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体系中,中等教育扮演着教育转换过程的“基石”和“调节阀”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过去的30余年时间里,相对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中等教育长期被各国的教育决策者和国际援助者所忽视。到20世纪末,中等教育这一环节的薄弱已影响到这一地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回顾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分析投资中等教育的必要性,最后介绍世界银行所提出的复兴策略。
一、“最为薄弱的一环”
196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人学率仅为3%,1970年为7%。hi之后,在髙速增长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下,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下,非洲经历了一个中等教育快速发展期。1980年,非洲中等教育毛人学率达21.8%。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撒哈拉以南的39个非洲国家中,中等教育毛人学率低于10%的有10个国家,在10%~20%之间的有16个国家,超过20%的有13个国家。“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中等教育的人学率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这一方面受到经济萧条和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全民教育运动政策导向的影响下,各国教育财政的重心和国际对南非洲教育援助的重点转向了基础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中等教育所获得的国际教育援助份额持续下降。131因此,中等教育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发展缓慢。1990年~1991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毛人学率仅有20.1%。其中,坦桑尼亚、布隆迪、尼日尔、马里、布基纳法索和莫桑比克等国还不到7%。
20世纪9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中等教育入学人数继续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初等教育,在1998年~2003年间,甚至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所以除了博茨瓦纳、莱索托、马拉维和斯威士兰之外,撤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中等教育入学率并没有显著提高,个别国家处于停滞(如坦桑尼亚),甚至出现倒退(如津巴布韦)。因此,在1990年~2000年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中等教育发展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因此,当步入21世纪的时候,中等教育成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发展的迟滞不仅仅体现在其覆盖率过低,还体现在人学机会的不均等上。城市中的富裕人群是中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而农村居民依然难以享有入学机会,女童的处境尤为不利。性别、贫富和城乡等仍然是造成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对中学人学机会的影响是累积性的,相对于初等教育,这些因素对中等教育的影响更大。
撤哈拉以南非洲中等教育发展所面临另一重大挑战是教育的质量和适切性,即它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年轻一代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做好准备。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传统的中等教育是为一小部分精英设计,为升人高等教育机构做准备,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干部精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架构、学生结构与需求的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显得不合时宜。许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中学生离开報时常常既没有为接受髙等教育餅准备,也没有获得獅市场臓的技能。在1998年-2001年尼日利亚的高中考试中,除了尼日利亚语之外,所有主要课程的有效及格率都在40%以下,其中数学为37.3%、化学为17%、农学为21.1%。在国际测试中,与其他参加测试的国家相比,来自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8年级学生表现糟糕,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二、转变观念,明确投资中等教宵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等教育的重要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指这一层次的教育给个人所提供的机会而言,而且也指它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21世纪,优质的中等教育被视为青年能否成功地融人现代经济、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从知识革命中受益、并在全球化知识经济中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在青少年的社会化方面,中等教育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