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5G时代的到来,对影视艺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等教育相关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早已从单一专业型转向全面复合型,同时还要求拥有完美和谐的人格,因此“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亦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当前高校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出发,通过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美育”的结构要素与教学要求的阐析,结合相关专业与课程的创新实践,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师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美育”的路径。
关键词:高师院校;影视教育;美育;创新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8.01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8—0067—04
“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核心要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的时代课题[1]。201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可见,美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当前的时代背景来看,影视艺术作为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手段,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培养影视艺术人才主要阵地的高校,更应全面贯彻落实好教育部《意见》的相关要求,切实加强高等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美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真正适合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影视艺术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和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众多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与影视艺术有关的专业与课程,但是由于种种认识和专业积累的不足,在现实的影视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像专业与综合的关系、艺术与技术的整合等问题,始终都没有得到更加深刻的思考和研究,进而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点贯穿落实美育的任务和要求等问题,也都还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并形成有的放矢的创新实践。
一是专业教育的艺术化导向。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主要有两个阵地,一个是专业的影视艺术院校,比如各级各类的电影、戏剧、艺术院校以及传媒院校等,另一个是开设传媒相关专业的其它高等学校,其中又以一批具有悠久艺术教育传统的高师院校为主要阵地。不过就普遍意义上来说,它们都存在着一个核心问题,即人才培养的“艺术化”,也就是只强调人才培养的艺术专业意义上的素养知识,艺术理论和制作技能,几乎是完全把学生按照艺术专业特长生去培养。这种“艺术化”专业性培养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艺术专业知识的强化往往遮蔽了人才全面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艺术理论的专业化往往忽略了艺术本身的美学思想及其人文内涵;再一方面,艺术专业创作与制作能力的技术化培养往往忽视了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思维的培养。
二是专业化的课程设置。从影视艺术本身而言,它是一门融合了各门艺术之所长又具有自己独特审美价值的综合艺术,对课程设置也有着全面性、覆盖性的要求。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被上述所谓“艺术化”的专业性要求所制约,不仅核心和骨干课程都回归影视专业本体,包括选修与实践课程也都仅仅围绕影视专业本体开设,并没有意识到各个学科的相互关联性,并没有注重人文素养的形成以及美学理念的形成,艺术与哲学、文学、美学、教育学并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没有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思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创造的艺术作品没有特色、创新,没有审美性也缺乏原创性的根本原因。
三是审美教育的缺失。审美教育主要是指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对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和追求起着引导性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部分教师对美育本身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够,常常在教学中以模仿他人作品来代替学生自己的创造,以模式化的情景教学来代替了对作品丰富意境的品味,以内容与形式的娱乐有趣来代替了愉悦身心的素养要求,对学生的审美思维和能力缺少启发和培养。教学方法上也是要么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生硬的理论强加给学生,要么是为学生开设一些实践课程比如拍摄一些微电影短视频等,但作品当中并没有体现创新的想法和巧妙的构思。
四是学生兴趣的缺乏。在高师院校或综合院校,影视艺术教育一般开设在廣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以及播音主持艺术等部分相关专业,因为多年以来艺术类专业单独考试划线招生的特殊性,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兴趣和热爱而选择这个专业,有些甚至连了解都不多,只是为了能够上学而报考这些专业,所以上学之后,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能修完学分顺利毕业,并没有对专业的钻研,也没有对未来的职业合理规划,作业也是应付了事,更别说有什么创新的想法或者更深的想象力和独到的见解。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们并不会发现美,感受美,并没有成为一个会审美、懂美的人。
二、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美育”的结构要素与教学要求要在艺术教育教学当中更好地实施美育教育,就要理解美育的内涵、特点和要求,并与时俱进地了解美育在新时代有哪些新内容、新要求、新发展,由此才能真正处理好影视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更好地落实美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实现。
首先,美育所内涵的是全面的素质培养理念和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专业知识的讲授,而是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有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就新时代而言,社会对影视艺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现在的影视艺术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只会拍摄片子或者只会后期剪辑,富有创新思维,一专多能的影视艺术人才是我们培养的终极目标,因此,美育的全面性、综合理念和要求,不仅应该而且必然成为影视艺术教育的结构要素,并从教学内容、过程、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效果等角度形成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让美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其次,美育内涵的实现直接指向影视艺术创作的大众化基础和市场消费。影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其影响之大、之广是十分巨大的,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艺术又以日新月异的形式无孔不入地进入到了人们生活当中。影视艺术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精神生产,影视产品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在大众文化、大众接受、大众消费的背景下,影视艺术就必须在新时代的意义上形成创作上美的内涵、美的导向以及美的标准,进而形成接受上的美的影响、美的理解以及美的消费。因此面向大众文化的新时代要求,针对市场消费的正能量追求,适合大众接受的审美标准建构等,也都成为影视艺术教育中“美育”的核心内涵和实践要求。
再次,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影视艺术教育是“美育”最重要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之一。孔子早就提出“礼乐相济“,为美育教育打下基础,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清末学者王国维提出了将美育与德育、智育具有同等地位的观点,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更是大力倡导美育。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作用和功能,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愉悦身心,所以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3]。影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和便捷的接受空间、更加全面的表现手法和方式以及更加市场化的人才设计和培养,与新时代的审美教育,必然形成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对提高人的审美心理,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影视艺术教育“美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美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一种人才培养的视角,是启发人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和方法[4],基于“美育”理念来探索和创新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艺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基于高等教育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全面构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美育”理念。由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其他学科人才的培养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在大众文化的意义上有着更加突出的审美认知、教育和娱乐作用,因此在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要充分认识并利用艺术的这些功能。过去对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定位往往是会写剧本、会拍摄技巧、会后期制作,这在三四年的大学学习当中,学生是可以胜任的,但是现在对影视艺术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除了上述技能之外,还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生、社会,担负起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使人们成为胸怀大志,有担当的人[5],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贯穿美育的教育思想。
第二,系统构建“美育”的内涵与目标,大力开展高校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影视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都需要注重实践,但在实践环节上,学校与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之美,引导学生拍摄一些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氛围、校园风尚。让美育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最基本的理论加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一些文艺社团,定期开展一些文艺活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同时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利用现有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还可以根据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之间的管道,定期组织开展一些爱心帮扶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并在影视艺术创作中得以呈现。这样,既有专业的课程,又有实践的课程,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素养的养成,既有过程的考核,又有学期末的考核。
第三,改革“艺术概论”“影视美学”等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加强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概论”课程是很多高校艺术专业都在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从文化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影视美学”也是影视艺术专业的常设基础课程之一,通过讲解经典的电影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画面、构图、拍摄技巧分析,使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鉴赏可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些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形成美学乃至哲学的指向和引导,即在艺术教育的美育教学实施中打好哲学和美学的底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生命观来统领美学理论,用先进的科学的美学理论引领和指导相应的艺术创作和教学实践,在知道何为美,美从何来的基础上,去发现美、接受美、创造美。
第四,拓展“影视文学写作”“编导实践”“纪录片创作”等专业课程教学内涵,强化“新时代”专业能力培养的思想内涵。就新时代的要求而言,新时代要求有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新时代要求其影视作品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等等都要有新时代的精神并体现新时代的整体面貌。因此,用什么理想信念来创作作品,为新时代创作什么作品,怎么创作属于新时代的作品,都需要我们在以相关课程为核心的改革实践中贯穿“美育”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即把伟大“新时代”内化为“美育”的核心要求,把“美育”落实在对“新时代”的认识和反映上,从而为影视艺术教育摆脱技术化、技能化误区而努力。也就是说,作为“美育”教学的实施,相关专业课程一定要思考“新时代的美”和“美的新时代”等核心问题,并将其贯彻落实在日常的专业教学当中。
第五,建设特色实践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美育”统领实践教学改革。影视艺术美育所要培养的是能够深入解读影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涵、深刻体味与洞悉创作者之诗心的审美者,而不是被动的、简单的吸收文化工业产品的消费者。因此,影视艺术专业既要求厚重的基础,也要求精深的专业,同时还要求从实践技能训练的角度开设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课程,如以“视频平台工作室”“数字影像工作室”的形式打造实践实训校内实践创意基地与课程等。这些既有综合性又有特色指向的实践课程,完全可以仿真广播电视台节目生产制作流程,规范重现完整的选题、策划,拍摄、写稿、后期等环节,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具体的作品创作实践当中,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六,把“美育”内涵和要求指标化、过程化,使之成为影视艺术教学整体进程检验和目标实现的全面标准。作为培育综合素养的美育课程,往往并不能单独成为独立的课程体系,也不是一张试卷、一个作品就能够检测出来的,它往往是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综合实现的,甚至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据“美育”指导思想和教学特点,结合全部课程的考核,把“美育”教学内容作为各门课程的过程考核以及效果考查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而保证“美育”任务的完成。
总结而言,影视艺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体现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更要遵循艺术审美育人的目标追求,“美育”在影视艺术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其作用往往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探索创新“美育”教学模式,对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