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类繁多的影视作品中,纪录片作为其中的精神领袖,为后来的学者、研究人员储备了丰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性记录资料。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已经从电影、电视、光盘这些传统的传播渠道逐渐向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转变。2009年搜狐视频高清纪录片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录片频道,2010 年的奇艺网纪录片频道以及越来越多视频分享网站原创纪录片栏目的开播,标志着纪录片迎来网络新媒体发展的新纪元。但是纪录片在新媒体中的传播仍然处于开拓阶段,应该有效的挖掘整合资源,促使纪录片在新媒体独具的传播特点影响下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对中国纪录片的影响
(一)中国纪录片结构的碎片化趋势
2009年,一名女孩带着陌生的摄影师在北京街头拦住路人并上前问一句“你听说过娱乐私塾吗?”对于莫名其妙的问题,路人的反应各有不同,绝大多数还是给予很配合的回答,但也有人呛声“请说普通话”,甚至还有路人饶有兴致地跟女孩和摄影师聊上一会,所有这些都被摄像机记录下来。而之后出现的一头老马以及其后的水果车成为了摄影师的目标,最后影片就在这样的摇摆不定中结束了。这是新时代的网络纪录片《好好娱乐、天天向上》,这部纪录片既缺少明确的开始和结束,也缺少清晰的叙事结构和主题思想,破碎的画面堆砌在一起,凌乱且没有规律。整个片子的开始,就是屏幕上摇摇晃晃地出现几个人的对话,接下来摄像机在大街上随意走动,形形色色的人们被收录其中——晨练的老者、桥洞下的流浪汉、神色紧张的白领们等等。此片对早期中国纪录片在结构上的完整性做了彻底的颠覆。早期中国纪录片的完整结构逐渐走向碎片化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这样另类的作品中,还有很多 21 世纪以后创作的中国纪录片同样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二)中国纪录片主题的多元化趋势
中国纪录片为满足大众多样的需求,就“势必破除早期纪录片英雄主义和教育感化主题统领天下的局面,而转向主题的多元化,从仅关注社会中的底层群体,到社会中不同的阶层,特别是对普通大众的关注;从仅仅重视社会中的表象、显而易见的故事性,到对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对人物内心层面的关注。”[1]对于新媒体出现后网络传播环境下不同受众的不同喜好和偏向性,纪录片在选择题材方面加倍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满足不同喜好的观众的要求。
“主题是纪录片作者对题材的精炼和总结,作者通过主题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2]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纪录片不单单要记录人和事,更重要的是突出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行动和思想,以体现作者对当今社会人物的认知和思索。网络受众的年龄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互联网作为纪录片传播的又一个主要阵地,在题材的选择上对于青年人的喜好应该给予更多关注。为了使中国纪录片得到长远的发展,应该着力于主题新颖,样式活泼,贴近青年人真实生活的纪录片。这类纪录片都是通过对一般人的记录描写,表达创作者对现代生活的独到见解。青年人充满激情和活力,他们从这类题材中找到自身的原型,也因此他们对这类主题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创作者身份嬗变:独立纪录片人到全民大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WEB2.0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受众和纪录片爱好者凭借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开始加入到纪录片创作者的队伍中来。WEB2.0时代以来,拍客在博客之后成为了时下最流行的词,凭借着DV技术的不断进步和3G手机的广泛普及,拍客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拍客们通过视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展现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想法和认知。拍客们拍摄的视频无论从表现方式上还是从整体结构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恰好符合了当代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早期的中国纪录片都是由专业的媒体从业者或专业的官方机构创作的,而现在纪录片创作者的范围越来越广,逐渐走向了纪录片的大众创作时代。拍客们以独特的视角,全新的拍摄手法来表现现代社会的时代特色,这也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中国纪录片前进的一个风向。
二、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的传播途径解
(一)新媒体环境实现了纪录片的大众化传播
传统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只能通过电视台和较少的院线进行播出。在市场为先的商业化语境下,纪录片难免遭遇尴尬的命运。新媒体环境传播超越传统媒体先天的物理局限,海量共享资源的存储,交互性的实时传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界线的模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不断丰富的循环过程,这种循环过程往往会产生几何级的聚合传播效应。2012年1月7日,伴随着春节返乡的大潮,纪录电影《归途列车》在爱奇艺网纪录片频道独家首播,上线首周就获得极大的关注,仅1月11日一天点击量就达24万次。搜狐视频自制纪录片专栏《大视野》,一开播就受到纪录片爱好者的关注、转发与评论,播出7个月后,网友点播总数破5亿。无数的小众在新媒体环境下聚合成海量大众,放大了纪录片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推动了一个又一个“新媒体传播奇迹”的诞生。搜索引擎、微博、虚拟社区等新媒体形态的点对点、点对群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了急剧累积效应,个性化的纪录片需求经过网络环境的累积效应,从小众崇拜到大众欣赏,实现了传统媒体环境下不可想象的传播奇迹。例如利用微博“140 字简介+ 图片或链接”的方式,就可用最短篇幅和最快速度在网络环境完成一部纪录片的评论、关注与分享。
(二)新媒体环境激发了纪录片的全媒体互动传播
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效应常常激发、带动传统媒体的联动,形成全媒体互动的局面。2012 年大型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经搜狐视频网络首播后,短短一个月内观看人次突破千万,在年轻人中引起了强烈共鸣。随后,国内一家省级卫视购进播映权,率先上星首播。2012年10月16日,由志愿者李峰和两名同伴拍摄的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在网上引起关注,不到一天在优酷网上的点击量就超过了15万。该片引起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与跟进报道,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10月28日对摄制者李峰进行了专访并播放了该片的片段。
全媒体互动传播也是纪录片实现产业化创作和市场化营销的客观需要。纪录片的创作具有时间跨度长、投入精力多等特点,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经济收益,纪录片很难实现发展和繁荣。电视频道的赢利模式目前仍然是依靠广告收入,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实现纪录片的产业化制作,培育纪录片的潜在收视需求,最终实现卫星频道、地面频道、网络点播等全媒体平台的立体播出是纪录片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的理想化运营状态。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呈现结构碎片化、主题多元化、创作者由独立纪录片人向全民大众过度的趋势。同时纪录片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嬗变,实现了大众化传播,并激发着全媒体互动式传播。但一直以来中国纪录片由于自身固有的限制因素发展缓慢,面对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视频的快速发展,新的传播环境要求纪录片寻找新的出路。如何满足不断变化的受众?如何利用层出不穷的高科技手段?如何完成自身市场化的转变?这都是中国纪录片需要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