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湘西土家族民歌审美特色

2015-08-14 08: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湘西土家族民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记录着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故事以及土家族的发展历程。本文首先将土家族民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然后按照不同的特征介绍了其审美特色。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民歌;分类
  土家族位于中国东西结合部的武陵片区,湖南的湘西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本意为本地人的意思。湘西土家族民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记录着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故事以及土家族的发展历程,需要进行研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尽管土家族民歌的体裁及特色各异,但它们又具有极其显著的共同特征和魅力。
  湘西的土家族民歌作为湘西民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广大的土家族人在生产生活和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慢慢发展形成的。土家族祖先们演唱的名族歌曲,都来自真实生活,情感、信仰、期望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真实表现,情感通过民歌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来祈求神灵让他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歌的旋律自由潇洒;而歌声豪迈不失慷慨激昂,歌声优美动听;歌词也是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爱憎分明、朴实,而且词句和诗歌充满哲理、雅俗共赏。土家族民歌记录它们真实的生活故事以及发展历程,深刻的体现了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历史文化、民俗和民风。
  一、 湘西土家族民歌分类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种类繁多,按照体裁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劳动号子。在解放以前,湘西土家族的居住地非常偏僻,主要依靠澧水、武水及酉水等水路与外地进行往来。土家族的澧水船工号子和酉水船工号子是他们在与险山恶水的斗争中而出现的,表现了土家族坚强性格和乐观精神。这两种号子的节奏有时紧凑,有时平稳;歌词能够体现浓厚的生活气息。而拖木号子和岩工号子的曲调轻松,节奏则比较平稳有力。
2.山歌。山歌可以分为风俗歌、古歌、仪式歌、生活歌和劳动歌等。其中生活歌和劳动歌曲调激情奔放,多为室外演唱。风俗歌、古歌和仪式歌曲调优美,多为室内演唱。山歌的演唱既用土语也用汉语,常为四句歌,但两句、五句的格律也较多。
3.小调。小调的旋律优美,和语言紧密结合,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题材广泛,包括各种重大的革命斗争,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历史故事等。深刻反映了日常生产生活等内容。其次,旋律优美,曲式结构多变。最基本的曲式结构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民间歌手会根据歌词的不同以及情绪的变化,运用不同的手法,或去头去尾,或者加衬词或者衬句,增加曲式结构的多样性。
4.薅草锣鼓。又叫“挖土歌”,包括“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引子内容有唱早晨风光;请神先唱歌娘、歌爷,然后再请五方五位神灵;扬歌内容十分广泛,有批判也有赞扬,是主体部分,或唱《水浒》、《三国》等传说故事,或者“见子打子”,随编随唱;送完神,则劳动结束。著名的有《路边黄花开》、《小媳妇歌》、《赞字歌》等。
5.风俗歌。风俗歌大多数来源于祭祀仪式以及一些生活习俗,主要包括梯玛歌、哭嫁歌和摆手歌等。起哄梯玛歌是在赶鬼驱邪、奔丧或者求雨等活动中所唱的。上梁歌、哭嫁歌也是土家族在婚嫁等活动中所演唱的祝词类歌曲。摆手歌是做 “舍巴日”祭祖仪式时所演唱的歌曲。
  二、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色
  (一)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内容美
  民歌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而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歌词都是一些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首先,湘西土家族民歌常用比拟歌词。如摇橹号子中的开头四句歌词:“白河船,生灾难;进口就是燕子滩;白箭头,是小街;美女正坐梳头岩。”这首词看似绘景,实则抒情,通篇都没有显示“爱”字,却借助“妙合无垠”的比拟,把“燕子”比喻成“美女”,巧妙形象地体现了土家汉子深沉而炽热的感情。其次,湘西土家族民歌歌词使用较多衬词。如《土家摇篮曲》中一开始就用“阿罗阿罗约,阿罗罗阿涅”将自由恬静优美的旋律缓缓引出,紧接着就是:“我的小宝贝,睡吧快快睡,你莫哭,快长大,我的小宝贝。”将衬词合理的加入到这些朴实平淡的歌词之中,表现出更加真挚的感情色彩,浓浓的母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第三,湘西土家族民歌歌词多是体现日常的生产生活。土家族民歌歌词丰富多彩,有描写田野生活的山歌,还有各种劳动号子。如“郎在那门前走,姐在那屋里坐,你沏杯香茶呀呀子吆喂,为哪个吆?娘在那屋里坐,问你等那个吆,我慌里慌张的打破了碗吆,烫着脚吆。吆——”歌词将普通人的生活情景,生动形象的展现在眼前。
  (二)湘西土家族民歌的韵律美
  旋律由音调和节奏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在湘西土家族民歌具有民族特色且含有许多民俗风格的节奏和曲调。民歌是通过其旋律线、节奏节拍、音阶和音调以及曲式结构表现其艺术特点的,土家族民歌的调式主要是五声音阶,音调则是以窄小的声韵为主,节奏除了跳丧的节奏会表现的跌宕起伏外,常常是比较舒缓中庸,偏重小调色彩。
  湘西土家族民歌音例一般是so、la、do、re、so,在此基础上加上迂回润色,就会形成优美的旋律。大多的曲式结构是四句式的,常常是将二句式进行重复或者变化的重复形成四句式,也有五句的土家族民歌。
  (三)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形式美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长发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的曲调、不同的表演环境、以及演唱形式,可以将唱法分为真声唱法、真假声结合唱法以及轻声唱法。
1.真声唱法。用真声唱法演唱的表演者大多使用胸腔呼吸的,由于要靠喉头冲击的力量发出声音,因此声音高亢洪亮。《山路十八弯》是比较典型的真声唱法。
2.真假声结合唱法。演唱者常常将真声与假声相结合,是一种常见的土家族民歌唱法。用嗓又可以分为“夹咙”和“窄咙”。“夹咙”就是唱词部分用真嗓,拖腔部分用假嗓,唱腔起伏比较跳跃,比较适合生角和老旦演唱。“窄咙”俗称“小嗓子”,就是每句开头两个字用真嗓,其余部分用假嗓演唱,比较适合旦角和小生演唱。
3.轻声演唱。就是运用气声演唱,如土家族的坐堂歌、催眠曲和摇篮曲均是轻声演唱。除此以外,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润腔很美,常常采用逆波音和上下滑音,是稍以挤压喉部而发声的。
  三、 结论
  向西土家族的民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民歌的创作过程也是个人、集体智慧相互融合的结晶。湘西土家族民歌融合了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储存功能、审美功能等多重性。最初的民歌就是用来适应土家族 人最基本物质生活的需求才存在的,土家族的祖先把唱歌作为崇拜和愉悦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原始氏族制的阶段,祭祀类的民歌和单纯的经济目的相结合,表现在礼仪之中,这个元素和先前的娱情、娱乐、审美等功能因素相共存。再后来,随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家族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有了保障,有了规范的社会秩序,社会越来越趋于安定,在这个时期纯粹是追求精神娱乐、审美享受。
  总之,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与其他艺术美一样,是土家族人民通过努力创造出来的,是他们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湘西土家族民歌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通过我们共同研究和探索将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黄煌.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审美情态.神州民俗,2008(3-4):90-91
[2]崔思集,李虹.“毕兹卡”的歌一湘西土家族民间歌曲探幽.音乐创作,2006(12)
[3]潘存奎.浅析湘西土家族民歌及艺术特征.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6):45-4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