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人雅斯贝斯认为,先秦时代正是诞生中华文明原型精神结构的轴心时代,时至今日人们仍按照轴心期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生存,每一次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重新被它激发思想才智。①青铜器是先秦时代文化的重要产物,其中青铜器物上的纹饰极具代表性和独特性,其蕴涵的美学思想深深影响了现代社会的艺术风貌。
一、先秦青铜纹饰的分类
工艺美术理论家张道一曾说过:“中国历代纹饰是一个蕴藏着无限财富的宝库。”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是我国古代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纹饰分为以下几种:
1.动物纹
分为写意动物纹和幻想动物纹。幻想动物纹主要有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蟠螭纹、蟠虺纹。写意动物纹主要有牛、虎、象、鸟、蝉、蛙、鱼纹等。
饕餮纹是幻想动物纹中最重要的代表,古书《山海经》介绍饕餮特点是: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夔龙,类似龙的怪物,其有巨口,卷尾向上。凤鸟纹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中居多,在民族装饰纹样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一般凤鸟纹分为三类:小鸟纹、长尾凤鸟纹和长尾高冠大鸟纹。蟠螭纹,《汉书·司马相如传》曰:“龙子为螭”,故螭为小龙,蟠螭纹是由小龙相互缠绕构成的纹饰。与其相似的蟠虺纹,“虺”指小蛇,是有两条以上的小蛇缠绕构成的几何图形重复出现。
2.几何纹
大多作为底纹和陪衬的纹饰,几何纹主要有云雷纹、涡纹、窃曲纹、重环纹、瓦纹、波带纹。
云雷纹是以连续回旋的线条构成几何图形,有圆形和方折连续构图,成“S”形或者漩涡状;涡纹又称火纹,有的俯瞰像个莲花座,有的沿边饰有数条旋转状弧线,中心为小圆圈,其形状如太阳;窃曲纹和云雷纹很相似,都呈现“S”形回旋线条,成长方状,但是一般其中间填以目纹;重环纹是由多个扁平呈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但并非长形椭圆,因为两端的半圆都是同一个方向,其又与夔纹相似,保留了夔纹里龙的卷尾;波带纹又称“山纹”,形状如起伏的波浪,波峰间填满了内空外实的圆圈,如口、如眼;瓦纹由平行的一排排的凹槽组成;波带纹,又叫环带纹,状如一条波浪般起伏的宽带,波峰之间布有各种纹饰。
二、先秦青铜纹饰的时代特征
1.夏商周青铜器
夏代的青铜数量非常少,青铜纹饰是原始陶器纹饰的延续,纹饰简单古朴。殷商时期青铜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是神秘、威严、恐惧的象征。最经典的纹饰属饕餮纹,兽人的面孔,满身布满云雷纹与其纠缠。整个纹饰造型呈现一种夸张、变形的状态,其为一种可想象式的图案,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找到原物。
商亡周兴,西周时期的纹饰已经开始简化,图案更富有趣味性。主要的纹饰在于腹部,主纹纹饰多采用轴对称、方形布局,纹饰有平花和凸花。此时期,青铜纹饰逐渐丰富,会在凸起的主纹上加上阴纹的装饰线,以云雷纹、涡纹等陪衬纹饰做底纹,使整个青铜器呈现丰富的层次变化。周末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失去了前期威武雄壮的器质,主流纹饰饕餮纹日趋式微,写实的动物纹和几何纹饰取而代之。
2.春秋战国青铜器
东周时期,政治、经济不断的发展,青铜器逐渐已经从氏族身份的象征转换到了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纹饰已经俭省,从抽象到写实,开始体现装饰意味。纹饰的内容多为接近生活的写实题材,装饰艺术也比较自由地表现平常百姓的生活趣味。
战国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衰落以及青铜工艺的成熟,有的纹饰已经非常精美、细致。素面的器物增多,呈现两极的装饰风格。此时器物主纹出现了较大的改变,青铜纹饰以蟠螭纹,以及一些几何和花卉的纹样为主,还有一些人物画像纹饰。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其是华美、活泼和充满人性的。
三、先秦青铜纹饰的美学思想
先秦纹饰包含了古人造物的工艺技术和智慧,灌注了当时的时代思想。这些纹饰不是胡乱地堆砌,而是非常讲究反复与对称、平衡与稳重、节奏与韵律、线条与组合、空灵与充实等。通过对此时期纹饰的研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美学思想:
(一)“神”思想——器之凝神
1.鬼神思想
体现在“民”和“神”之间的关系中。《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记载:“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祀即为祭祀。殷墟甲骨卜辞显示,对于农业、战争、治病、祭祀,事无巨细都要请示鬼神,来决定行动的吉凶可否,占卜根植与生活的方方面,就像信仰一样。Sarah Allan的《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中提到商代的青铜艺术纹样是有含义的,“它们的装饰是用神灵世界的语言,通过它活人跟死人的界限就可以穿越”。此时,青铜器作为媒介承载着世间生物与神灵的沟通。
2.神权思想
集中体现在“平民”与“贵族”,贵族“上”与“下”的关系中。周朝开始,青铜礼器越来越成为维护氏族贵族的阶级利益工具。其中鼎是贵族统治权力的象征,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礼器。随着纹饰的意义增强,使其成了通天地的礼器,广大的百姓对其产生敬畏心理。
3.精神思想
体现在“艺术”与“情感”的关系中。春秋战国时期,纹饰的主题逐渐生活化,人的价值被认识,一些壶、鉴等器物上的出现了采桑的妇女、战争的士兵的形象,器物的创造者把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融入青铜器里。用作品来诠释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能让你感受到现实。
以商代的兽面纹斝为例,斝有三足,且长而尖,顶部有两个饰有涡纹样的立柱。斝的口径比较大,颈部稍显修长。腹部凸起面部狰狞的兽头,线条粗犷而有骨力,复杂多变的涡纹布满整个兽脸,突起的眼睛使人感到一种慑人的凶狠。配合上部的顶与下部的足,一个奇异的兽形顿现眼前,充满了神秘诡异的艺术魅力。
(二)“中”思想——中庸与尚中
1.中庸思想
这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子认为凡事该求“中”,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标准,如礼、仁、善、贤、信、
智、直。礼的本质在于区别尊卑贵贱,人按一定的社会地位安身立命,使社会各阶层等级之间能保持井然有序。青铜礼器被归分为主要的一大类,成为物化的标准。
2.尚中思想
先秦的尚中思想是对正确的崇拜与追求。“中”并不是单指位置的中央,而是指流动着的正确的点。青铜纹饰中,总能找到正确的点,以此点为中心,由此延伸。这个点视具体情况而可以出于两端间的任何位置,可以在中央,也可以在两端之间。
以周末时期的伯簋为例。立体的动物装饰加于两边成为捉手,象鼻倒置充当器足部分,隆起的象纹图案面向式对称的置于圆腹和顶盖,以凸起的角为中轴,腹部鼓起的圆眼相互对称。腹部象纹为主,顶部象纹为辅,辅纹更显抽象,再加上以连续回旋的云雷纹做底纹,使得整个立面效果凹凸有致、阴阳协调。底托中间为云雷纹,两端为重环纹,并列对其的分列,让画面更加丰富,在富有变化之中达到稳重、平衡的效果。
(三)“和”思想——和实生物
先秦美学思想主题强调和谐美,追求人的意识、精神和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和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孔子的一个审美标准被概括为“和”思想。
西周末时期史伯曾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只有不同的色、声、味的统一,才能实现美。简单的重复不能称为美。在每一系统内,都存在各种不同或者对立的矛盾和要素,正是这种相反相济、融合互渗,才构成和谐系统的本身,“和”是万事万物昌盛、生生不息的内在根本。
先秦青铜器上的纹饰不会单一的出现,而是由多种纹饰组成,在多元素的组合下,协同达成和谐之美。以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为例,此时铸造技术可以把尊腹和尊足和尊体分开铸造,这样每个部份的纹饰可以被雕琢得非常之精细。其敞口成喇叭状,以数条形态各异的蟠虺组成,尊颈和腹部之间有四条豹身蛇头的怪兽,口吐细舌,舌型呈“S”状,躯体浮雕着各种蟠螭纹,层次分明。兽盘呈圆状,在其口沿上由四个方正布满蟠螭纹的方耳,与尊口的风格相似,形成上下呼应之势,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整个尊盘成的纹饰为曲线状,给人生动精致之感。
先秦青铜器纹饰的魅力在于其时代性和艺术性,是一种艺术语言。对其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先秦文化的思想演变,也对我们艺术发展和现代设计如何汲取传统元素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
注释:
①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商周青铜器[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3]艾兰.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M].王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张国庆.中和之美:普遍艺术和谐观与特定艺术观风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梁丹系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