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有效途径的建立策略

2015-07-28 17: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合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对“自信”一词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自信”就是盲目的自我肯定。其实,自信包含了更多的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和发展自我。
  。
  一、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让幼儿接受和喜欢自己。
  根据希波克拉底的气质分类,人的气质天生就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类。每一类气质的孩子性格特点、注意力、兴趣等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多血质的孩子理解事物快,反应快,但对不感兴趣的东西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抑郁质的孩子不擅长和他人交往,但上课很安静,很喜欢仔细地观察事物。气质是天生的,没有好坏之分,成人不应该按自己心目中设定的“完美标准”来随意要求和评价孩子,因为幼儿期的自我意识处于从生理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过渡的时期,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自我意识的总体水平是比较低的,他们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依靠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和他人。因此,对幼儿来说,自信作为一种社会情感,它一开始不是来自幼儿自身内部,而是直接来自他人对自己的信赖,即自信源于“他信”。但是,周围环境所给予幼儿的种种评价,也会慢慢转化为他的自我评价。这就是幼儿自我评价的最初形成,是幼儿自信心之源。
  二、尊重幼儿的独立性,让幼儿成为完整的社会人。
  “一个懦弱的孩子后面往往有一个强势的父亲(母亲)”,上海市特级校长、成功教育倡导者、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说:“恰恰是聪明妈妈教出傻孩子,因为她们太聪明,很多地方代替了孩子,把孩子圈养起来,使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差。”不少成功妈妈为90后的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手机、电脑样样不缺,孩子到哪都被宠着。有些孩子甚至上大学了还带着个随身保姆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在得到物质和宠爱的同时,孩子们听到最多的总是“好好读书,考个好学校”这样的话。过盛的物质享受和单一的期望,往往让孩子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内心追求的目标。“独栋房子里独套公寓里的独子”造成的是有着低物欲感、高孤独感的一代人。“活着真没意思,好没劲”这样的话时有耳闻,这种生存状态伴随着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且承载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假如我们不能认识到孩子童年期的每一种体验都有可能会影响终生,假如我们继续放任自己的控制欲望,将孩子当成是无条件吸收成人意愿的罐头,孩子会迷失自己,认为自己只是父母的附属品,慢慢习惯没有自我的人生,放弃寻找自我的价值。一个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相对单纯,交往过于简单、学习压力过强的孩子,在往后的生活中也难以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生命中的每一抹色彩,包括失败,众多自杀的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能面对自己的失败。因此,让孩子变回独立的个体,细细地体验成长过程的每一种滋味,是培养孩子自爱、自尊的前提。
  三、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减轻幼儿的成长焦虑。
  从猿到人,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手足分工,人类的进化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专家说人个体的发展也一样,每个时期都是不同的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就好像婴幼儿期的躺、滚、爬、走、跑、跳等等,每一个动作的发展在人一生的发展中都占据了不可忽略的位置,假如错过了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到长大了用十倍的时间去训练也未必能补偿回来。《自我心理学》理论的代表人艾里克森在人格发展渐成说中强调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分为八个阶段,其中3—5岁“主动对内疚”期,鼓励自主发展;5—12岁为“勤奋对自悲”期,孩子的自我评价仍然是来源于别人,这个时段的同伴关系胜于一切,我们过多地给与孩子外在的要求,就会忽略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当今的部分家长和教育者却常常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对孩子急功近利或者期望过多,几乎占据了孩子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去培养他们各种技能,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当我们为孩子安排了的各种各样“美好的必需的学习”的同时,却令孩子没有了海阔天高任翱翔的空间,没有了在狂风暴雨中保护一只小动物或是一朵小花的成功体验,没有了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感受自我力量,发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孩子在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期,在拥挤的各种各样的技能学习中错过了自主发展,错过了同伴交往、错过了树立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在往后的日子里要花多少倍的时间和心思才能补回来?笔者认为,爱孩子,首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能够慢慢成长,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才真正是为他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特长,让幼儿有成功感。
  加德纳的多元理论分析人的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这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只是自己或是别人有没有把这种优势挖掘出来而已,因此,“教育者应该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正确。”例如一个从小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乡下的留守儿童,到学龄阶段才来到父母身边上小学,父母发现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都特别差,对融入新的环境有很大的困难,便非常焦急。帮孩子报了“小主持”训练班,要让孩子“恶补”语言能力。结果孩子从地方方言到标准的普通话,从无拘无束的农村幼年生活到城市诸多的礼节及学习任务,仿佛就像去到了一个无法预知无法控制的陌生的星球,一下子掉进了更大的压力和恐惧中,不但语言能力没见提高,自信心更跌进了谷底,不再愿意开口和陌生人交往。后来父母发现孩子的手特别巧,能够制作出很多漂亮的工艺品,就让孩子有空多制作,拿到班上展示。小女孩的成果得到了同伴的欣赏和羡慕,纷纷跟着她学习,小女孩自信心大增,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标准的普通话,快乐地融入了集体中。这个事例的开始,女孩的父母是硬逼着孩子直接去面对自己的弱项,等于“扬 短争强”,无形中更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是想“把事情做正确”。结果却事倍功半;而后来的让孩子根据兴趣,展现特长,等于“扬长补短”,使孩子在自己能够控制的领域中获得成功感,找回了自信心。这种自信的态度就能辐射到生活学习的其他层面,使孩子更容易接近成功,是做了“正确的事情”。
  “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要求,笔者相信,以“尊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将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起到深远的意义。
  卢艳青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 《广东省幼儿园教育指南》
  3.《自卑与超越》——(奥)阿德勒;
  4. 《幼儿心里健康教育》——郑雪、刘学兰、王玲著
  5. 《性心理学》——邱鸿钟著
  6.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心理学策略》——迟毓凯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