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影视教育论文

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的创作状况

2015-07-04 09: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提要:本文从题材、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的创作状况进行综述,认为上海题材电影的突破可以从开掘都市题材、融合海派文化和类型化策略角度入手.
关键词:上海题材;都市题材;叙事方式;海派文化
上海与电影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不仅因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在这座城市进行;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上海成为中国唯一的电影生产基地和消费中心,“上海电影”一度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作为现代文化构成之一的电影,曾经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表征,在现实中参与着上海现代性的建构;而上海万花筒式的多元风貌,也在电影中被反复描绘——电影与上海互为叙事表里,互相交织缠绕,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时至今日,虽然上海在电影生产方面已繁华不再,但电影依然是上海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
上海,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依然是电影不断书写的对象.
一、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的创作概况
所谓上海题材电影,指的是以上海作为故事发生地,展现上海大都市生活场景,描摹上海市民生态,表现上海独特地域文化景观的影片。这是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界定的。上海题材电影之所以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原因首先在于一大批以上海为背景的影片已经构成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影像群。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孤儿救祖记》、《神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开创上海电影传统的奠基之作,到40年代的《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一江春水向东流》,众多优秀的上海题材影片将中国电影艺术推向高峰。www.lw881.com上个世纪80年代,一股老上海怀旧风潮突现银幕,先是《上海之夜》、《倾城之恋》,接着是《胭脂扣》、《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然后是《海上旧梦》、《风月》、《半生缘》、《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大量表现老上海的影片赶场般先后涌现,直到新世纪之初的《花样年华》,带着一缕神秘、奢华的气息,“上海”风情在阴柔、绵密的影像中被演绎到极致,“上海”在故事中已然成为一系列诱人的符号,撩拨着普通大众的追慕之心.
新世纪以来,新的上海题材影片仍然在不断上演。如果说解放前和新时期上海题材影片主要出自上海本土创作者,而上海怀旧影片的主要创作群体是香港导演,那么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影片的创作者则表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以下列表就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
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列表
二、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影片的创作特点
1.题材内容有所突破,表现当代上海的影片
增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题材影片以描摹“老上海”居多,而且,创作者以香港导演为主。纵观所有港产“老上海”影像,几乎都是对30年代上海的想象,摩登都市、海上名伶,华洋杂处、身世离乱,盛景乱世的国恨家仇,十里洋场的个人传奇……在声光电化的影像中,“老上海”带着世纪末的浮华和忧伤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香港大众文化景观中的“老上海风尚”,哈佛学者李欧梵在其论著《上海摩登》的结语《双城记》中指出,香港需要一个“她者”来定义自己……“老上海”和香港共享的东西不光是一个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还是一种扎根于大都会的都市文化感性。(1)由于相似的城市语境、城市心态和文化传承,昔日“老上海”的繁华和优雅成为香港人挥之不去的一抹乡愁。因此,在当代香港电影人的影像中重现的“上海”,呈现出浓厚的怀旧风情:“东方巴黎”式的国际大都会,充满刺激的冒险乐园,风华雪月的爱情演绎着一个时代的妖艳和奢华,精致典雅的旗袍变幻着“老上海”的流光余韵——银幕上的“老上海”成为一个没有历史的审美对象。然而,剥离想象,返回历史,我们知道,真实的老上海是由外国“治外法权”所辖的混乱的上海,是民族工商业艰难发展的上海,是不堪剥削和奴役的底层劳工发动“反饥饿反内战”的上海,是激越而澎湃的“五卅运动”的上海……新世纪上海题材的影片中,“真实的老上海”依然鲜见,娄烨的《紫蝴蝶》算是题材方面的突破。正像娄烨所发现的,以往影像中19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被大量媒体不断失真或梦幻化处理过的形象”,而他要“像拍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一样拍1930年代的上海”。(2)《紫蝴蝶》中的上海褪去了光鲜和优雅,虽然不如横光利一笔下的黑暗和肮脏,但历史和现实被突兀地置于镜前,人物命运在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之间瞬间改变。同样是和“老上海”有关的《茉莉花开》,该片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像有些怀旧影片那样过度渲染“老上海”的浮华风情,而是让上海这个大背景服从于人物故事的讲述,从展现三代女性的命运遭际再现了20世纪不同时代的上海风貌.
如果说以往上海题材影片有意无意地略去鲜活的底层市民生活是一种遗憾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影片的创作最令人欣喜之处就是更多地将视角转向了当代,当代的市井民生。《假装没感觉》将镜头对准上海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关切地描述了人物在人生变故和生活困境中的无奈、尴尬,有挣扎也有慰藉,有悲情也有温情。《股啊股》聚焦于上海的炒股风潮,及时捕捉到经济大发展时期上海平民生活受到的冲击和价值观的微妙变化。《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通过退休后生活在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姨妈的经历呈现出现代十里洋场的众生百态。影片用一种温暖的眼光关注着当前的上海,关注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巨大变迁下的种种不适和他们心酸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导演奥斯卡的《红美丽》,这部好莱坞班底在中国拍摄的表现上海的影片,通过商业、阴谋和情感纠葛来表现当代上海复杂的生存环境,显然拓展了上海题材的表达空间.
《夜。上海》是一部都市偶像爱情片,以两个异国年轻人的偶然相识为线索,展现了夜上海的美轮美奂,使人们在银幕上发现了久违的都市浪漫.
虽然影像中的上海还远不如人们期待的那样丰富,还有巨大的题材空间有待开拓,但新世纪之初关于上海的影像呈现出的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2.女性的个体化叙事
无论是二三十年代旧上海的风云际会,还是90年代以来新上海的生机活力,电影对上海的描述大都是通过女性来完成的.
《长恨歌》中,外柔内韧的女主人公王琦瑶与程先生、李主任、康明逊、老克腊四个男人分别经历过没有结局的爱情,在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又一条生路,在城市的变迁中日复一日优雅地生活着。用原著作者王安忆的话说,《长恨歌》以一个女人的命运书写着一个城市的故事。《茉莉花开》分别讲述了一家三代女性迥异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轨迹。影片采用“章节”式的叙事结构,三个女人的故事在时光的静静流动中轮番上演,乱世之中大上海的浮华、虚荣,大生产时代的又红又专,改革开放的独立、新生,时代的变迁在人物命运的流转中得以展现.
《紫蝴蝶》通过几个人物表现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个体面临的困境和处在临界状态的生存焦虑。影片主旨是通过在行动上似乎更加被动的女性角色来表达的。影片着力呈现的是辛夏在误杀无辜后的内心折磨,以及在与伊丹的感情与组织交给的任务之间难以取舍的茫然状态。而且,关于影片主旨和风格的“紫蝴蝶”的人格化形象也是女性,那就是多次重复现身、迷离恍惚的依玲!依玲也是影片中唯一一个没有参与敌对双方任何行动的人,她代表着影片中爱与美这一人生最高价值,也是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假装没感觉》通过一对由于家庭变故而失去住所的母女的艰难生活,展现了一幅流动的上海市井生活画。《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更是以一个女人的经历描绘宏观社会景况。《红美丽》描述一个为夫复仇而陷入阴谋困境的女人的欲望、爱情,以此来表现现代商业飞速发展下的上海.
也许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沉浮更能表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神秘和复杂,也许因为女性特有的阴柔气质和海派文化的外柔内刚更为贴合,也许以上海为背景的中国当代电影作品大部分是从张爱玲、李碧华、王安忆等女性作家的小说改编而来,女性叙事使得这些影片散发出一种细腻、感伤的气息.
女性的生活往往是琐屑的、感性的,因此,影片基本回避男性化的宏大话语、主旨和意蕴,从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出发,描述女性生命中的琐碎、实在、精明、平淡、期待与挣扎。女性的个体化叙事关注着时代变迁中的女性个体生命经历,将历史浓缩于历时的个人经验,然后再由人的命运反观历史和城市.
3.情节松散,叙事与奇观的结合
大概选择上海题材的导演首先是被上海这座城市所吸引。或者,上海本身也是影片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一个严谨的故事并不足以传达影片想表达的丰富意味。因此,上海题材的影片往往并不满足于流畅地讲故事.
情节松散,叙事与奇观相结合,这一80年代香港大众娱乐片的叙事方式,在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明显表现出来。波德维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中以歌舞片为例,形象地解释了叙事与奇观的关系:“剧情犹如一条晾衣绳,五彩缤纷的歌舞晾挂其间。”(3)一场打斗或追逐,一串笑料,如画的风景,明星特写,甚至字幕和动人的配乐段落,都可以看做是影片的奇观.

老上海题材的电影自然是不必说了,流光溢彩的霓虹、风姿摇曳的旗袍、光影流转的幽深弄堂、弄堂口迷离的路灯、黄包车、弹格路、旋转大门、高级洋房、油彩般富有质感的花纹墙饰……这一切都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影片必不可少的“奇观”.
正是这些勾勒出旧上海的情调与形态,正是这些才隐秘地传达出影片的内蕴。如《长恨歌》的结尾,少女王琦瑶与少女蒋丽莉嬉闹着走在上海的弄堂里,灿烂的光影凸显着绚丽的青春,“人生若只如初见”,唏嘘叹惋之时,我们真正看懂了一个上海女子与她的城市兴衰沉浮的故事。《美丽上海》中最美丽的莫过于那棵孤立在洋房外花园中的枫树,当满院铺满厚厚的红叶时,油画般的场景美得让人心醉.
松散的情节结构也可以表现出一种写实的独特况味,因为生活中的事情总是不期然地接二连三地发生,像《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显然,松散的结构加上奇观式的片段可以使片刻的剧情变得生动,而且事情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发生,总能给观众带来意外的惊喜.
当然,情节的松散并不说明影片的结构不完整,相反,如果能运用恰当的叙事策略反而能使影片表达出超越故事本身的意蕴。如《茉莉花开》中,一曲贯穿始终的民歌《茉莉花》,在影片三个段落中以不同的人声和风格演唱,使得三个貌似孤立实为系统、缜密的人物故事在同一个影像空间中相互作用、逐步递进,最终表达出不断抗争的女性意识.
三、上海题材电影的突围之路
上海总是令人怀想起中国电影曾经的辉煌,如今,人们仍然对上海题材影片满怀期待。从创作的层面分析,上海题材电影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寻求突破:首先,积极拓展题材空间。正如前文所述,“老上海”在很多影片中已经成为一系列符号,而真实的老上海有着丰富的内容等待创作者去发现和开掘。同样,当下的上海也有无数的题材值得表现.
上海和整个中国一样,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人们正在面临一场价值体系和心灵状态的蜕变。电影艺术只有真正关注现实,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生活状况,才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其次,寻求与海派文化的融合。海派文化是上海电影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只有充分发挥海派文化中的小资气息、商业性、娱乐性和文人传统特质,才能将上海电影变成生产快乐与梦想的机器。(4)第三,采取类型化策略。上海电影不乏商业传统,上海电影也曾经有较为成熟的类型片,因此,如果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悉心培植,上海题材的影片一定能打造出具有上海地域特色的影片类型,如家庭伦理片、都市爱情片、都市商战片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