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笔者逐渐感受到,数学教学作为一项具有建构生命意义、提高生命质量的活动,理应承担起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激扬自己的生命、丰富自己的生命意义、让生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诗意地栖居”的重要责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数学教学正发生着悄然无声而又积极本质的变化.然而,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堂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很多学生惧怕数学学习,老师教的痛苦.从这些问题中我意识到,数学教学需要回到教学的原点,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负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1 尊重学生,关注过程
数学有时是一个慢中求悟的过程,体现在新知获取的慢条斯理,体现在本质理解的大彻大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过程.数学教学课堂的生命活动是通过问题串的层层追索,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激情,使概念在问题驱动下完成,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问题不止,思考不断”的理想意境,从而促使学生在更大的空间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点燃智慧,产生顿悟,实现数学思想与品质的完美构建.2 呈现预设,激发生成
下面这个故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经历.2009年5月在进行高三二轮复习时,笔者教3个班,在给第三个班上函数专题复习课之前,已上过两遍了,觉得驾轻就熟.课剩下最后10分钟时,课堂上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平时数学不是很突出的男生突然举手,说对于正在做的题他有个新解法.当他说完,我发现按照他的解法,这道题由已知条件推出的第三个条件与已知条件实际上是矛盾的(在后面有课堂实录的整个过程),在让他把思考过程写在黑板上的同时,我反复琢磨,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突然,我意识到这道题本身就有错.每遇到这道题时,由于题目很熟,教师的思维定势就决定了这么解决.这时,下课铃响了.中午,利用休息时间,我召集教研组里的老师一起研究这道题.反复斟酌之后,我们发现题目确实错了.也就说,之前一直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反而被这位学生发现了.由此,我反思,这个学生不像其他的学生那么“听话”,他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3 创设情境,强调体验
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抓住数学思维的本质,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挖掘数学教学内容的生命意蕴,带着经过内化的、饱含生命情感的知识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用心感受,用情感悟,使数学课堂成为感悟生命意蕴的场域。
3.1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下面是前面提到的课堂实录的过程:
例如:定义在R上的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对任意的实数x都有f(x)=-1fx+32,且f(-1)=1,f(0)=-2,则f(1)+f(2)+…+f(2009)的值为( ).
A.-1 B.0 C.2 D.3
当时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是题目中“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其函数f(x)的解析式应该如何表示?题目中“任意的实数x都有f(x)=-1fx+32”,应该如何理解?当我发现了学生的问题所在,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关于抽象函数符号的问题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把本节课重点放在解决有关函数周期性和奇偶性的问题上.
一个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学习中易于混淆的问题,对含糊不清的认识疑惑,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探究心理.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营造情境,抓住学生产生问题的可贵的瞬间,继而努力助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这是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前提。
3.2 引导学生善于释疑,培养思维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不能让学生的问题(思考)止于自己.
例如:上面的问题.
学生:由f(x)=-1fx+32,fx+32=-1fx+32+32,
得f(x+3)=f(x),因此,f(x)是周期函数,并且周期是3,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会得到什么?
学生开始议论,不知这个条件如何使用?
教师:我们知道,函数的奇偶性中谈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是点对称图形,且满足f(x)=-f(-x);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即是线对称图形,且满足f(x)=f(-x),请同学们思考,当函数f(x)满足f(x)=f-x-32时,其函数图象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关于x=-34对称.
教师:若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其函数满足什么呢?
学生:应该差一个负号.
教师:当自变量x互为相反数时,其函数值互为异号,用函数解析式如何表示?
学生:f(x)=-f-x-32.
学生又问:我能求f(2)=f(-1)=1,f(3)=f(0)=-2,但f(1)如何求出?
教师:当f(x)=-f-x-32=-fx+32时,可以怎么解决?
学生:让x=-12时,有f(1)=f(-1)=1,即f(1)+f(2)+f(3)=0,f(1)+f(2)+…+f(2009)=f(1)+f(2)=2.
培养“探究”的“问题情境”,首先问题要有典型性,要有思想.其次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由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思维碰撞,由此广泛地展开师生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提升思维品质
问题何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思维的定势.人们的思维容易受前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和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例如:在上面的问题中,当时我看似把问题解决完时,有一位同学举手提出问题.
学生:因为f(x)=-1fx+32,所以当x=0时,
f-32·f0=-1, (1)
又因为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34,0成中心对称,所以fx=-f-32-x,当x=0时,
f-32+f0=0,(2)
由12两式联立得到f(0)=±1,与已知f(0)=-2矛盾.
当时,教室静静地,所有学生都盯住黑板,听着学生的讲解.
回想当时师生静默的互动场面,远比热闹的课堂更加令我难忘.由此,我在想,这就是我所寻找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主动思考探索的生命化的课堂.一个问题闪现在我的头脑中,如何处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问题?什么是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虽然不像我预设的那样,但是课堂上学生不断迸发的智慧火花深深感染了我,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的、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作者简介 于永东,女,1966年生,天津人,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研究.天津市未来教育教育家奠基工程的一期学员,获得2009年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全国首届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奖;2013年《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研究》获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