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浅析二胡的情感教学

2015-10-09 09: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二胡教学不单是技法的教学,教师必须在教给学生技法的同时,融情感于二胡教学中,同时还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引趣”“促乐”,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二胡教学;融情;引趣;促乐
  在大学二胡教学中,人们往往是关注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忽视与之息息相关的其它方面的教育、教学。如:情感因素的加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等等。笔者在三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融情、引趣、促乐”的二胡教学法,在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融情就是融“情感”于二胡教学之中;“引趣”就是引发学生练习、掌握二胡技能技巧的兴趣;“促乐”就是让学生在二胡学习、训练过程中得到快乐。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一教学方法在二胡教学中如运用得好,可以说是一大捷径。
  一、融“情”于二胡教学之中
  现代科学研究出以情优教的理论,教学重认知,更重情感。这是科学而又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是师生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的催化剂。
  (一)对学生注入关爱之“情”
  教育就是情和爱的事业。“目中无人,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教学必须彻底摒弃。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爱学生就是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说过:“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个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憾。教学不能凌驾于人之上,要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意义的人,重教书(技法),更要重育人。要改变学生成为被支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之现象。要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有整体关怀。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适合基础教育,同样也适合大学教育。关注的实质就是“关心、爱护”,关心的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对学生注入关爱之情,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师生是平等、友爱的关系,是合作的伙伴。这一点笔者体会较深,由于笔者的年龄与学生相差无几,便于与学生拉近距离,笔者从生活上关心他(她)们,捐款、捐衣帮助他(她)们;从专业技法上不厌其烦地指导他(她)们,使之深受感动,与笔者之间好似亲人一样,十分愿意与之沟通,练习起二胡更加刻苦了。
  (二)对学生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活动有认知、情感、意志三个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过程。光荣与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成长需要激励。情感在人的行为中起动机作用,积极的情感会激发人的活动、提高活动效率;相反,消极的情感会降低活动的效率。在二胡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意志力差。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技法训练活动中,体验到某种情感,激起内心深处的激情。笔者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独奏曲中浓浓的“情”,使之产生“快者掀鬓,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效应,如苟子说过的那样:其感人也深,其移风也速。从悦耳达到悦心,悦意,产生良好的学习愿望。大凡那些动听的二胡独奏曲,其曲调自身就能打动人,撼人心魄,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这类曲子往往胜过教师的干言万语,真正让学生情动而辞发,帮助他们克服演奏时的畏难情绪。如《战马奔腾》那催人奋进的曲调激励学生去战胜技法难点,从而更加自觉地反复、认真地练习技法、提高演奏水平。
  (三)对独奏曲的欣赏要动之以“情”
  为了让学生在练习二胡时,能用“心”去练,也就是融入感情,笔者买来许多录音磁带,在学生练习二胡曲子之前,放给其听,听后讲解曲子的思想内容及故事情节。然后让学生体会一下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演奏家的诠释。例如:笔者放出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的二胡曲《长城随想》(刘文金曲),此曲吸收了我国戏曲、曲艺和古琴、琵琶音乐的特点,使作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展现长城辉宏伟大的同时,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首曲子就是要唤起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用音乐的力量激发中国人自尊、自强的志气。同时还讲了闵惠芬忘我地去拉琴的故事:她身患重病手术后,伤口未愈合就偷偷回家练习这首陆子,而且还曾多次与作曲家登临长城,切磋曲意,从而能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乐曲内容。学生听后,深受感动。笔者趁热打铁地让学生讨论:当时作曲家写这首曲子是怎样的心情?演奏家拉这首曲子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你听了录音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又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讨论热烈,决心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如,笔者绘声绘色地将关铭老师创作的二胡曲《西口情韵》的故事情节讲述给学生听:乐曲描述的是一对新人因生活所迫而出走西口的动人故事。故事发生在陕西西北部,大约在民国年间,老天久早不雨,又逢灾荒年,庄稼颗粒不收,为了活命,新郎不得已走西口谋生,新娘含泪送别难舍难分的场面。听了讲解之后,学生再去拉这首曲子就投入了感情,使情感在琴弦上升华。学生此时拉琴,不可能是漫不经心地为了练曲而练曲了。同样,欣赏著名作曲家刘天华的《光明行》《月夜》《空山鸟语》等等,都在分析曲式结构的基础上挖掘其最有教育意义的思想内容,用以感染、教育学生,使之树立为弘扬民族器乐终身努力的目标。
  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爱学”。总之,兴趣能促使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那么,如何去引发学生的学习二胡技法的兴趣呢?
  第一,恰当地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胡练习,特别是二胡练习曲,拉起来较枯燥乏味。怎样让学生感兴趣呢?心理学表明:要使一个健康的、有好奇心的人对新 鲜知识产生真正的兴趣,应该不是困难的事,因为探索未知本来就是最引人人胜,最具诱惑力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与思,思源于疑,疑则激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发明于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找出答案。同时,教师也应巧妙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应该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当。维果茨基说:“如果问题创设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发展的简单探索,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若提出的问题过高,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兴奋点 只有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引起最大的兴奋点。”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跳一跳能达到的区域。当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并经过新的努力解决了新的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会进一步强化持久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月的悲吟》这首独奏曲时,提出:曲中为什么大量使用了二胡双音奏法形成旋律?学生经考虑很快地答出:是为了突出强烈的震撼力。
  第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二胡教学,能优教学过程,采用生动的图像辅助教学,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始终保持着亢奋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演奏《赛马》时,笔者利用计算机播放课件一几匹马在赛跑的画面,马儿奔跑时放出《赛马》独奏曲。起伏的节奏感,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着学生。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这首嗌子,继而以优美的姿势演奏起来。
  第三,用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和谐活跃、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练习、掌握二胡的技能、技巧。丰富多彩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因为兴趣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而情感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教师在演示二胡技法的同时,如能辅以高超的语言艺术,善于使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去讲述二胡独奏曲中的每一小节的内涵和拉法技巧,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练习、演奏二胡的学习愿望。生动的教学语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教师的教不仅能“教得懂”而且“教得巧、教得美”。
  三、促进学生“乐学”
  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理论阐明了“愉快学习”是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要达到“乐”学境地,教师必须做到两点:
  第一,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成功感”,就是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特别要赞美学生对自己的超越。当学生在二胡练习过程中,拉错了的时候不随意当众评他(她)们,更不能大声斥责他(她)们,而是耐心地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引导”,则是不轻易告诉学生怎样“拉”,要让他们自己先探究正确的“拉”法。而后,教师再将正确的“拉”法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才能高高兴兴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第二,教师恰当地演示。人们常说:“学高为师”。教师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运用自如地演示则会使学生学有方向。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往往说了许多不明白,演示几下就清楚了。当学生不知快曲子某小节怎样拉才能准确时,教师娴熟的演示,会使学生茅塞顿开,紧接着便会积极练习起来。当学生拉错时,教师马上也采用“示错法”,重复拉学生拉错的那小节时,学生会发自内心地笑出声来,在笑声中学生很容易改正错误的拉法。
  第三,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教学艺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究教学艺术,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愉快”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学为乐,才能真正做到:教师教的愉快,学生学的开心。
  总之,二胡教学、技法要求较严格,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在教学中有效的加入“情、趣、乐”等方法,是促进二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一学习提要[M].生活·读书·求知三联书店.20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