰显。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发掘和利用好选修课程开展个性教育的优势?笔者在“唐太宗”一课探究中,在课程资源的创设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探究一:唐太宗登上皇帝宝座的主要途径(探究资源:视频资料——《玄武门之变》、 文献资料——《贞观政要》)
  探究二:唐太宗巩固和加强统治的主要举措(探究资源:历史地图——《唐民族分布图》《唐对外交往图》,文献资料——《全唐诗》《资治通鉴》《剑桥中国隋唐史》)
  探究三:唐太宗施政方略产生的历史影响(探究资源:唐诗选编,历史地图——《唐少数民族机构设置图》《对外交通图》,历史图片——《长安街头的波斯商人图》《玄奘取经图》)
  探究四:唐太宗晚年主要失误(运用探究资源:教材资源,文献资料——刘昫的《旧唐书》、欧阳修的《新唐书》、杜佑编纂的《通典·边防典》)
  探究五:简要评价唐太宗(探究资源:唐太宗的《帝范》、欧阳修的《新唐书·太宗本纪》、吕思勉的《吕思勉史学论著》)
  上述教学设计很好地运用了相关历史资源,为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正确处理课外资源与历史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首先,有效地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五个探究问题”层层递进,内容简洁而又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大胆地整合了教材资源,配合问题探究浑然一体。其次,在活用教材资源的同时,精心开发了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地展示了一位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唐太宗”。这些课程资源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所展示的“唐太宗”人格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和品质,有助于学生在分析处理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形成个性化的自我认识。最后,在“评说”环节引入了大量不同人物的评价观点,充分利用了“人物评说”在培养个性教育中的优势,引领学生从自己独立的角切入,用建设性的心态进行思考、质疑和判断,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水平。
  二、凸显学生主体,规范研究程序,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对落实课标理念有着重要意义。另外,高中历史 选修课程也以6大模块41个专题的形式,将丰富多彩的研究课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很大的空间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遵循新课程的主旨和教材编排,笔者对“唐太宗”一课中的“探究贞观之治及其成因”实施了研究性学习,分三个步骤。
  步骤一:确定各小组的研究方向
  第1组:“用人策略”;第2组:“民生举措”;第3组:“刑法内容”;第4组:“治世特点”;第5组:“民族政策”;第6组:“对外交往”。
  步骤二:归纳“贞观之治”成因
  (1)教师示范研究学习过程。a.提炼文字材料的关键信息;b.示范归纳“贞观之治”在“用人“方面的成因。
  (2)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研究。a.指导学生阅读教材;b.点拨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尝试归纳。
  (3)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a.学生个人自主学习;b.小组学生合作学习;d.撰写研究学习成果。
  步骤三:总结研究性学习成果
  (1)学生展示学习成果。(2)教师评估、总结并赋分。
  上述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课内研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课后反思颇有收获。一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在“唐太宗”人物评说中选择“探究贞观之治及其成因”这一小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做法得当。因为这种小切口课题使研究方向更为清晰明确,便于学生操作;同时,提供人手一份的研究性学习材料,让学生获得较为宽裕的阅读、思考的时间,保证研究性学习人人参与、步步踏实。二是注重了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传授,如研究前有程序的规范和引领,在研究过程中有方法指导的循序渐进,从开始的亲自示范,到引导学生学习,再到学生自主研究,有意识地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了教学的首位,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效果显著。三是从细节处培养了师生互动的生态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的设置,突出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及求知欲。四是在“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阶段,注意合作学习的规范和学习成果的及时评价。其中以赋分形式进行的评价,不但总结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也对学习任务完成进展进行了检查与督促,收到实效。五是在研究性学习结束后,笔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总结 ,把学生的个别具体结论上升到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层面。
 三、围绕教学主线,优化教学结构,建构简约高效课堂
  为降低教学难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选修课程“人物评说”模块设计中,所遴选的22位历史人物大多数为必修模块已有涉及,所增加的,主要是历史人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介绍、与重大历史事件间的互动关系和评价人物的各种观点等。如此的课程建构,要求教师在选修的教学设计中“既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课程内容之后所达到的认识水平与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又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或内容过于艰深和复杂。”[3]
  笔者认为,围绕教学主线整合必修与选修课程,删繁就简,有利于用创设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所谓教学主线,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教学主线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解读的视角,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教材各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贯穿课堂各教学环节的主脉。”[4]以“唐太宗”一课为例,其主题就是所隶属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围绕该主题,教材遴选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位具有时代意义的君主。“唐太宗”一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诸多社会历史因素有关,但无可否认,与其间重要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具有决策权的君主所发挥的作用关系密切。本专题所遴选的三位君主正是在代表着中华文明承继、繁盛的“秦汉大一统”“盛唐繁荣”和“康乾盛世”三个关键阶段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历史人物。教材如此选择,是想通过对这三位历史人物政治活动的的了解,让学习者体会到浓聚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特征。无疑,“唐太宗“一课的教学主线首先应归结到唐太宗治世的举措及其影响上,以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然后围绕这一教学主线,适当向必修课程延伸,理清与必修课程的关系,做出必要的整合。关于“唐太宗”,必修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是:三省六部,科举制,唐朝丝织技术的创新,唐朝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业城市的崛起,以及唐朝诗画书法的繁荣。这些知识点与选修课教学看似关联较浅,但必修模块的知识构建为“唐太宗”架构了人物活动的舞台,显示出他作为“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演进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基于此,笔者在本课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如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基础知识回顾
  联系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充实唐太宗在“完善政治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认识。
  活动二:补充材料设问
  材料:“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杂记》)
  设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必修课程有关内容,判断这一举措对“贞观之治“的出现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活动三:组织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回顾必修2“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内容感受唐朝经济的繁荣,并具体描述唐朝商业发展的状况(包括对外贸易、商业城市的崛起);通过对选修“唐太宗”治世措施的学习,谈谈对上述经济繁荣现象的认识。
  上述教学活动的设计,力图围绕教学主线,整合教材内容,删减与教学主线联系不多的部 分,如玄武门之变、晚年唐太宗等。在以选修为主体,体现与必修内容有机联系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了“必修”课程资源,突出了“贞观之治”及唐太宗治世的措施;以“必修”为切入点,丰富、深化和拓展选修课程,进一步彰显“唐太宗”的政治智慧,增强“唐太宗”的人物厚度。同时,也衔接和加深了学生对必修相关内容的理解,扎实高效地落实了课程目标及高考考点要求,进而使选修课在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延展性的意义上,真正成为学生迸溅思想火花、领略精神的高地。
  
  参考文献:
  [1] 吕达.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M].课程改革整体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7.
  [2] 王充闾.张学良:人格图谱[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216.
  [3]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7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