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诗经﹒七月》注释商榷

2015-08-24 13: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就某高职院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新编高职语文》为研究对象,对书中选用的《诗经·七月》的注释,从语音、释义两方面进行评析。

关键词:诗经;七月;注释;商榷

  《诗经·七月》是高校语文教材首选的篇目,对其研究作注的研究者非常多,在某些词语的注释上更是众说纷纭。这就要求编教材者在选择词语注释的版本上要慎重,选择那些科学合理,简洁清晰、符合当时特定的语言环境的注释进入教材,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加审视思考,沿袭前人的旧注。教材毕竟是在科学、准确方面起示范作用的,它不同于一般书籍。《诗经·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该诗反映了当地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而自《诗经》问世以来,历朝历代研究者就开始了对其研究,汉代的毛亨、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朱熹,清代的戴震、段玉裁等,人皆尽晓,前人硕果累累,但对一些问题,仍然是莫衷一是,再加上《诗经》时代久远,当时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研究者缺乏了解,《诗经》的语言简略,不象后世的记事散文可以有上下文参考,这就造成了后人在选择  《诗经》的注释的版本上有失偏颇。笔者现将《新编高职语文》中《诗经·七月》注释不足之处指证如下:
  1.采蘩祁祁
  【原文】祁祁,众多,指采蘩的人多。
按:祁祁,应释为“缓慢的样子”,《尔雅﹒释训》:“祁祁,迟迟,徐也”。根据句义内容来看,前两句“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后两句“女心伤悲,殆及么子同归”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里背着筐结伴沿着田间小路去采蘩,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手中采蘩的动作却很慢,这是为什么?紧接着引出下句“女人伤悲”,姑娘们心中有隐忧,即“殆及公子同归”,一想到这,心中不免忧伤,无心专注采蘩,动作自然缓慢下来。一个“祁祁”将上下句很自然的衔接起来。
  在《诗经》中有变文协韵例,如《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文,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毛转》训“流”为“求”。陈奂《毛诗传疏》说:“流,求同部。本不训求,而诂训云耳者,流读音与求同。其字作流,其意为求,古人假借文法也,这里的假借就是指变文,如仍用求,则与上下文的“求”的语复,古人行文之忌,这里、“祁”与“迟迟”正是由于避免行文的重复,用同义词互相替换。如采用原文注释,则割裂了上下句的语意连贯性,欠妥。

  2.亟其乘屋
  【原文】乘:登、升。乘屋:指登上屋顶去修屋顶。
按:甲骨文,金文“乘”字都象一个人登木之形。“乘”的本意是“登”,但在“亟其乘屋”中“乘”当译为“覆盖”,而非“登”义,《说文》:“乘,覆也。”《孟子·滕文公上》引《诗》“亟其乘屋”赵岐注云:“及尔闲暇,亟而乘盖尔野外之屋。”赵注在“乘”后加“盖”字,是用盖解释“乘”。古人有这样一种注释体例:在串讲过程中,在被释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串讲的同时附带解释了词义。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赵岐注:“舍者,止也。止不肯皆自取之其宫宅中而用之”。在“宫”字后加“宅”字,这是以“宅”释“宫”。《孟子·滕文公上》:“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赵岐注:“是率导天下之人以羸路也。”在“率”字后加“导”字,这是以“导”释“率”。
  3.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原文】于,往,茅:草名,采去茅,作动词。
按:“于”应释义“为”。这里指割取,“茅”释为“茅草”,名词。
古人行文,往往讲本对称美。如“天苍苍。野茫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谓对文,指在句式相同的两个或几个句子中,处于相同地位,相互对应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它们之间存在着同义,同类或反义的关系。如“天”“野”是反义,“苍苍”,“野茫茫”是同义。根据对文推敲,“昼”对“宵”,“于”对“索”,“茅”对“綯”。 “索”,动词,搓,那么“于”也相对应动词,释为“割取”(此注释在 陈建初的论文《<诗经>中“于”字用法辨析》中指出,“于”是动词,割取)。这里的“綯”是名词,解释为“绳索”,相对应的上句的“茅”也应为名词,解释为“茅草”。而《新编高职语文教材》将“于”释为“往”,“茅”释为“割取茅草”,名动作动词,破坏了与上句“宵尔索綯”中的“索”与“綯”释义的对称美,因此教材中采用王力《古代汉语》对此句的注释欠妥。
  4.殆及公子同归
  【原文】:归,回去。公子,国君之子。
按:“归”应释为“出嫁”,“公子”应释为国君的女儿。“同归”,即一同出嫁,可能指为国君的女儿当陪嫁者。《说文》:“归,女嫁也,从止从妇省堆声。”《汉语大词典》:“归,古代谓女子出嫁。”《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回,返回”之义,如“归家”“归国”,但前提是从某地出来后才能谈及“返回”之义,没有“出”,哪来的“归”?试问,如果把“归”释为“回去”,言外之意是姑娘们是从公子的住所出来的,这还能存有“殆及公子同归”的恐惧吗?这样的释义与原句的语境不符。
  再看“公子”,原文释义“国君之子”,这里的“子”在古文有两种含义“儿子与女儿”,并不是所有的“公子”都是指向男性,如《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公子,谓女公子也。”在“殆及公子同归”这句中“公子”如果释为“国君的女儿”,那么“归”释为“随嫁到男方的婢仆当陪嫁者”,就能很好的理解“女心伤悲”的原因了。
  5.一之月于貉
  【原文】“hé,象狐狸的一种兽,这里用作动词,指获取貉。
按:貉,mà,古代祭名,《周礼·春官·肆师》:“凡四时之田猎,祭表貉则为位,”郑玄注:“貉,师祭也”。《尔雅·释天》:“貉又为貊马,是禷是祃。疏,祃《周礼》作貉,貉又为貊字,古今之异也。”《礼记·王制》:“祃之所征之地。”郑玄注:“祃,师祭也,为兵祷。”《宋文·礼志二十四》:“师出必祭,谓之祃”。《说文》:“北方豸种,从豸各声,孔子曰:貉之为言恶也。”莫白切。《唐韵》《集韵》,莫白切,音陌,白平的《古代汉语》:“貉,mà,祃,军队到达所征之地时,为了不冒犯当地的神灵所举行的一种祭祀。因为古代集体 打猎和行军相类,所以也举行这种祭祀。在这里我们所以看出,白平的《古代汉语》选文的注释完整准确,因此对“貉”的解释应采用此注释。
  6.猗彼女桑,以伐远扬
  【原文】猗,牵引,拉着。
按:“猗”应释为“茂盛”,伎…茂盛”。在《汉语大词典》关于“猗”的解释就有“茂盛”,伎…茂盛”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三月的时候,树木开始发芽抽条,这时要为树木整枝,取来斧子,把长得高而长的枝条砍了,使初生的桑枝长得茂盛些。根据农业常识,蚕一般要吃嫩桑叶,因此在桑树生长期要将为桑树整枝,将不需要的部分斩伐剪除,尤其是那些长得高而长的枝条,一定要被砍掉,俗称打梢,目的是让多长出嫩枝条来,以采摘更多的柔桑,这样看来,“猗”释为“茂盛,使茂盛“更为合理些。
参考文献:
[1]《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白 平 《古代汉语》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
[3](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陈建初 《诗经“于”字用法辨析》[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3)
[5]胡奇光,方环海 《尔雅评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罗竹凤 《汉语大词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7](清)阮元 《十三经注疏》 [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清)陈奂 《诗毛氏传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9]沈怀兴 《诗经“于”字辨析》[J], 语言研究,1993(1)
[10]王 力 《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