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判断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的基本倾向。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对《听见天堂》这部影片的分析,阐释了影片中分别以校长和唐老师为代表的伟统二元论价值取向的局限性,倡导二元价值取向论的融合。
教育价值,简单地说,就是教育发挥的功效,体现了教育活动对谁有用并如何使它发挥作用。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判断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的基本倾向。这需要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中去考察。教育价值论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观念与功效的问题。目前关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定义尚不多。
刘旭东认为:“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换句话说,它指同时存在若干种教育价值方案或意向时,教育主体从自己的需求及利益出发,选择或倾向于某一方案或意向,以实现自己的教育价值目标。”
吴黛舒认为:“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根据特定时期人们需要的类别力量的变化对价值系统中居于统治或核心地位的教育价值重新选择的过程。”刘旭东的定义中强调不同教育主体自身需要的差异性;吴黛舒的定义中强调不同时期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是为了分析不同时期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而下的定义。本文采用前者的定义。
《听见天堂》这部影片是根据意大利国宝级盲人音效大师米可·曼卡西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失明的孩子如何成为世界知名的声音剪接大师,是一部关乎梦想与勇气的影片。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八岁的米可因为一起意外而导致双目失明。根据当时意大利的法律,失明的米可只能去那种由教会主持的盲人学校读书,他们不被允许进入到普通的学校去就读。在盲人学校中,学生不能进行正常的教育,每天他们都要接受着日后成为编织工或接线生的训练。
这种教育只是为了使他们有可以谋生的一技之长而已,只不过是一种建立在歧视基础之上的自以为是的所谓救济工程,它为政府减轻了负担,但却把那些盲孩当作机器。盲童被人们看作只能服从,不能拥有梦想,一辈子都要为命运所束缚的一类人。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关于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影片,但认真思考我们会发现电影中所反映的问题在普通教育中也比比皆是。《听见天堂》通过盲童这个特殊群体将教育价值取向的冲突更加醒目的表达出来。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还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教育的基本功效问题,也是教育价值论范畴的问题。前者是实用的﹑功利的价值取向,把教育作为满足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工具;后者则是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价值取向,认为教育应该开发人的潜能,注重人格培养,以人的生活幸福为终极目标。《听见天堂》显然是通过盲童——一个特殊的人群,来判析教育的技能价值、工具价值对于他们的生存价值的漠视。
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偏重教育的功能,表现为强调教育的实效和利益,注重知识技术的传授和培训,其基本价值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它讲究效率以及学以致用。本部影片中以校长为其典型代表。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认为教育应开发人的潜能,注重人格培养,以人的生活幸福为终极目标。本部影片中以唐老师为典型代表。价值取向的冲突正是在米可被送入教会学校就读后逐渐展开的。
依据当时的法律,米可的父母不得不将其送到教会学校就读,见面时校长的一番话则表明了他的立场。“你们做了正确的决定,他会学得一技之长,当纺织工人或电话接线生。”当米可的父亲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想比较重要的是他可以顺利读完小学,至于将来要做什么工作,不急着决定”时,校长则认为“他想做什么不重要,重点是他能做什么”,并认为米可的父母还没能接受儿子眼盲的事实。
第一次上点字课,米可认为自己看得见不用学点字,并粗鲁地把点字板推到地上,唐老师这样跟米克说“我也能看见,这远远不够,当你看到一朵花,你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头吗?捧着它,看着它在你的手中融化。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的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米可凭着捕捉声音的敏感性,创造性地完成了作业“对季节变化的观察”。这些声音对米可意味着大自然,校长则粗暴地反问“你觉得全天下只有你懂吗”。校长关心的仅仅是米可任意拿走学校的录音机并毁了大家的带子,并认为米可没有好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吩咐唐老师要看紧他。
米可发现自己彻底失明后非常沮丧,唐老师却通过他的作业发现了这个孩子的非凡之处,并偷偷送他一部录音机,鼓励他追求自己的梦想。当校长钦点了部分同学为校庆排演话剧时,落选的孩子们却在米可的带领下创作一个更加惊险有趣的话剧。校长无意中发现之后非常愤怒决定严惩肇事者,米可面临被开除的境地。价值取向的冲突在这里达到了高潮。唐老师拿着米可的录音带找到校长恳求校长倾听时,校长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唐老师则认为这不是浪费时间,这是他在表达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去倾听生命,表达内心,他跟别人不一样,这没有什么不对。
校长则表明这个百年老校的生活一向平静,也许有些人觉得学校呆板过时,但盲童至少可以学得一技之长,有能力在外头生活。唐老师认为这群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热情与想像力,别人无法剥夺他们表达自我的自由,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校长却认为,伤害也是一种学习。校长认为自己是盲人中的一员,而唐老师则只是和他们相处的健康人,自已更能体会到孩子们的处境,自由是不能奢求的。唐老师针锋相对反驳校长,三十年前的校长作为正常人,可以上学,可以旅行,今天为何不给这些孩子同样的机会?校长勃然大怒:他们没有机会,因为他们是瞎子!为了保护米可,唐老师主动要求承担责任,坦陈录音机是自己送给米可的。校长却执意要惩罚米可,因为一个不守规矩的学生只会害了全体。
唐老师与康妈妈的对话突出地表明了他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目前学校教育的反思。这个学校的意义是什么?帮助了谁呢?教孩子们编藤椅并顺从教师,号称能教出最好的编织工和接线工,事实上却剥夺了孩子们最美好的东西——他们的梦想。
迫于学生和工人运动,校长最终同意米可复课。唐老师向校长提出了挑战——更改校庆表演,原来的校庆话剧其实是让孩子假装是正常人,在他们父母面前表演两小时,这正是一种虚假的公平,蕴藏着对他们的歧视。校庆表演那天,所有的来宾都蒙上眼睛欣赏孩子们的表演。演出结束,所有的家长都震憾了!剧终字幕显示,意大利政府在1975通过律法废除了盲人学校,米可日后成为意大利电影界最著名的声音剪接大师。
《听见天堂》这部影片通过特殊儿童米可的成功,责斥了基于功利价值取向、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二元价值论对于一个盲童的存在意义的忽视,并试图揭示这种忽视的力量对于具体人的命运的影响。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与人文价值取向这对矛盾只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相抗衡。现实社会中,无论正常儿童或是残疾儿童的教育中,以工具性和功利性为标志的生存性教育不可避免地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对人文关怀乃至终极关怀,只能作为一种理想教育的追求存在,在现实中却缺少必要的条件与实施方案。在充满激情地倡导教育要尊重生命,关心人的心灵世界的同时,实用与功利主义教育照样根基扎扎实实。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本身具有心理调适能力。人是可以融合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由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占主导,也并不意味着另一种价值的缺失。在现实社会,在适应生存的斗争中,可以而且应当坚持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但每时每刻,都不应放弃教育的真正使命。米可的成功正是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作者:王亚平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