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

试论赏读经典古诗弘扬民族文化

2015-10-04 14: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经典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是我们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在教学中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赏读经典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经典古诗;赏读;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以自己的诗歌和行动,特别是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他的爱国情怀;杜甫以自己的诗词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忧患、对国家的担心;还有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一大批诗人本身就是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诗人。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和诗歌的魅力唤醒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因此,古典诗词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以及有效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课标》中有关高中语文诗歌课程的教学目标,“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并能够选入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涵盖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如团结奋进、知难而进、自尊自爱、宽人律己、永不自满、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等,是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语言文化的最好教材。wwW.133229.cOm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提出了明确的篇目要求,高考必背诵60篇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词句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而且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我认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古典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1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古诗词的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们热爱古典诗词,必须要他们感兴趣,他们对于积累和赏析才有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重点强调这些经典古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及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我引导学生观赏那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想象远处平凡的寺,想象中传来平凡而古老的钟声,诗人艺术地再创造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我让学生感受其意境的同时,播放了作为背景音乐的《弯弯的月亮》。优美深情的音乐把同学们带入迷人的情景中,充分体味旅途的优美景色对孤子旅人的慰藉。在我这样的引领下,学生们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2 以诵读积累完善学生人文素质。
  《课标》要求,“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们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时,要力图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目视其文”即默读,结合文下的注解,弄清诗歌大意,于默读中整体感悟诗歌,为下一步更高层次的鉴赏做好准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即放声地读,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和流转的韵调。正如北宋朱熹所言“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久不忘”。“心同其情”即用心用情地读,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通过用心用情地读,在领略诗歌音乐美的同时,逐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借助音乐,提升学生文化品味。
  在诗歌教学中,尽量结合音乐,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导入新课时我经常播放与诗歌感情基调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音乐的感染下,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身心很快进入特定的情景中去。
  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播放《三国演义》片头那豪放、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学生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和词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在讲授《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拒婚一节时,我借用《梁祝》中表现祝英台抗婚的一段乐曲,使学生能从雄浑激越的乐曲声中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誓死忠于爱情的决心。另外,在阅读课中赏析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表达的相思浓情,我播放了一首根据《诗经·蒹葭》改编的优美歌曲《在水一方》;播放学生喜爱的歌手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歌词中弥漫着浓浓的诗词韵味。同学们能充分感受到学好中华古诗词,积累了国粹语言,就能创作出如此优美的歌词。这样,用好音乐的优势,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促使他们下决心学好中华古诗词。
  
  4 解读形象,激发学生正义感和报国情。
  诗歌教学要给学生的人生发展以明确的指向。在教学中,我通过解读形象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浓浓的报国热情。
  品读《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欣赏屈原那种身怀才能,却一生遭遇忧患,忠而被谤仍坚贞不屈,一心为楚国,满腔爱国情的高大形象;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感受李白蔑视权贵的正义形象及追求自由的个性;诵咏《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荡气回肠,成为中华民族的正气歌。被誉为“诗史”的杜甫,更是历史上如泰山般的爱国典范。他密切关注社会,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现存1400多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太多的诗篇里的形象,如愤恨野蛮拉丁的《石壕吏》;消耗国力的《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时事政治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作者不愧是一位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的“诗圣”。解读古诗中的各种形象,使学生激情彭湃,增强正义感、责任心,从而内化为报国之情。
  一首首抒情诗,充满诗人爱国思想,他们为国而忧,为民而愤;一篇篇边塞曲,热情歌颂戍边将士,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吟诵诗词歌赋,那字里行间挺立起一个个民族不屈的灵魂,铸造了中国的辉煌,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之魂。
  教学中,要把它们有机的统一起来,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兼收并蓄地了解和学习祖国优秀的文化,培养既有知识更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人,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