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师视角下新课程改革初探

2015-07-02 14: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笔者以中小学教师的视角,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尝试着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材;培训;评价

  
  一、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新教材,绝大多数老师还是持赞同态度的,因为与老教材相比,它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更加人性化。但同时,新教材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新教材的适用性较差
  主要体现在:新教材更适合城市的学生,较少兼顾到农村学生。
  由于农村学校的经费有限,在许多资源配置上都达不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许多学校的一些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而新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和活动设计上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差异。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对农村教育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他说:新教材相对城市学生比较适合。有的内容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课程教材中的城市文化的意识太浓,对于我们乡村文化缺乏关照。特别是初中以后的课程教材,对农村极不适应。由此看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它能够兼顾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应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予以关注的重大课题。WwW.lw881.com①
  2.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匮乏
  教师教学参考资料有限,学生学具、学习辅助资料匮乏。与过去相比,新教材涉及了相当广泛的知识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经常需要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然而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用书又十分有限,教具几乎没有,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其他途径搜集资料。
  教师缺乏教具,学生的学具也十分短缺,一些老师会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组织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学具,但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另一方面,不少老师发现,在学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自费购买的相当一部分资料中,仍然是与老教材相配套的。这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和贯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教师没有选择教材版本的权利
  教师作为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对于教材的优劣是最有发言权的人,然而现行的教材选择体制中,教师对于教材版本的选择却没有话语权。而且部分地区存在着教材更换过于频繁的现象,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便,也给学生发展的连续性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新课程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课程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对于培训的内容和效果也会抱有不同的期望。有的教师可能需要教学机智方面的指导,有的也许更渴望在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方面水平的提高。但是现行的新课程培训主要以理念灌输为主,忽视了教师的不同需求,在培训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从而间接地导致了培训效果的低效甚至无效。
  2.新课程培训形式单一
  首先是培训形式的单一化。目前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主要还是以讲解为主要方式,多是照本宣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参与的机会,加上内容枯燥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相去甚远,对于培训毫无积极性可言。其次,在培训者的选择上,多是由该地区进修学校的老师,或是大学教授和教研部门的人员。受其职业的限制,他们在进行培训时,多以理论讲解为主,而对于一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却较少涉及,不能及时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培训中对这一问题的忽视也是导致培训低效的原因之一。
  3.新课程培训在组织上凸显强制性与功利性
  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将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与教师的晋级以及福利相挂钩,对于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培训,教师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另外,在一些学校,教师新课程培训的费用是由教师自理的,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4.培训效果评价的缺失
  对于培训效果的评价指的不仅是师训部门对于教师的评价,还应该包括教师及其任职学校对于师训部门的评价,师训部门和受训教师同时承担着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双重角色。然而事实上,师训部门对于教师的评价大多是例行公事,而教师们虽然对于培训有着各种各样的意见与建议,却缺乏与其沟通的机会和途径。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将会直接导致培训的盲目性和效果的低效性。
  
  (三)现行评价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显示,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有43.7%的教师认为不太合理,34.5%的教师认为一般,12.6%的教师认为有时难以接受。究其原因,在目前的教师评价制度中,即“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评价标准与过去相比较并没有太大的改观。
  2.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什么样的教师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评价,加上新课程改革以来,考试制度并没有进行同步变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难免会“上行下效”,甚至变本加厉。
  (1)学生评价与新课程理念相冲突
  新课程倡导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探索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相应的,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然而现行的学生评价制度仍然以考试为主,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仅限于对学生平时成绩和表现的简单评语,而这些评语又因为很难被量化往往只能作为形式而存在,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这就使得教师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另一方面又要应付以知识考核为中心的考试,二者很难兼顾。
  (2)学生评价与新教材不配套
  首先表现在考试题难度大,学生压力很大。新教材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内容浅显、方法灵活,但是由于考试制度并没有与新课程改革同步变革,因此存在着诸多与新课程理念不一致的地方。突出地表现在:考题仍然以考核知识为主,较少地涉及能力方面,而且难度较大。许多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不得不在学习新教材之外,再用老教材中的内容作补充,来应付考试。
  其次,表现在对一些新增学科评价的缺失。新课程改革以来,设置了多门新的学科,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但是对于这些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却没有纳入到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来。既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又缺乏有力的指导,评价的功能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了活动的开展。
  
  二、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建立以学校选用为基础的教材管理机制,实现课程资源优化配置
  1.倾听教师的声音,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教材选用机制
  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为了确保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然而,毕竟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在学校,他们最有条件了解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所以教材能否实现高质量和多样化,还必须通过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指导下的自主选用来检验。②

  在以学校为基础的教材选用机制中,应该倾听教师的声音和建议。因为教材只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辨明优劣,而教师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对于学生使用教材的情况也最为了解,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2.提高教师发现、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教材配套资料的缺乏虽然给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但这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是促进教师能力发展的极佳机遇。首先,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改变对教参的依赖心理,以主人翁的积极的态度和责任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其次,教师要自觉地提高自己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结合地区和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理论总结和反思,不能只停留在经验层面。
 (二)加强培训体制建设,完善培训评价制度
  1.先调查再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单纯的理念讲解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不同的教师个体,对于培训可能抱有不同的期望,因此最好能在培训之前先做调查,了解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2.培训形式多样化,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在培训中可以采用集中培训、校本培训、派出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对话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邀请教材编制人员参加,与一线教师进行直接对话,这对于教师更好地领会教材精神,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无疑有着最直接的帮助。还可以请一些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或是就某个章节与教师们进行具体讨论,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3.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这种评价制度既包括对教师培训结果的评价,也包括对师训部门工作的评价,也就是“超规范性评价”。首先,要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这种考核不必局限于笔试,可采用论文、口试等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还要兼顾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教师互评、自评与考核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可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听取被培训的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对培训机构的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反思不足。
  
  (三)健全发展性评价机制
  1.建立生本化取向的学生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与之相适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新课程评价的基本取向。所以,在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学生评价中,都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取向,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③首先,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并改进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采用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方法等质性评价方法。其次,重视评价的多元参与和评价的开放性。“只有能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正确评价的人,并善于分析自己活动的人才能称得上独立、自主的人。”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将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广泛听取家长和其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当前学生的表现,还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努力方向。
  2.建立卓有成效的教师评价体系
  首先,要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既包括教师所教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又包括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情况。其次,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采用教师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另外,建议教师定期写反思笔记,随时总结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这对于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任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注释:
  ①彭寿清.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理念与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②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③王富平.新课程评价的生本化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5.1.
  ④杜殿坤,朱佩荣.苏联关于教育思想的论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