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国内三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研究;并通过国外高校以伦敦大学、哈佛大学、东京大学为例,探讨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本国艺术教育特色,为艺术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普通高校现狀启示
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依然处于边缘化地位,即便在政策与制度的保障下,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本文将对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实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掌握其发展状况,为艺术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内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国内三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研究。普通高等院校按照办学水平可分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一般本科大学,针对三类大学各选取一所进行分析,分别为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学生的年级分布从大一到大四,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清华大学260份,上海大学240份,东北石油大学300份,实际回收了721份,回收率为90.1%;有效答卷675份,有效率为84.4%;清华大学发放的26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18份;上海大学发放的24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01份;东北石油大学发放的3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56份。
据统计,大一的学生数为165人,占总人数的24.4%;大二的学生数为132人,占总人数的19.6%;大三的学生数为216人,占总人数的32%;大四的人数为162人,占总人数的24%。从总体上看,文科、理科、工科均有涉及,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三所高校均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清华大学2015-2016学年度秋季学期文化素质课程分为八个课组,一共开设155门,其中艺术与审美课组开设37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23.87%,文化素质课程还包括新生研讨课和为新雅书院单独开课,除此之外还开设全校任选课111门,其中艺术教育中心开设30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27.03%,远远超出10%的标准;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分为三个领域五大模块,其中艺术被列入人文类通识课的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模块,共计25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19.85%;东北石油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53门,其中艺术类课程开设6门,占总开设课程数的11.32%。
2.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和师资队伍情况
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发现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即使有管理机构,一般也是挂靠在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校团委等部门。如上海大学虽然成立了艺术中心,但是挂靠在二级院,并未独立;而东北石油大学根本没有独立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由艺术学院负责,教学管理与督导由教务处负责;但是清华大学却不同于上面两所高校,清华大学1993年成立了艺术研究中心(由原来的音乐室更名),2000年设立了艺术学硕士点,并且在2005年被批准为艺术学一级学科点,不挂靠在任何部门,成为独立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也成为全国高校学习的典范。
在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其中有一题“您认为高校艺术教育是否需要专门的、独立的管理机构?”的选择上,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这一结果也验证了成立艺术教育专门管理机构的必要性。
从表1中所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有74.2%的学生认为高校应该设立艺术教育专门机构,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艺术教育需要设立专门的独立管理机构,不应该把它挂靠在其他的部门,而应该作为与其他部门平行的职能部门独立运行,并进行有效管理。事实上,我国有一些“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对艺术教育能够给予足够重视,设立专门艺术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但还有一些高校由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够等原因并未设立专门机构,如东北石油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延边大学等。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建设较以往,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发展,但很多高校的师生比依然没有达到0.15%-0.2%,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有任课教师31人(数据截至2017年):包括专任教师13人、兼任教师18名,其中专任教师中有1名博士后、1名博士,4名硕士,其余均为学士;其中有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4名。而艺术与审美课组的很多校选课除了由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授课外,也由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4名教师共同授课,清华大学2015年全日制本科生有14263人,师生比悬殊,并未达到标准;上海大学艺术中心现有正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16名;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实验中心现有教职人员16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正副教授53名,讲师39名,助教10名1,上海大学2016年全日制本科生有22799人,师生比为0.83%,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东北石油大学的校选课由艺术学院的老师授课,现有4名教师,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助教1名,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全日制本科生有15815人,师生比为0.03%,距离国家文件规定的标准相差甚远。
3.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态度与满意程度情况
在问卷中有两道题是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态度与满意度进行调查的,各高校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所持态度与满意度并不相同。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522人认为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有必要,占总人数的77.3%;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的学生有108人,占总人数的16%;有45人认为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没必要,占总人数的6.7%。
从表3中可以分析出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满意程度,其中87人对开设的艺术课程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12.9%;有375人持满意态度,占总人数的55.6%;有66人对开设的艺术课程不满意,占总人数的9.8%;有9人则非常不满意,占总人数的1.3%;有138人则对艺术课程的满意度说不好,占总人数的20.4%。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管理问题:首先,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诸多问题相继产生并难以解决。其次,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不明确,甚至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很多学校是把其挂靠在艺术学院、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等机构中共同管理。所以,艺术教育的管理应该得到重视和保障。
(2)课程设置与教学问题:?譹?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因人设课”现象,或者是课程设置倾向于单一的艺术品鉴或欣赏课程,忽视其他艺术类型课程。?譺?訛课程结构缺乏综合性:合理的课程结构,需要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关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譻?訛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若要改变教学方法其关键是教师思维的转换。教学方法问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譹?訛教学方法缺乏双向性;?譺?訛教学方法缺少情感性。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过程,其情感性则不容或缺。
(3)师资问题:首先,艺术教育师资综合素质偏低,数量不足;其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欠佳: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的艺术教育教师则相对匮乏,教师的学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师资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由于激励政策不公平、激励方式单一,且激励执行力度不够,导致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不高。
(4)公共艺术教育场所与实践基地问题:艺术教育的硬件离不开活动场馆和实践基地,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果没有实践场所,那么对艺术的理解仅处于浅表层次,艺术是需要观摩、体验、亲身实践的。专用场所和实践基地的缺乏,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艺术教育建设经费和维护经费不足等问题。
二、国外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启示
1.国外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自身明显的文化特征甚至政治制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格和品位,代表着各阶层的价值观。所以,大学艺术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有时又不是同步的,表现为明显的滞后状态。
(1)英国伦敦大学的艺术教育
大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英国,英国的教育模式是“精英教育”的典型。但是近年来,英国高等教育一直致力于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方向努力,更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广博与实用,并不以获取具体知识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英国的艺术教育是大、中、小学紧密衔接的,为学生进入大学积累了较高的艺术素养,在大学中将艺术课程列入人文课程体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基础,英国艺术课程更多强调学生亲身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更重视学生的艺术感受。
目前,英国大学艺术教育的体现为“大众化”,主要指在大学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人数和开设艺术课程的规模与数量,还包括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对艺术理解的变化。
以伦敦大学为例,伦敦大学最初只有八类学科31门课程,在1837年开始增加艺术课程,诸如绘画、考古与艺术、艺术史等。《伦敦大学法》中规定,伦敦大学下设9个学部(主体),40所学院和研究所(隶属于学部)。其中9个学部中有1个音乐学部,可见伦敦大学对艺术的重视程度。音乐学部是由七个学院组成,均可开设艺术类课程,并且分专业方向设置。具体课程设置见下表:
坚持以人为本一直是伦敦大学艺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如文学部本科生学位课程就设置了几十门艺术类课程,其大量设置跨学科交叉课程与人文学科结合式课程,充分体现出艺术课程在设置上具有复合性特点,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是伦敦大学的终极目标。
(2)美国哈佛大学的艺术教育
哈佛大学的校训为VERITASFORTHECHRISTCHURCH,意为“遵循基督教会真理”;体现其最初建立时,仅是一所神学院。而今天,这则校训只保留了“VERITAS”(拉丁文,意即“真理”),成为哈佛大学的永久标志。
纵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了解非专业艺术教育模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变革,它改变了本科课程体系,奠定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哈佛大学艺术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五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1849年,每个本科生必须上学院规定的所有教育课程,共计13门,其中虽未涉及纯粹的艺术教育,但已经将文学艺术兼容其中,重在陶冶学生心灵,促进心智成长;二是自由选修模式:1869年,逐步将本科生全部课程改为选修制,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科目,包括人文和艺术的科目,并在1874年正式把非专业艺术教育列入本科课程;三是集中与分配模式:1909年,本科生在全年16门课程中必须选择6门主修,采取“集中制”,并进行结业大考,其他课程至少6门“分配”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并引进德国的自由选修制和英国的导师制结合,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秩序化;四是通识教育模式:1945年,哈佛大学文学艺术教育模式又发生变化,比如说要求每位学生必修三门课程,即“文学名篇”、“西方思想和组织机构”以及任一门物理学或生物学方面的课程;五是核心课程模式:1975年,哈佛大学要求除专业课和选修课外,建立一套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目的使学生接受广博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从1982年-2007年间不断臻于极致。其涵盖七个专业领域,11个类别,共计253门课程。其中,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充,占总課程的1/4,达到63门,而每个学生要求选修的门数占本科全部课程1/4,即选修64门,而一学期结束的课程(半课程)也要达到32门;并非11类全部选修,可以从中选出8类,每类各1门,即8门课作为学生拟主修的学科领域距离最远的。
哈佛大学注重艺术教育本身,并按更换校长实行课程改革可划分为:?譹?訛自由艺术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即人文教育或博雅教育)时期;?譺?訛通识教育时期;?譻?訛核心课程时期。无论其如何划分,其艺术教育模式与其他教育模式是一致的,更注重自由开放,以满足社区社会的需求。
(3)日本东京大学的艺术教育
日本第一所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就其学科构成来看,大学在创立之初对理学、工学更为重视,美学不过是文学部的一个专业分支,基础美育尚无从谈起。直到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提出应在大学设立公共课,即所谓的“通识教育”,来保证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共同培养。20世纪中期日本风行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的“全人教育”思潮,这种思潮即是在通识教育理念上发展而来的,全人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完美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具体来讲,东京大学审美教育分为两种,即基础审美教育和专业审美教育。在东京大学,基础美育属于通识教育,是一个独立的学部——教养学部。教养学部负责东京大学前两年全部课程(即教养课程)的教学工作。当时日本许多大学设立教养部来负责教养教学,而东京大学则专门设立一个单独的学部,可见对教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当时的课程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国语及体育五个领域,可以看到,美育课程只是夹在人文科学课程中,并未独立出来。1993年,教养学部实行课程改革,废止了原来的五个领域的划分,重新设立了“基础科目”、“综合科目”、“主题科目”的划分方法。
2005年,东大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还是延续1993年的基础科目、综合科目、主题科目三大部分,只不过划分的科目更为精细,具体如下表:
教养学部设立的教育目标,不是以习得知识量的多少或掌握多少技能,而是要实现基础美育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健全的人为目的,这也是设立教养学部的主要目的。
通过对国外三所大学艺术教育理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艺术教育思想与非艺术教育思想的理念是一致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都注重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的,坚持艺术教育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融,如英国伦敦大学的课程设置讲求跨学科交叉课程与人文学科结合,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将不同学科领域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目的使学生接受广博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日本东京大学教养课程重在培养健全的人。国外的艺术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亲身感受,以培养学生的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最终达到全面均衡发展的人,这也正是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2.国外高校艺术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艺术教育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精髓,才能形成本国艺术教育特色。
(1)加强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
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无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英国伦敦大学的“跨学科交叉课程与人文学科结合式课程”,还是日本的“基础科目、综合科目、主题科目”的课程设置,都在艺术教育内容中体现了感性与理性、逻辑与形象、人文与科技的相互渗透、均衡发展的特色。
我国高校应该重组各门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艺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正确认识整体与局部及其相互的内在联系,这也是公共艺术课程不同于其他通识课程的特征之一,所以,我们不应仅仅把艺术教育视作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花瓶”,应该把它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2)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艺术教育课程结构
西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属于多学科交叉结构,以美国推行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理论为例,它强调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与美学这四门学科之间相互合作,并以最大限度地扩展学习艺术的机会。这四门学科并非单独进行研习,而是将四门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分阶段传授给学生,并且是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艺术教育的学习,倾向于亲身参与,亲身感受;而到大学,其课程设置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主要以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课程为主,而鉴赏类课程一般不提倡开设,主要原因是美国从城乡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普及且发达,提高鉴赏能力并不是大学开设艺术课程的目的,大学艺术教育需要探讨艺术及作品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意义与价值,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与思维方式。
而我国艺术教育并未做到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有效衔接,就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各个高校开设情况也是五花八门,但无外乎有四大类:理论类、艺术作品鉴赏类、艺术实践类、艺术史类,而且课程内容有重复、交叉现象,并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并且以艺术作品鉴赏类课程居多,这恰好与西方艺术教育形成极大差异。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根据学生艺术兴趣,与高校实际相结合的,全新的艺术教育课程结构——“金字塔式”课程结构,则刻不容缓。
(3)走“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之路
客观来讲,我国艺术教育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有体系的艺术教育理论,诸如美国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简称“DBAE”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格尔曼的“情商”理论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理论等等,而在艺术教育实践中,还有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艺术实践、美国的“零点项目”和“艺术推进”项目等,这些艺术教育实践投入时间长,投入成本高,但实践成果也是丰硕的,值得我们去借鉴。同时,美国和日本都通过国家政策与法规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如美国1992年《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2000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日本1947年《教育基本法》等,这些充分体现出“国家意识”对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形成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君子”教育思想,这成为我们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重要立足之处,同时,我们在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经验与成果时,应该有正确的立场,不能盲目“全盘西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理论,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创新,走有中国特色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