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多元教学策略视角下的艺术理论的应用分析

2015-07-28 17: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所有的教育都必须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艺术教育在学理上,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两者的密切联系。从学界各种深层探讨中,“理论”作为一种获得创造性和自主性的方法,应该在艺术教学中广泛采用。但是在艺术科系的实际教学现状中,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对理论的忽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对抗,主要表现在视觉体验与语言表达二者转换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对理论有抵触,源于反知性主义的思维意识。由此艺术似乎成为一种非智力性的、与意识形态相分离的、处理物质材料的行为。一位艺术家展览的自序中“去看,但不要思考”这句话成为这种思想的代表。笔者认同该句中“去看”的观点,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在理论教学中把它作为最突出的位置,成为展开理论教学的基础。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只有将理论性的分析整合到艺术课程教学中,才能使体验和感受更加透彻和深刻。在艺术领域对相关理论的深入追问,既有助于对艺术信仰、艺术观念等问题的思考,也有助于对艺术生产、运作机制的整体宏观的把握。
  一、尴尬的艺术理论教育现状
  在大多数艺术创作者的意识中,艺术技巧的提高不是理论教学的结果。这种思想是对理论排斥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他们常听到的理论观点除了“去看,但不要去思考”还有“艺术家和作品的创意是第一位的”。探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学校的画室中,形式主义美学论者和个人经验主义者的观念氛围浓厚。另一方面,许多在校学生缺乏阅读理论资料的技巧或背景,阅读和分析理论知识的缺失,使得学生失去信心并拒绝理论。而相关理论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不仅使得写作甚至是阅读都可能成为问题,进而发展为理论学习能力的丧失。因此这种用所谓的“二元对立论”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简单、断然置于双方对立的位置,是单一的“看”教学形式抑制了“思”教学形式的发展,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即使这些学生中的少数能够从艺术创作中获得未来的生存空间,但是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偏见也存在极大的问题。如同所有的学科教育都要体现培养反思的自主意识、探究知识能力等教育的本质,艺术的教育和教学也同样要体现这些本质。
  在艺术教学中,如何化解理论与实现之间这种“矛盾与冲突”,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业界人士极为关注的一个课题。法国巴黎第一大学从1971年就开始探索当代造型艺术研究的教育改革,发展一套与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相关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其课程由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对同一课题的同步研究、微观的视觉艺术分析方法、艺术创作学与创作过程研究三个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美国纽约州的圣劳伦斯大学的海伦·克莱贝萨德尔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就着手负责画室教学计划,从事艺术评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研究,致力于将新博物馆理论引入创作专业的艺术批评课程体系中。在不断思考艺术理论与艺术创作实践的关系,吸收相关领域的探索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多元教学策略的课程体系,认为晦涩、抽象的理论课程可以从单一的课本体系型的讲授,转向由学习、评析、实践三个环节组成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逐一渐进,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艺术作品相联系,并带着对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和感悟,投入到创作实践中去。
  二、教学策略
  (一)在原著中学习理论的策略
  艺术史、当代美术史、艺术理论、美学等课程构成艺术院校的主干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大量需要阅读的理论书籍,让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既不现实,也无效率。因此课前预习书本内容非常必要。建议开课之前的半个月,教师先将课程涉及的内容、课程安排、需要阅读的书籍目录、相关的电子资料以及作业等告知学生,让学生事先对该课程有充分的了解,并做相应的预习和准备。作业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将问答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针对书籍内容的简答题;另一类是由简答题引发的进一步思考的论述题。作业中的简答题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著作时抓住写作思路、写作方式、学术观点等;而论述题则是学生在了解书中阐述的观点之后,联系社会现实和自身体会,对观点展开的进一步思考。作业题是学生阅读原著理论之后的一个归纳,也是在课堂教学中集体交流、探讨的主题。这一教学策略通过事先告知课程安排和进程、布置阅读材料和作业,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借由循序渐进的作业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通过独立学习书籍知识,把被动灌输型学习模式,转化为主动思考型学习方式。这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为进入在语境中讨论和分析理论教学策略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讨论准备。
  (二)在语境中习得理论的策略
  在艺术理论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外,还致力于发展其视觉感受力、语言分析表达力。设立语境分析理论的教学环节,结合著名学者撰写的艺术批评资料对生动可感的作品进行鉴赏和评析,使晦涩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可表达的语言。布置视觉描述作业,可鼓励学生对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使之练习用各自的视觉方式来表达,有助于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内化为个人观点和思考问题的视角。
  例如关于“符号学理论与性别研究”的主题讨论课,在课前做好设定主题范围、提供阅读资料等前期工作:1.给学生分发需要阅读的“符号学”“女性主义”书单和内容摘要。2.朱迪·芝加哥撰写的文章和其作品《晚宴》、乔治亚·奥基芙的作品图片资料,及其作品的相关艺术评论。3.引导学生围绕“符号学”“性别意识”“形式语言”等主题准备讨论资料。
 笔者认为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是学生提出问题或批评性思想产生的基础。教学应该鼓励学生涉足各种复杂的思想观念。例如,在指导理论研究观点和方法时,提示不只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分析理论、朱迪思·巴特勒的女性主义分析法,抑或是米歇尔·福柯的后解构主义理论,而是鼓励学生以变化发展、宽广的眼光去认识现实,从信息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是法学等跨学科领域,探寻由理论进入实践的例证。只有 这样才能打破学科中专业化的壁垒,建立起各学科间的桥梁。
  在语境中理解艰深的理论知识,可以将传统知识的传授方式转换为对现实问题的质问与思考方式,通过这种积极的引导方式,进一步鼓励学生将讨论的主题与社会现象、自身经验联系起来思考。联系上面提到的“符号学理论与性别研究”的主题,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与物来思考“符号与性别的关系”问题。在有关“男性、女性气质与审美标准”的讨论课上,一组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对于身份的象征主要通过物质消费来体现。广告既是一面风向标,也是一种催化剂,强化了身份象征的观念和消费意识。因此组员以男性香烟广告作为符号,精选不同时期的男性香烟广告来呈现男子汉气质观念的变化发展;有的学生对“女性美观念的变化”的主题的思考,源于《花花公子》杂志每期的封面女郎。她们从不同年代的《花花公子》中,精心选出20个不同民族和人种、不同美感气质、不同造型和扮相的封面女郎,来阐述女性美的标准及意识的变化。这些视觉描述作业可以是手绘的速写,或图片拼贴稿、演示文稿等不拘一格的方式。通过作业培养学生以视觉方式迅速捕捉对现实的各种观察与思考的能力。而且以这种不依赖文字的视觉形式来表达看法的探讨方式,也增强了不善于口头或文字表达的学生建立学习理论的自信心,从而改善理论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其学习质量。
  (三)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策略
  在经过前两个环节的训练之后,最后进入将习得的理论策略运用于艺术创作的环节学习。这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难点及关键在于如何将学生之前对理论的思考带入到创作中去,使“理论形式”转化为“创作内容”。因此,在课堂上笔者从艺术的语言形式、题材、内容等方面做引导,为学生将理论的思考导入创作实践作铺垫。仍旧以“符号学理论与性别研究”为例,在这一环节中先从艺术的语言形式入手探讨这一主题。课堂上笔者以红色和蓝色举例,引导学生从视觉感知、传统习俗、社会文化等层面,谈论和分析这两种颜色被赋予的性别属性、情感内涵、象征意义。对于透视法、构图方式、材料、技法、肌理质感等其他的形式语言也可以做符号化分析。以油画作品《毛主席去安源》为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领袖题材作品提出“红、光、亮”的政治性要求,从符号学角度,对构图形式、背景元素、画面色调等一一做解析。更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将构图、人物造型、颜色等元素与政治化、历史化、社会化、符号化、物质化的概念融为一体并且使其产生共鸣。对语言形式的解析在视觉练习环节就着手分析,理解效果则更佳。之前的视觉练习可以延伸为之后的创作方案。在题材和内容方面的创作引导,笔者选取了几部有关女性题材的电影来作分析。如由美籍越南人莱莉·海斯利布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与地》,讲述她在越战的经历和个人奋斗发展的故事;美国的电影《女人公路》讲述两个女人失手杀人后展开逃亡的旅途,主人公逃亡的旅程也是女性对抗整个父权社会的过程。联系各自电影故事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讨论性别平等、性别差异与观念差异等问题。
  在这一实践创作环节,笔者鼓励学生以自我形象为创作主题,将之前的理论思考运用于对自我的认知,对之前的视觉练习的艺术表现方式做进一步挖掘,以各自擅长的表现手法来诠释这一主题。当然以自我为表现主体因其视角的特殊性,在教学引导中也容易遇到许多障碍和问题。例如,解析个人信息中遇到的心理抵触情绪的问题;个人经验中掺杂各类紊乱的干扰信息。这些障碍和问题都需要教师有准备、有步骤地处理和解决。以自我为创作主题练习,把个人艺术实践置于艺术问题的研究中,有助于学生把握个人体验与理论性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自觉地将自我的感知体验和理论思考融入其中。
  结语
  艺术理论课程设置上偏于科目化,内容上过于书本化、教条化,教学方式则学究化、枯燥单一化等。这些问题无意识地筑起与创作实践课程的壁垒,逐渐失去指导创作实践的学习价值。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倡以多元化教学策略,把泛化的理论知识分步骤化指导、系统化分析、条理化讲解、主题化实践,强调理论与创作实践紧密地结合。这一课程和教学体系体现了重艺术思想、重艺术语言、重艺术概念,凸显了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对所关注的艺术问题展开理论思辨的特质,使个人创作实践具有实验性、创造性、系列性。更重要的是,经由此课程体系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理论知识内省为对现实生活、社会现象、人生终极问题等的深层反思。
  参考文献
  [1]易英.艺术的方位[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6).
  [2]珍妮特·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钱春霞,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1).
  [3]郑岱.法国当代造型艺术研究方法解析[J].世界美术,2010(4).
  作者单位:福建国立华侨大学美术学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