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已成为当前技工院校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的重要举措。提出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体现了新形势下现代企业对技工院校毕业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新的迫切需要。而学生是否具有竞争与合作能力被企业视为职业准入的基本要求和合格员工的基本能力。因此,学校通过系统性训练学生竞争与合作能力对于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各行各业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比如微软、联想、腾讯等世界和中国一些知名企业已明确将作为其企业文化重要内容的“竞争意识”或“团队精神”作为对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而且在招聘时开始以团队招聘的方式吸纳人才。这对技工学校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是当前技工学校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教育的重要方向。重视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能力,不仅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要,是现代企业对具备符合职业素养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整体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工作没有持续性,频繁地跳槽,不能将企业和个人的目标合而为一的“排异现象”等现象说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接纳力、理解力、适应力都显得较弱,缺乏团队合作的能力,自我意识强烈,遇到挫折就选择逃避而不是主动积极地调制自我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来适应外界情况的变化,也凸显技工院校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特别是竞争与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一、 竞争与合作能力是企业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内容,对技工院校准职业人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竞争、合作与企业文化素养的关系
技工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定位可以在两个范畴:一是“德”,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才”,即语言表达、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专业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属于“德”的范畴。企业文化素养是来自企业文化理论,是美国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管理理论。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即观念(具体凝结为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素养注重企业竞争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使企业员工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沟通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在企业发展中有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去约束规范职工的个体行为,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促进企业的发展。
经调查,当前中职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以下问题的缺失:第一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意识强烈;第二是缺乏竞争意识,得过且过,容易自我满足;第三表现为心理脆弱,经受不了一点挫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业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培养的技工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缺乏导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就业成才的道路上只能跛脚前进。此类现象的出现、发展和延续,都将对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培养技能型人才形成冲击和消解。全方位、系统性地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迫在眉睫,企业文化素养作为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竞争与合作能力作为企业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也必然会引起职业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也是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文化素养对技校生作为准职业人的竞争与合作能力提出要求
1.是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技工学校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面向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具备的素质技能都应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适应。通过我们和就业单位的了解,多数用人单位几乎都认为职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培养和积累的,但职业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将学校的培养和社会、企业的培养相衔接,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通过专门的能力训练,初步养成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和接纳力,使其在就业阶段初涉职场时迅速接纳并适应企业文化要求,理解并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廖小平教授对企业文化素养做了初步界定,认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是“建立在对企业文化本质内涵和基本内容的初步理解、对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和个人重要性的清晰意识、对企业文化运作能力的初步训练基础上的必备职业素养”。因此,技工学校学生企业文化素养是企业文化内在要求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交集,也是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现代企业的文化内涵如华为的“狼性”文化等就是体现为竞争与合作。著名的机械制造行业领军企业,也是我校校企合作的企业之一,三一重工的项总在和我校领导谈及用人时的第一条标准即是看学生是否具有竞争与合作能力。因此,主要表现为竞争与合作能力等方面要求的企业文化素养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2.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技工院校比较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往往忽视竞争与合作精神等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这使这些短板的存在成为学生就业的障碍。而这些恰恰是企业“选材关”的关键。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在招聘人才时就这样说:“我们企业招聘员工的标准之一是要求学生有接纳企业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具备竞争与合作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其自身主动融于企业文化进而得益于企业的发展。”这正如一位老板对员工们告诫的那样:“这个世界是瞎子背着跛子共同前进的时代!”可见具备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对自身将来职场的持续进步意义重大。学生具备企业文化素养是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的前提,就会自觉履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职业责任感。如果学生在竞争与合作方面能力强,他会主动接纳和融入企业形象文化和团队文化,会主动加强人际交往和团队间的合作,以个性的竞争力带动团队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在竞争与合作能力,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进而提升其职业素养水准,从而为自身职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行为训练是竞争与合作能力在技工院校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以校内各种学生组织与大型活动为常规载体,强化竞争与合作意识
1.为了做到能力训练和素养培养相结合,有些技工学校在学校社团工作方面采用企业式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比如在成员选任时采用竟聘演说、才艺展示、能力测试等模拟企业招聘方式进行,形成竞争准入的氛围,在招聘时表现优秀者则被吸纳加入学生社团组织担任学生干部。工作过程中根据麦肯锡的“不进则退”工作机制或是“鲇鱼效应”原则鼓励成员的能力提升,在过程中实现人员调整的优胜劣汰,既调动了团队整体竞争的活力,又训练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模拟企业招聘等工作机制不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职场竞争的激烈,而且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2.通常学校组织大型活动往往是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为训练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学管部门专门设计“学生社团投标竞选学生活动举办权”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社团作为一个团队为了成功取得活动的举办权,内部会分工协作、精心策划设计活动方案和最终的展示方案。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开展投标竟选的比赛。在比赛中,每个社团会以各具特色的展示方法向评委老师生动的诠释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经过评委老师打分,最终胜出的团队获得学校活动的举办权。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强化了竞争与合作意识。
(二)以德育课为主阵地,通过行为训练激发情绪改变认知,内化竞争与合作能力
1.课程设置以竞争合作机制隐性贯穿活动全过程,训练学生竞争与合作能力。课程设置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企业文化需求的能力,提升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传统职业学校学生毕业依然是学生身份,毕业生需要大概1~2年的时间适应社会,学习社会工作规则,在人际交往、抵抗压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课程的设置在与企业深度沟通的基础和适应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以德育课为主阵地,真正做到由培养传统技能型人才向职业全能型人才的转变。
德育课作为技工学校文化课课程,要摆脱传统授课形式的束缚,要注重授课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要注重在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对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职业理念。课程的构建思路要从企业需求出发,吸收企业文化要素,始终贯穿竞争与合作机制。各项活动设计以团队组织为基础,以体现竞争与合作为设计原则,活动经过课程学习,活动锻炼,锤炼团队,评价改进后,强化、提升团队竞争合作能力。
2.设计竞争与合作主题,通过显性训练强化,促使活动效果隐性内化为学生的基本能力。教学过程中教是一种外化的显性的过程,学主要是一种内化的隐性的过程。显性的科学训练最终还是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训练学生竞争与合作能力,以“感受团队魅力”和“体验团队竞争”等为活动主题设置教学情境,通过“不到森林”、“车轮滚滚”等显性训练手段训练,通过活动过程体验和教师的点评,深化学生的课堂感受,促进活动效果隐性内化为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
三、竞争与合作能力训练案例
此项能力的训练主要在《德育》课教学环节体现,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以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体验式活动,把老师预先设置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体验式活动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以人社部《德育》教材为例,选取第一册第五课内容——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中的第一节《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矛盾》为例,在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为14级学生授课对象,将体验式活动贯穿教学过程,让学生带着预设问题在活动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通过分享活动感受,教师总结提升,强化教学效果。
(一)课程意义和教学目标
1.课程意义:当今社会,“互联网+”时代下竞争日趋紧张激烈,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技工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如何进行有效地培养方法多样,我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体验式活动来训练学生能力,提升其企业文化素养,促进就业。
2.教学目标:通过开展体验式活动课程,对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有目的引导培训,使其企业文化素养得到锻炼和提高以适应企业文化要求,进而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规划。
(二)能力训练过程——体验式活动
1.活动思路。此能力训练分为两个部分即感受团队魅力,体验团队竞争,建立归属感和熔炼团队精神,提升合作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体验“车轮滚滚”活动,在融合团队合作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训练团队成员的配合意识和团队的创造精神,培养压力下团队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组织领导能力,通过努力在参赛各组之间展开竞争,促进团队整体进步。
2.活动难点。通过预设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3.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空间较大的室内场地(多功能厅),学生自带椅子按班集中就座指定区域。设备工具:音响,投影,话筒,秒表,口哨。
(2)材料准备:废报纸(每人一张,北京晚报大小),宽胶带,剪刀,每组一份教学课件PPT,阅读材料《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着装要求:要求师生穿着适宜活动的运动装或休闲、运动鞋或休闲鞋。
4.活动过程。
(1)布置任务情境:告诉同学们我们需要执行一项紧急任务,但是途中我们被一片沼泽区阻碍,我们仅仅找到了一些报纸和一卷胶带。我们的任务是:利用所给材料做一条运输带(类似于坦克的履带),运输带做好之后,必须保证所有队员都能进入其中,用最快的速度通过这片沼泽区。
(2)说明规则:至规定时间后,所有小组都必须停止;每组成员(除一名修补工兼监督员之外)都必须进行运输带前进;在运输带里的同学双脚必须站在履带上,不能接触到地面。
(3)问题设置:你为团队任务的完成出了哪些力?完成任务是否需要分工?如何分工的?每个人的任务是什么?这个活动中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在活动中你们组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对问题进行拆分的?从过程和结果看,组间比赛对本团队合作是促进还是削弱了?这个活动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个人成长有什么帮助?
(4)学生:各小组制作履带车轮,团队试练习,团队比拼,六组同时开始,计时,按先后到的顺序定名次加分。
(5)活动感受:比赛结束,由参加活动的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分享感受,是否能够体现出对竞争与合作的理解。
(6)活动点评:教师点评提升。
实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活动过程中遵循PDCA闭环(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思路完成体验活动。通过明确分工,明确角色,结合预设问题完成活动。活动后的感受分享较好地体现出同学们在竞争与合作关系方面有深入的理解。
理解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组内成员要精诚合作,组和组之间要竞争,团队合作共赢,理解到把握好合作和竞争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竞争与合作是一对好搭档,竞争要求合作,而合作促进竞争。竞争与合作都是社会进步人生成功的动力。
(7)活动总结:再次强调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总结提升,形成对学生竞争与合作能力培养,提升学生企业文化素养。
(8)课外实践活动:阅读并交流《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在个人成长实践中自觉地进行团队合作。
四、结语
每个企业都在做企业文化,甚至有些企业在做文化时就提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道理。换句话说,企业在用人、选才时,都十分注重人的文化素养,其次再观察其专业技能。因此,理解、认同、适应并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是每个企业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准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渗透企业文化,通过系统性、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让学生具备竞争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认识未来职场对员工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认识到具备竞争与合作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教育氛围和系统训练中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学生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感染,从而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师扬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