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需要承担的共同责任。随着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支撑各个民族参与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文化的发展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而中专语文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文化研究人才的重要的输出基地。现阶段,中专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丰富中专教育形式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开展过程中积极融入民俗文化内容,提升中华民俗文化传承的力度,既有利于增加中专教育的文化底蕴,更为中华民俗文化传承事业添砖加瓦。
一、民俗文化的传承在中专语文教学中重要性
民俗文化的传承已经纳入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体系之中,成为语文教学开展的重要方向。中专语文教学通过融入民俗文化,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广泛传播。当前由于外族文化的冲击,国内普遍出现文化西化的现象,国内对民俗文化逐渐陌生,甚至排斥。这样的文化发展状态十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团结统一。所以,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能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能促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保证文化的统一与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发展,真正实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壮大民族力量。此外,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能丰富中专语文教学形式,增加语文的趣味性。民俗文化不同于以《论语》或是其他国学经典呈现的文化道义形式,民俗文化主要扎根于民间,呈现的是草根文化的千姿百态,因此在内容上或是形式上更为多样有趣。将这些文化内容引入到较为枯燥的语文教学,一能够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借助民俗文化解读语文课文,将长篇大论的道理融化在一个有趣的文化故事中,有助于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同时民俗文化虽然源于生活确又高于生活,既能给学生带来欢声笑语,也能让学生敞开心扉,自动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民俗文化融入中专语文教学能提升中专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在教学体系的各个阶段都是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开展教学。这充分说明语文教授的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不同的阶段学习同样的语文内容,给人带来的体验与感受是不同的。在中专语文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能够发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其他专业性知识的学习,提升理解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中专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二、民俗文化与中专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民俗文化对中专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合理引入民俗文化是中专语文教育开展的重要方向。
1.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创新语文教学方式
民俗文化走入中专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构建好以民俗文化为框架的教学方式。例如利用多媒体在枯燥的课文讲解之中,寻根溯源,发掘语文课文中的民俗文化底蕴,并以故事的形式使民俗文化具象化,提升学生理解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此外在课后学习的过程中,例如在文章的预习中,教师可以抛出文章潜在的民俗底蕴,提前布置好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并以现代化手段呈现自身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同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也能够收获更多的学习成果,既实现了对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趣味性,丰富语文教学
地域文化是构成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民俗文化多彩纷呈的重要原因。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地域特色既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更好地促进地域性发展,更能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三、小结
民俗文化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
作者:王敬波
第2篇: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的教学目的就在于提高一个人吸取文字的能力,升华一个人的人文气质和文化素养,在这一点上,语文课程的设置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培养计划是相契合的,从而也有利于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深入研究。
一、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有利条件
中专的语文教学与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从该点出发,具体分析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能够得以运用的有利条件。
1、反向导于中专语文教学固守陈规
横观中国的中专院校,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又或是在学校语文教学的整个评价体系上,中专语文教学模式还是走上了固守陈规的道路。初高中在成绩中心论的宗旨下,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企图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传授无尽的知识,然而并没有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式的,仅仅是机械式的学习、记忆教师传授的内容,学校的评价方式是学业考试,以成绩的高低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定论。中专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是辅助中专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一门工具性课程,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有所突破,不能够一成不变,机械照搬高中的语文教学模式,这就为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提供了条件。
2、正面起自于学生心境提升的本质要求
学生素质提高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自身心境提升的本质要求也有所差异。初高中生以应试为主,需要以提高学业成绩来换取更多的学习机会,中专生需要的是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语文的学习来提高吸取文字与语言交流的能力,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为将来独立工作、自主学习、美好生活做更充分的准备。所以,从学生的本质要求而言,同样为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运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零升学压力的教学环境
就校园人所处的环境而言,初高中的教师学生均有不同程度大小的升学压力,让教师不得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不得不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中专的教师和学生是不存在升学压力的,能够充分的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这就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零压力的环境,充分利用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迅速地将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二、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实施策略
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同样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紧跟国家的教育方针,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中专语文独特的学科属性以及对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条件分析,得出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的实施策略。
1、角色转变:摆脱教师主导特性和学生被动性
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中心论的观点,教师并不是一味地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而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应将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语文教学的素质化内在要求就是摆脱教师主导特性和学生被动性,学生素质提高的主体当是学生本人而不是教师,而且提高的原动力来自于学生的心理意愿,而非教师传导的心理意愿。
2、结合客观现实挖掘教材现实意义,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方面,教材本身在任何时间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激发人们心中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这些著作的作者的生平大多都比较坎坷,与今天的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差距比较大,他们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所以,在选取古典文学为教材时,教师应该要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作品的时代特色,然后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情感等方面的陶冶,促使自己思想层面的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学过程与效果双重评价机制
中专语文教学目前并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大多数还是沿用的初高中时代的考试制,但是单纯的以分数为定论的评价机制并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中专院校应积极建设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因教学过程而产生教学效果,加强对二者的双重评价,可以达到以评促评的效果。
三、总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素质教育如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展开了探讨,具体的分析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分别是中专语文教学的方式固守陈规,中专院校学生的本质要求,零升学压力的学习环境,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分别角色转变;科学选用教材;教学过程与效果双重评价机制。
作者:金卫红,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第3篇:新媒体环境下中专语文教学的延展与创新
中专院校的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学校不但要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也要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综合素养,因此中专语文教学责任重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就是学生自制力差、基础知识薄弱,且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学生固有的习惯。而新媒体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引入新媒体是教学的发展趋势。
1中专语文教学中引入新媒体的必要性
1.1利用新媒体图像模式方便认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对色彩、形状的信息认知,超过对其它信息模式的记忆,专家将这称作为视觉智能,视觉智能是人类学习的基础,使人类在艺术、科学、文学上获得非凡的成就,可以说利用视觉智能学习,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而新媒体教学环境,正是抓住视觉智能这一点,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智能化,将知识文字转变为图片、视频、音频等模式,使学生通过感官系统,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传收,这样的教学方式,方便快捷且易于理解,对于中专语文教学而言,是非常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利用新媒体的视觉智能,吸引自制力差的学生,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中专语文教学效率。
1.2有助于教师教学设计
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智能化网络教学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有助于教学目标设计,中专语文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主,因此教师利用新媒体技术教学,可以转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念,通过网络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拓阔教育渠道,丰富学生的视野,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有助于课堂活动设计,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互享,这对于中专语文互动式教学,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环境的丰富性,展开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2新媒体环境下中专语文教学的延展与创新
2.1电子图书,扩展阅读
当今时代的图书阅读,更趋于快餐式、碎片式,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将一些书本中的经典语句与哲理话语片段式阅读,正符合人类快捷的生活工作模式,而电子图书,正好满足了人类这种需求,相比较传统的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更加方便快捷,且成本低、资源广,是符合学生发展趋势的网络图书[2]。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抓住学生对网络图书的喜爱,在课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名著阅读,学生不必在去图书馆翻阅,只需在手机等载体应用中,就可以进行文章阅读,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学生通过喜爱阅读的模式,来喜爱读书,久而久之,就会为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中专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让学生可以在走出校门时,拥有深层次的语文涵养,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人才。
2.2信息素养,大胆创新
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认知技能,它是学生知识创新与学会学习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只是中专语文教学中的阶段性目标,是学生走入社会的基本生存能力。我们以电脑网络小说为例,这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写作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作文写作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网络小说以随意而为当做写作特点,学生可以大胆创新,自己去设计人物背景与命运情节,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可以让学生思维与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这种创作方式,只是从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监督,毕竟学生信息判断能力有限,容易被网络语言牵制,因此教师要利用新媒体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要注重网络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中学会创新。
2.3创设意境,启发想象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利用新媒体环境,为学生创设教学意境,可以有效的将学生引领到课文知识中来,通过学生的感官意识来理解语文知识,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实现知识的延伸[3]。我们以《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为例,这是朱自清先生一篇著名的代表作,以清华园内的荷塘景色描写来抒发自身的政治理想,是散文中的一篇佳作。然而由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没有见过清华园内的荷塘月色,因此文章写的在美,学生的融入感总是差一些,而新媒体教学却可以弥补这一遗憾,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清华园内的荷塘景色录制视频,在配上动人的歌曲,为学生创建一份身临其境的美妙意境,在去介绍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超脱想象,可以说新媒体环境,为中专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扩展了中专语文教学的模式,不但方便学生认知,也优化了教师的课堂设计,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在利用新媒体环境的同时,教师也要掌控网络环境,才能促使学生在一个健康的媒体环境中,得到语文能力的提升。
作者:刘鑫
第4篇:刍议情境教学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相比,情境教学法除了能为语文课堂营造恰如其分的环境以外,使学生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取得较为直观与形象的认识,还能够根据情境教学法中的具体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现针对中专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具体措施进行介绍。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对学生身心特点的充分掌握,与语文教学的目标充分结合,在对教材的内容充分的掌握的前提下,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真切切的参与到中专语文教学中,进而促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现阶段,中专生的存在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于自我的展现意识也比较强烈,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创制小短剧,开展分角色扮演,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教课根据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生为主体给予创设情境,除了能够促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使课堂氛围更融洽以外,还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明显加深,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凸显,为其营造展现自我的平台。
例如,在对老舍的《茶馆》一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几个具备表演天赋的学生,使其对剧本内容较为熟悉,能够将剧本的思想充分掌握进行分角色扮演,在课堂教学中将剧本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演出,表演过程中将课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充分的模仿,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体会到课本中人物角色的具体心理活动,促使其对人们的理解明显加深,除了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以外,还能够对剧本的中心思想更好的掌握。根据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学生除了能够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以外,还可以对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给予培养。
二、利用生动的语言
教师能够利用生动的语言艺术将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同时,根据适宜的评价,把学生融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中。汉语作为全球最美的语言,具有平仄起伏与节奏感较强的特点。在中专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上,教师需要将语言艺术充分凸显,使学生在语调、语速以及节奏感的不同中,将作品为人们提供的不同情感给予充分的体会,情感的不同,会带来不一样的心理反应,心理反应在语言方面就会使人感受到不同的情景。所以,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促使自身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语调、音调以及节奏等,促使自身朗读技巧的不断提高,合理运用语速、重音以及停顿等,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世界中,对作品给予正确的判断与理解。加强对层次的重视,对作品的整体结构与重点内容给予充分掌握,对于非重点内容,要求做到音准与音清,对于重点内容,必须确保节奏的起伏,将作者的情感充分的体现。此种节奏感较为强烈的朗读,充分表现诗歌的学习与欣赏过程中,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现代诗歌,都是这样。
例如,在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朗读使学生对诗人的情感进行感知。教师首先可以在朗读的挺短、重音等方面的处理上入手,首先,使学生根据朗读确定语调,随后再根据朗读对语义的停顿进行确定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随后,再根据朗读对“轻轻的”的轻重音的处理情况进行体会。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的体味与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也不断与作者的体验靠近,对诗歌的内容也有进一步的理解。在学生根据朗读将上述问题彻底解决,说明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恋恋不舍与离别之情。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将声音、图片以及文字等充分的融为一体,能够对学生视觉与听觉等充分的刺激,使学生的感知更生动与形象,进而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印象十分深刻,进而促使中专语文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在对中专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其核心就是讲多媒体的视听结合以及信息量较大等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学生多角度几次下对作品的内容给予进一步的认识。
例如,在对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学习的过程中,在配合琵琶曲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朗读,学生对诗歌进行集体朗诵的过程中,还可以听到动听的乐曲,学生在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伴随曼妙的歌曲,例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走在江边的夜色中,走进紧紧围绕琵琶曲的客船上,秋风萧瑟、秋水伊人、枫叶以及寒月等,伤感充分流露,音乐的美妙与诗歌的艺术美一同描绘出动人的画境。入伙能够加上绝美的画面,使音乐与画面有效融合,创造极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氛围,将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诗歌的画面中,对作者的创作思想切实的掌握。多媒体设备的合理利用,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中专语文课堂的教学创设有效的情境,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与掌握,在选择具体的课件内容,课件的实际制作过程,选择更贴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课件,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的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还能够满足现阶段中专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更愿意接受,促使教学情境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对中专语文教学存在显著的作用。
四、结语
中专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主动的去学习,能够快速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不管是根据语言艺术、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创造教学情境,都必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整个过程贯穿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需要,合理的营造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够使中专语文教学更丰富,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潘立
第5篇:中专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思考
语文科目属于民族优秀文化发扬和创新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是对我国文化演变和发展描写最为具体而详尽的学科,其对文化的表型形式是华夏文化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明显的一种。民族优秀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薪火相传,语文作为弘扬和创新文化最为常见的形式已然成为了我国现代教育难以替代的教学科目。如果想要中国文化和语言艺术得以持久的发展和创新,就必须赋予语文科目新的内涵和教育任务,进而使语言文化和传统文化继续被发扬光大。中专语文作为各级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样担负着对即将走上职业岗位的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丰富其人文素养、引导其传承和突显出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独特魅力的重任。
1、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的意义
在人的成长和成熟过程中,所谓最至关重要的发育阶段非青春期莫属,中专语文的教学主体就恰好是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对他们来说,中专学习时期不单单是其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时期,更重要的是其健康生理和心理的过渡期和完善期,是一个其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文化素养、强化知识结构、塑造鲜明个性和提高文化鉴赏力的过程。中专语文教师要在明确和认清此要点的基础上,抓住发展机遇,基于促进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视角,选用民族优秀的文化范例来指导和教育学生,规范学生的成长过程,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品格和思想的形成。中专学校应当强化其文化教育模式,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模式,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将民族优秀文化深深地植入学生的身心之中,引导学生确立民族文化意识、建立民族文化体系,使学生免受不良文化的侵扰和污染,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和思想的洗涤,这也恰恰切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的课程任务要求。中专语文教学作为技能学习和文化积累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其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十分巨大的,是其它科目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中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领悟能力、鉴赏能力,丰富其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素养,必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育策略
2.1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文化积累
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过程,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首先要有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主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要从教材的实质内容出发,找到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关注学生的文化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促进学生自主确立民族文化意识、建立民族文化体系,达到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培养目标。其次,语文学科的学习绝对不可以偏离文本内容,因为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往往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精华,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即使是课改后新加入语文课本的文章,也是具有现代意义和当代特色的民族优秀文化篇章。语文教材的选择应当确保其当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以及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而其中的内容不但可以使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汲取各地优秀文化的精华,还能够使学生领悟和感受各种文化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精神实质。基于以上观点,中专语文教材的文章选择应当先选取富有极高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实质、能够重点提高学生精神文化和文学素养的篇章,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塑造独特的文化性格。中专语文教师作为旧文化和新文化的传播纽带,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掘语文魅力和展现教材中的经典内容与民族优秀文化精华,要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实施民族文化、革命历史和人文精神等多元化的素质教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领悟民族优秀文化真谛、感受民族优秀文化意义、体验民族优秀文化内涵,进而使学生浸润在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之中,实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培养目标。
2.2在课外的阅读和实践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传递民族文化知识,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元素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有一个创新和优化的学习阶段。语文教师不应该过于强调学科成绩和就业竞争等问题,也不能只限定在语言文字解析和传播这一狭小的范围内,应当将民族优秀文化、现代优秀文化、历史优秀文化和种族优秀文化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强化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全面认识,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创新。民族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优化的过程,所以其文化的发展具有当代性和传统性两方面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和实践,灵活、巧妙地运用语文知识领悟、认识、反思、创新语文知识和民族优秀文化。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内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例如通过课外古诗文鉴赏会、朗诵比赛、人文景观作品收集与展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其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和信念观的形成。教师还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如组织学生在校内图书馆集中开展阅读活动、建立班级阅览角等方式,吸引学生阅读,提高其阅读兴趣。对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但能使学生对民族发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而且还能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理念,并通过反思和创新等学习方式将课本内容联系到课外实践当中去,有效地扩大了语文教学空间和文化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
2.3努力营造学习民族优秀文化的人文校园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但也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无可避免的不良影响,例如,网络游戏、电子设备已经遍布了整个校园,不少学生沉溺其中,使其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假如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学生没有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那么其今后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必将受到严重影响。中专学生的文化学习过程应当是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园地的开设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占领并坚守校园--这个第二课堂园地开展文化教育,精心绿化美化校园,合理布局并完善校园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校园文化墙、宣传栏、文化传播中心等,开设课外舞蹈、音乐、绘画培训班等,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人文环境中随时随地、耳濡目染地接受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语文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亲和力强的课外教学手段和方式,如组织学生在校园开展黑板报比赛、音乐与舞蹈演出、中国画绘画比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讲座、各地风土人情推介会、人文景观影视观摩、朗诵比赛等活动,去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学习,使他们喜爱传统文化,崇尚民族精神。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和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有效途径,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教育行为,必须渗透文化内容,才能体现教育的本质,达成育人的功能,职业教育亦是如此。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完成由单一学习者角色向综合职业者角色的转换,助其立业谋生,促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中专语文教学作为职业教育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让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够用,实用"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又要渗透文化教育内容,如此才能使学生逐步成长为身心健康、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自主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人文素养较高的职业人,努力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飞速向前发展。
作者:马路
第6篇:浅谈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教学的发展,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专语文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对于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再停留在老师讲课、完成教案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把学生的学习纳入到课堂中,逐渐改变学生以及老师的地位,让老师扮演学生的“领路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共同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让中专学生在宝贵的45分钟内,和老师一起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自身语文素质的提高。
1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来说,语文是学生最为基础的课程,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更是如此。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语文课,逐渐表现出厌倦的态度,这是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来说,中专语文课堂的问题主要是老师教学环节设计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并不是环节的缺少,而是一种理念上的认识不足。老师对于整个教学计划,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以及课堂的实际效果,以一种盲目的方式,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然而,在这种形式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老师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表面上或许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毕竟老师完成了教学计划,但事实上是一种低效的课堂,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发展是极小的。
其实,语言类的学习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琐碎性,可以说教学内容是比较繁杂的。而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一堂课的重难点,并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将所有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就目前来说,中专语文课堂往往是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不管学生需要而直接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或者是老师完全不知教学的重难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随意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都不利于中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2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建议
其实,影响一堂课的因素有很多,但在这诸多因素中我们能够把握的却是老师。老师能够进行一堂高质量的课堂,就能够将学生的注意点吸引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味地听从老师。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而学生则能够在这期间真正地学到知识。
2.1老师深入了解课文,了解每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其实,大多数中专语文教师都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或者是理论知识,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优势。但有些老师却将这些优势转化为了劣势(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重复式的教学),这样对于建立高质量的中职语文课堂造成了阻碍。所以,老师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逐渐形成新的教学形式,确保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整重难点,确保高质量的中专语文课堂的建立。
2.2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实现快乐地学习,了解学习的快乐。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不能让整个教学活动成为老师一个人的表演舞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体现学习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2.3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语文基础较差,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对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老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浅显易懂,学生能够较好地吸收。与此同时,在教学方式上尽可能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教学环境中不断获得进步。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科目,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整体成长。
3总结
在中专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想建立高质量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老师个人能力的提高(比方说个人魅力、讲课方式、教学设计等等),还要求老师能够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建立高质量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学习到一生受用的知识,让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作者: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