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文艺价值取向的二重性,探讨了和谐社会构建中文艺价值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二为”方向和贯彻“双百”方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我们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文艺;价值;人;和谐社会
一、文学艺术的作用
文学艺术所产生的物质的力量,可以使人们在心理层面上得到安慰;当然,它也会对人们产生一种精神需求影响。所产生的物质力量则来至于用艺术方法对文学艺术的塑造。具体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认知作用:人们通过文学艺术可以知晓历史和社会现实,同时可以增加人际交往。第二,教育的作用:通过文学艺术,可以对认得思想情感、情操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美育的作用:在健康乐观的生活中,通过文学艺术的感化,可以让人们得到美感,同时有助于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1]。第四,娱乐作用:工作、学习之余,可以使人放松心情、丰富业余生活。
二、文艺价值取向的二重性
无论人们在哪一个时代都会有和时代背景相适应的需求。当然,所说的这个需求又和事物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关联。上述所说的相互关系同样适合于了解文艺价值取向的社会属性。由于文艺价值取向在一定层面上直接由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来决定,因此,我们应当把社会生活与文艺价值取向之间的纽带——人的艺术需求,作为一个重心问题来考虑。
我们都知道,人们都有他的两个属性,一个是自然属性,另外一个是社会属性。从自然属性来看,作为自然人,人们的审美情感都是由心理结构以及生理结构所决定。从社会属性来看,作为社会人,人们都处在某个时代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民族、文化等等。对于人的艺术需求而言相应地也应该分两块来看:第一,是人们对美感的普通需求;第二,是由社会背景所决定特殊需求。因此,由这两块所衍生的价值取向也不相同。基本价值取向是由人们的普通需求所决定;而实际价值取向(如,宗教、文艺功利等)由人们的特殊需求所决定。上述所分析的就是人们艺术需求的二重性。所以,人们艺术需求的二重性相应的导致了文艺价值取向的二重性。
从一般规律可以认知:从形式上来看,人们的审美情感带有一定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对于这一观点,唯心主义论者认为这种共同性、普遍性的审美情感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生产时间所形成的,是由于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所形成的结果。他们认为人们得到自然界一切美的事物(如线条、色彩、稳定、均衡以及秩序等)[2]的美感,应该归功于社会实践以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因为人们在实践中和这些美的规律的接触,对人类有益,才逐渐在其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中产生影响,最终形成为一种审美情感的形式,进而表达为人对艺术的需求。
此外,是否是能有对艺术需求的审美倾向,在科学家对人类个体的研究也能得出结论。一些科学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艺术需求的审美倾向的确有相关遗传特性形式感的萌芽在婴儿身上能体现出来。这说明,人一生下来就可能会具备一些对艺术需求的审美情感形式,只不过这种情感形式仅仅是出于萌芽状态。日后,这种情感会随着个体的成长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阅历的丰富逐步凸现出来。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简单讲,这就是一种遗传现象。
然而,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人们都处在某个时代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有民族、文化、时代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定,因而,人们对艺术需求的审美倾向又会表现的很具象。在某个条件先可能会表现为一些特殊的需求,当然,这种特殊需求常常会发生变化,并不具备长久性和恒定性。它会因场景、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就是由于这种周旋式的变化恰恰印证了人类生产方式的改变、相关文化的变迁、民族心理需求的差异以及地域环境不同等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对艺术需求的具体内容是与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相关的,生产方式的改变、时代生活的变迁将会导致人们对艺术需求的具体内容的改变。
此外,从文化层面而言,一定的文化背景也局限着人们对艺术需求的具体内容,相应的,如果文化背景差异比较大,那人们对艺术需求内容也比较悬殊。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学艺术是在儒家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着较强的伦理色彩;而西方文学艺术是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带有浓重的宗教烙印。伦理道德观念发展于宗族血缘关系,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基本倾向就是该背景的限定内容,也就是说,我国的文学艺术是基于伦理道德观念之上的。上帝在西方来讲是至高无上的,它是西方基督教的核心内容,西方人认为,只有上帝才是救世 主,才能创造出绝佳的艺术形式,而有些艺术形式没有经过上帝理念的洗涤就是不美的。总体而言,西方对文学艺术美的理解是内容大于形式。
上述分析可知,人对艺术的需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普通需求和特殊需求,由于这两内容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悖的一面,进而导致了文艺价值取向的二重性。然而,无论是人对艺术的需求的二重性,还是文艺价值取向的二重性,我们都要深入分析、理解,深谙其中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些不良倾向的发生,进而促进文学艺术向着良性、健康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第一,人们对文学艺术的需求不能单单定论为是人们对美感的普通需求,当然也不能唯独归结为是由社会背景所决定特殊需求,这应该理解为是二者相互交织的一种结果;同理,文艺的价值取向也是二者相互交织的一种结果。第二,从审美角度看,文学艺术非审美的实际价值取向或多或少地始终包含与基本价值取向中,两者看似不相交集,但非审美的实际价值取向应该表现出一种向心性,始终围绕着审美的一般价值取向而上下波动。第三,我们决不能赞同,更不能承认颠倒黑白的说法。我们在文学艺术的实践中也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金钱、伦理、宗教等)特殊需求压倒普通需求,将实际价值取向压倒基本价值取向,这些都是一些怪诞的做法。
三、确保艺术理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要确保艺术理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人们就应该不断完善自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是文学艺术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得知,在认知过程中,
人们对文学艺术的需求形式所得到的补充越多、越深刻,越能将情绪、欲望等调节的比较理智。这样,整个艺术需求系统便包含着知、情、意等多种限定因素,携带着在自身发展行程中所获得的丰富成果,从抽象上升为具体,成为文艺价值取向的选择机制[3],在文艺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21世纪新形势下,中国正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作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神圣的艺术使命感和庄严的历史责任感,不断地开拓生活视野,提高艺术素质,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精神贯穿到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中去[4],才能创作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我们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82.
[2] (英)萨缪尔·亚历山大,韩东辉、张振明译.艺术、价值与自然[M]. 华夏出版社,2000.158.
[3]列夫·托尔斯泰著,丰陈宝译.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128.
[4]张清民.中国现代文艺价值建构的尝试[J].文学新世纪,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