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探析

2015-08-04 08: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音乐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在人类社会教育基础上和音乐教育同时产生的。笔者认为,现今国内相关理论界,还缺乏对这一命题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探讨。故此,笔者试图结合工作实际,对音乐教育中的自我教育进行系统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达到共同深化和丰富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观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自我教育;特点;作用
  音乐教育是人类教育中较为古老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形态,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历史发展的诸多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但在传统音乐教育实践中,许多弊端已逐渐显露出来,引起了人们对这一教育模式普遍的质疑。这甚至导致现在一些人对音乐教育本身产生误解,以为只要把文化课学好,其他科目学不学都无关紧要,音乐活动可有可无。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自我教育问题,并对其概念、结构、功能、方法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探讨,以科学的慎重态度和方法,重新认识自我教育,研究自我教育,从而指导音乐教育的实践,丰富和发展现有的音乐教育观,推动音乐教育向着科学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则具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我教育,是指个体促进自身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活动;狭义的自我教育,是个体促进自身发展的活动。音乐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必须经过灌输教育后以个体的活动来进行,换言之,必须通过音乐教育活动来进行和实现。音乐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自我对音乐教育信息吸收、遴选、内动、内化的过程,是在音乐灌输教育基础上的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发展教育。狭义地讲是运用音乐的物质材料——音响在时间上的流动,感染个体的情感体验,以激发和提高个体审美意识的教育活动。笔者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和自身教学体验,认为音乐教育和自我教育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自主性
  在音乐灌输教育中,如果个体始终处于一种被教育的客体地位,就很容易产生从众意识,不可能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可能体现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而音乐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则相反,个体无论是独立进行,或是在灌输教育指导下半独立进行,自身始终处于一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个体不论是接受一种思想观念,还是确立一种理想信念,都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自身自觉的内心体验、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自己的选择与认同,在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同化欲的基础上完成的。
  2、社会性
  音乐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不是一种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个体活动。社会是个人发展的母胎,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个体的自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对社会存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认识程度,以及社会所提供的可能性。因而社会性是人的本持,离开了社会性,音乐教育不仅不可能进行,而且也没有必要了。
  了解了音乐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特点就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从自我教育的特点入手,跟课堂教育紧密结合,从而使教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开展自我教育活动,是音乐教育的需要,更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1、自我教育有助于增强和巩固灌输教育的效果
  音乐灌输教育就是不断地向个体输送科学正确的思想观念、技能技巧,使其形成一定的概念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的一种教育活动。音乐灌输教育之所以必要和重要,正如列宁在其《怎么办》一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只有经过宣传教育才能为工人阶级所掌握。但是,音乐灌输教育也只有经过个体的、或群体的接收、遴选、消化和吸收来完成,换言之,通过个体的自我教育才能完成。可以说任何灌输教育,都是为了唤起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学校音乐教育而言,如果把教育仅仅局限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范围内,忽略了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如果只注重对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统一模式,而忽略了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差别;如果教育者的思想、知识、能力与教育工作不适应,只能采取“我说你听”的说教方式,或者不能在思想、学习、方法上给学生较多的启迪和帮助,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作用;如果很少考虑被教育者的内在需要,不能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把他们当作消极被动的客体,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不会大,甚至适得其反。
  所以,只有促进个体积极的自我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音乐教育。没有自我教育,音乐教育过程是不完全的,教育也是很难奏效的。因此,向学生灌输音乐情感、思想意识和提高教育要求,不可能简单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音乐教育工作就是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身上有持久的内在动力,学会自我教育、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体验、增强、巩固音乐教育的效果。
  2、自我教育有利于个体的角色内化
  自我教育强调的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要求高度自觉地、主动接受新思想、新观点,自觉地将它纳入自我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客观地认识音乐作品,通过音乐实践正确的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在音乐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愈高,内化程度就愈高,对角色体验就愈深,就越能自觉地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自己,这就是音乐教育对个体产生的内化效应。
  3、自我教育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一科学论述为音乐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音乐教育是以个体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使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应。
  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体验和联想,是通过它的物质材料——音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使人们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引发个体的积极情绪,激发内在动因,使“自我”活跃起来,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我教育;又由于自我教育是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内在动因在音乐教育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会得到不间断地激发,促使个体不断进步。要想真正了解在音乐教育中如何激起、引发个体的内在动因,就必须要对音乐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结构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誉声著.《音乐源流学论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2]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俞人豪著.《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4]吴跃跃著.《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王次炤著.《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丁秀峰著.《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隔###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