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运用多维教学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效果分析

2015-07-28 17: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如何提升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是音乐老师一直十分困惑的问题。作者运用教学实例阐述如何抛开过去“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从课堂情境的创设、游戏式教学及灵活运用课本教材三方面出发,阐述如何依据各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意识地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在音乐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感受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音乐欣赏课 多维教学 实效性
  小学音乐课总给人一种很活泼、快乐的印象,但这只是低年级音乐课堂上才有的情景。许多音乐老师,特别是年轻的音乐老师,都喜欢上低年级的音乐课,不喜欢高年级的音乐课,他们认为低年级学生比较活泼,也比较听话,课堂纪律比较容易组织,学生善于表演,课堂互动性强。而高年级学生正处在变声期间,演唱歌曲没有低年级学生的热情,声音总是压得低低的,没有朝气,与老师的互动少,课堂纪律也比较乱,主要是高年段歌曲比低年段歌曲而言具有一定的演唱难度,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这对于老师来说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唱歌课尚且如此,那音乐欣赏课就更显“尴尬”了。音乐老师对音乐欣赏教学是能省则省,很多音乐作品(尤其是外国作品)本身旋律特点不明显,教师及学生的音乐素养较为缺乏,无法对作品进行全面理解与阐述,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平淡、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激发,由于种种原因,高年级音乐欣赏课逐渐被忽视。对中高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9%的学生喜欢上音乐欣赏课,97%的学生喜欢欣赏课外音乐,95%的学生喜欢音乐游戏。由此可见,学生虽然处在高年级,但孩子的心态还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喜欢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喜欢聆听美妙的音乐,喜欢老师在音乐声中向他们讲述关于音乐家的故事……
  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课堂的教学实效性,一直是音乐老师颇为头疼的事情,长期以来,老师总是用“注入式”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按部就班地听音乐,然后讲解音乐创作背景,介绍作者,听音乐。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对音乐作品失去兴趣,对老师失去兴趣,从而对音乐课失去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同时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感受音乐作品蕴含的音乐美。教师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愉悦。
  1.创设良好情境,感受音乐意境
  每一课的欣赏部分,大部分老师都利用唱歌教学后剩下的一点时间,简单听几遍,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就算把欣赏部分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这样的欣赏教学显然是一种敷衍。一堂欣赏课,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老师设计得过于“繁琐”,让学生觉得“望而生畏”,有的老师过于“简化”,让学生觉得“太幼稚”。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应景”的学习环境,如采用观看与歌曲相关的视频、了解歌曲背景、哼唱歌曲旋律、带着问题欣赏等办法,对于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一册音乐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是欣赏歌曲《我的祖国》,学唱歌曲《同一首歌》。在欣赏《我的祖国》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就是影片《上甘岭》中的一段,在观赏过程中,学生从唏嘘不已到全神贯注,一脸严肃,被影片中志愿军的英雄气概震撼,爱国情绪油然而生。他们已经被故事情节打动了,被歌曲的优美旋律感染了。通过反复多遍的聆听,从完整听赏到分段听赏,从乐段到乐句,通过对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学生对《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有了深刻理解,已经对歌曲要表达的情感有了一定认识,在欣赏过程中,我主张让学生跟着哼唱主旋律,因为学生哼唱时都会随着乐曲的旋律起伏、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变化而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这对于歌曲的体验与感受是很有帮助的。
  根据《新课标》中强调审美性的要求,要先教会学生怎么聆听音乐,在聆听过程中要掌握歌曲的哪些内容,通过一些问题的提问和解答,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第二首欣赏曲是《大中国》。同一个主题不同风格的歌曲,首先就是通过聆听,让学生对歌曲的风格进行比较,学生一下子就能听辨出来,这是一首节奏明快、较有动感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的特点就是通俗、易学,对于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通过第一遍的聆听,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简单认识,并且十分喜欢,于是我便鼓励学生积极学唱,但应该用什么情绪表现这首歌曲呢?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又是什么呢?这是唱好歌曲非常重要的前提,不知道歌曲的灵魂,你没办法驾驭它、唱好它。课前,我通过网络资源搜索到这首歌曲的MTV,学生可以通过画面展示的内容,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歌曲表现的情感,这时,老师适时教导学生懂得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教育学生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作贡献。
  学生在老师启发式教学设计的引导下,师生之间通过音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和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动”起来,注重音乐表现
  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高年段音乐课上,老师经常会有一种误解,那就是误以为你面对着的是一群大人,不敢让这些“小大人”“动”起来。其实不是,在老师面前,这些孩子虽然个头大些,但还是小学生,他们有很多童话般的美好遐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喜欢音乐游戏,喜欢“动”。这说明学生喜欢活泼的、有趣的音乐课堂。在音乐课堂上要全面“动”起来,是每个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 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如教学欣赏墨西哥民歌《拉库卡拉查》时,就出现了这样有趣的事情。学生在初听这首歌曲时,对当中“—1?摇7?摇1?摇7?摇1?摇#1?摇—2— ——”(一个一个跳下去)这句歌词特别感兴趣,一听到这句就大笑不已,这时候老师不该阻止或者生气,因为学生会有这样的反应,正说明他们是认真聆听这首歌曲的,这时我提问:“歌曲中,觉得哪一句比较有意思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一个跳下去。”我再问:“有什么特别的吗?”学生开始抢答,大部分都说歌词特别好玩,我从了解歌词入手,在多遍聆听后告诉学生:“拉库卡拉查”在当地的意思是“蟑螂”,人们讨论蟑螂就像我们讨论蚊子苍蝇时一样的厌恶,后来就把它变成一首歌。在“—1?摇7?摇1 7?摇1?摇#1—2— ——”(一个一个跳下去)这句乐句当中,同学们觉得诙谐,有意思,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旋律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变化。说到这里,引入“升记号#”,除了在投影仪上展示升记号的位置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用耳朵听辨音的变化,感受这种变化在乐曲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这首歌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游戏中完成,老师弹奏《拉库卡拉查》的旋律,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法(拍打身体的部位)为歌曲伴奏,这是一首3/4的歌曲,节奏鲜明欢快,学生有的捻指,有的拍肩膀,有的拍大腿,有的强拍跺脚、弱拍拍手,等等,形式多样,但节奏准确,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感受歌曲表现的情感。
  音乐欣赏课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聆听,教师应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跟随音乐动起来,只要学生具备这种音乐的节奏感。我的方法虽然“古老”,但它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学生通过随音乐律动,知道了歌曲的节拍,体会到了歌曲的情绪、情感。
  3.活用教材,多元化教学
  小学音乐教育是把音乐教育当做一种较为简单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注重对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审美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呆板地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和传统教师教学生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应当在考虑学生情感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教科书上的知识,并积极探讨多元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设施进行辅助教学。这是提高小学生音乐素质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本。
  教师们通常认为高年级学生都不爱唱,但问卷调查显示,98%的学生表示喜欢上音乐课,但也有88%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歌曲都不好听,不爱唱也不爱听。因此,并不是学生不想唱歌。很多专家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都说:“教科书是死的,教师是活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在教学十一册第四课《芬芳茉莉》时,教材选用了《江苏民歌》、《东北民歌》和《河南民歌》这三个地方的《茉莉花》,最后还引用了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特》中的选曲《东边升起月亮》,通过这些旋律、风格不同的《茉莉花》,让学生判断、欣赏,学生都能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欣赏的《茉莉花》,但由于演唱风格的原因,学生只想听一遍,不想再听第二遍。我上网查找了几个演唱组合曾经演唱过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比如:八只眼、黑鸭子等,播放给学生听,刚刚还吵吵闹闹的教室立即恢复安静,效果非常明显。因为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通俗唱法在演唱上的技巧要求不高,易学、易唱。所以学生立即就接受了,在多遍聆听的基础上,学生把《茉莉花》唱得非常流利,有的学生还能在某些字语上模仿苏州方言,惟妙惟肖。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曹理,何瑞基.曹理音乐教育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杨和平,关韶华.音乐理论和教学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第1版.
  [5]彼得·维基著.徐红媛,王少明,刘天石,张姝佳译.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