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造力的心理机制分析

2023-12-09 02: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为主动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诸多大学立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并完善了各自的人才素质教育培养体系,不同学校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多元发展、百花齐放的局面。早在1999年6月13曰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2002年第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就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同时又十分明确地把美育纳入教育方针中来,给予美育以应有的地位。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其最根本的形式或主要的形式,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功能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推进素质教育。李泽厚说,艺术和审美“是开启对客观规律的科学发现的强有力的途径……美学和艺术中享有的自由正是科学中可以依靠的和借用的钥匙和拐杖。本文将结合自身艺术教育工作实践,就艺术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造力中生理心理的机制问题进行研究。


一、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造力的生理机制


现代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人脑的机能是深不可测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等一批科学家进行了着名的“分脑手术”,得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其生理机制与功能是互补的关系。人的右半脑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主要控制视觉形象、音乐与色彩感知、记忆、空间想象、直觉感受、情感和潜意识以及接受其他非语言信息,即侧重于视觉、听觉的形象思维职能,被称为艺术的脑或创造的脑;人的左半脑控制着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是处理语言、概念、数理信息,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分析整理评价的中心,被称为科学的脑或理性的脑。或者说左脑偏重于科学和逻辑,右脑偏重于艺术和情感。所以左右半脑均宜开发,使二者息息相通、相互补充。形象思维对打开思路,活跃思想很有好处。还有人认为潜伏与顿悟是创造科学灵感的两个关键层面,而它们都主要靠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来实现的。任何一种艺术鉴赏或艺术创作的过程都是一道复杂的工序,它必须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同步和谐进行。因此,有利于人的大脑的运用,思维能力的开发及灵敏度的锻炼,从而极大地促进人的智力开发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古今中外学有所成者从艺术中获得启迪的不乏其人。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同时也是一个精通音律的音乐家;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则坚信,“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有艺术,因为科学里有美”。艺术给科学家以形象思维的能力,启迪创造的灵感,提高创造的技巧;科学给艺术家以抽象思维的能力,打开想象的翅膀,理顺逻辑关系。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思维。艺术教育活动在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培育人的想象力、批判力、创造力、感悟力、审美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从左右脑的分工来看,它们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人们较早地对左脑认识,还是大多数人偏重于使用右肢的习惯,往往使左脑的功能得到了强化。然而,人们对右脑的灵感思维同创造性思维的密切关系却长期忽视,因而右脑在教育和劳动中很少得到训练和开发。右脑功能的弱化是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关键因素,而开发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也就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造力的一条捷径。


脑科学研究充分证明,左右脑若能协调发展,构成一个功能互补并具有转移机能效应的统一的控制系统,创造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好地开发。艺术教育恰恰最善于调动艺术型半球的积极性,又能够充分补偿科学型半球的机能,并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人脑左右两个半球得到平衡协调发展。


心理学认为:兴奋和抑制是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两种基本神经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左脑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引起疲劳而转换为抑制,创造力就会降低。这时如果兴奋中心发生转移,接触一些形象的艺术作品或聆听音乐,使左脑皮质得到必要的休整,右脑皮质兴奋起来,人在艺术的享受中精神放松、心情愉悦,还能在艺术形象中获得创造的启示,触发创造的灵感,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创造力。歌唱演员对歌唱有强烈的欲望时,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就容易产生兴奋。在兴奋的神经传导下,歌唱的生理器官会做出积极反应。歌唱的欲望越强烈反应越灵敏,反之,歌唱欲望越微弱反应就会越迟钝,灵敏度也就越差。“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个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2]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以及思想家的爱因斯坦坚信,正是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的神韵,启迪了他的智慧,激发了他的想象和创造灵感,从而对他追求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造力的心理机制


艺术教育是一种美感教育,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它引导受教者走向对感性形式及其意味的整体的直观领悟和把握,培养渗透着理性的形象思维能力或直觉思维能力,培养开拓和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具体地说,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造力的心理机制在于:


(一)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浓厚兴趣,培养人的兴趣爱好,从而激发其对美的爱好和追求,调动其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积累和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人类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以其感人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使受教者的信念、动机、兴趣、情感、获得美感。这种美感有利于受教者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强化他们的各种心理能力和活动,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这种渗透着理性的感性直观能力是智力认知走向智力创造的钥匙。着名发明家爱迪生正是凭借着对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如痴如醉的兴趣和爱好,才走上创造发明的道路。他一生共完成一千多项发明,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心理倾向,正是他创造能力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兴趣爱好使达尔文坚持了历时5年的环球生物考察,成就了生物进化论的伟大创造性事业。


艺术教育是培养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娱乐性引发诸多兴趣爱好。鲁迅先生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贝弗里奇说:“音乐带给人的快感……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音乐美术是如此,其他艺术也是如此。爱美是人的天性,桑塔耶那指出:我们的天性中必有一种审美和爱美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倾向。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艺术则是美的高级形态。艺术引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激发人们健康而浓厚的兴趣爱好。艺术教育也可以提高受教者对专业的兴趣。科学家己经发现: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艺术教育将会培养受教者的美感及对美的不断追求。因而,在某些场合下,专业知识中蕴含的美将引导受教者对其不断地追求,使受教者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达到其专业的真境地。


(二)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因素,易于激起受教者对真理的追求和创造力的提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艺术占有主要的地位。”王国维先生把美育称为“情育”(即情感教育),美育可以“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到完美之域。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的自由交流,在引导受教者进入审美状态,使其得到情感愉悦和精神兴奋的同时,有助于受教者形成一种自主自乐的境界,使思维方式得到调节,处于最佳状态的情绪和情感,最易于激起敏锐的创造灵感,触发和把握创造的契机,也使自由创造活动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着作《情感智商》书中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我国的心理学家针对国情在引进情商的理论时把情商的理论因素概括为情绪的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和挫折承受力五个部分。艺术教育对情商的各种因素的独特培养功能,如梁启超所说:情感艺术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当代需要有想象力、创造力、人际沟通能力及挫折承受力强的人才,能从多元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具有开拓型、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这些,恰恰是?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发展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被影响着,包括情感、品位、气质、胸襟、风度等。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人格的修养、人生的境界、人性的完美和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对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教育是一种形象思维教育,能够诱导人的灵感思维,能够培养、提高受教者的直觉思维能力或直观领悟能力“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关于美的知识,更不是杷美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之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实现审美方面的发展”。着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力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法国数学家热克。阿达马尔将人类在创造过程中的准备、潜伏、顿悟、检验概括为创造性科学灵感的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潜伏与顿悟阶段主要靠右脑的形象思维来实现,右脑的顿悟是突破问题、实现创造的关键。现代教育理论逐渐认识到,艺术教育能弥补语言教育的缺陷,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右脑的潜能,进而促进左脑的发展,提高大脑整合的功能和水平。我国着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指出:搞点形象思维,对打开思路、活跃思想很有好处。”爱因斯坦曾说:我思考问题时不使用语言,而是靠生动有形的形象去进行,当这些形象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时,我再去花费颇多的努力表达它。事实上,爱因斯坦就是喜爱音乐的,并具有去“追逐一束光线”的独特想象。可见,形象思维是各类艺术思维的特征,艺术构思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富有创造力的思维必然包括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艺术教育对受教者丰富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获得创造性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亦即通过审美观照满足审美需要而引起的审美快乐所具有的功能,通过审美观照可以培养、锻炼、提高审美能力,即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能力,亦即感官与心灵对意向的感悟与品味能力,感受和体验审美快乐。


艺术教育的美育功效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很多大科学家都指出,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往往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美育比智育更具功效。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教育是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这是因为艺术活动是心灵的一种自由运动,是各种心理因素的自由运动,它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整合。当主体受到艺术和美的熏陶、感染,就会把握到“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社会内容,所以会同时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九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和谐状态。[7这就是艺术活动之所以能够激发主体的创造性灵感的关键因由。总之,艺术教育“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又能帮助他们科学地思考。艺术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感情,经过这种艺术熏陶的学生,必将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格,更富有进取精神”。


作者:王东兴,徐国帅(河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北保定071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