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煤矿机械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是省内唯一为煤炭行业输送煤矿机械设备设计和制造人才的学科,根据煤矿高效生产、安全生产的要求,本学科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学科定位,以提高煤矿机械设备运行可靠性、提高煤炭开采率、减少煤矿机械设备安全事故为特色,在保证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开放型办学思路和特色发展之路,切实加强煤矿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省东部煤电化建设项目的实施,煤矿机械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制约我省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我省煤炭行业人才资源和人才储备的现状与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急需煤炭类高等学校加大力度培养具有煤矿机械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对于加快我校教学服务型科技大学的建设,提升我校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要有效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搭建实践动手、科技创新和现场岗位实践平台,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的良好氛围。
1.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运行机制
依托机械工程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建设项目,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针对煤矿机械制造企业中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问题,整合相关企业的实践教育平台和高校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资源,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原则,凸现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改变以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拼盘式培养的教学运行模式,形成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教育培养机制。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科学构建课内教育与企业教育的活动与内容,使其紧密结合,有机统一,实现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
2.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以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建立因材施教的新型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调研煤矿机械企事业单位,与用人单位对接,充分吸纳社会意见,掌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引入企业和新科技前沿课程,注重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科已有的矿业机械特色和先进制造技术特色,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社会化的合作之路,按照“2+1”或“2.5+0.5”等模式开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并将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落到实处,构建校内和校外一体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3.依托工程背景,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课程设置反映知识结构的内涵,因此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要求,组织资深教授对开设的课程进行研讨,按照工程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在教学中,依托工程实际问题及学科最新技术、方法、工艺等作为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内容,以此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激情,从而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工程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学习,再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综合发展。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与协调,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大工程为主线,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养、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大实践为手段,强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组织教学中要改变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的传统观念,要广泛采取案例式、讨论式、引导式、专题讲座式等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真正融合,少灌输,多研讨。在课程考核方面,要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技术能力的考核,加大主观试题的比重,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彻底摒弃重在考查理论基础与记忆能力的笔试方法。
4.依托校企联合培养,完善煤矿机械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条件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当注重以实际科研项目锻炼研究生的科研素质、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本学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加大校内煤矿机械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了在鸡西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校外)建立的黑龙江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基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索了“两段式”(校内、校外培养相结合)、“双导师”的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在校内煤矿机械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和鸡西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作时间至少半年至一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如何落实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并深入研究以从事煤矿机械试验和煤矿机械类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理论、方法、技术等综合能力,从而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和应用实践能力提升。
5.强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决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须强化导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完善导师的遴选,在选拔导师时,不但要看重学术能力、学术造诣,还要求导师具备现场实际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更要看重学术道德和作风正派。其次,建立健全校企双导师制,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副导师参与指导或授课,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授课、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再次,成立考评组,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阶段成果、论文质量及自身能力水平提升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科学、公正地考核。以此,对导师的个人修养、专业学术能力及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第2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明确要求研究生到实践部门至少工作半年至一年,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刚性要求。该层次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范围,我校也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落实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因此,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1.学生工程实践意识不强
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以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基本都是连续接受学校教育,在学生中形成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现象。在大学阶段,立志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对实践教学或环节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自身的工程意识和实践经验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较单一
部分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理论教学环节安排比较全面和具体,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设置较少且缺乏灵活性,没有真正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培养特色。教学内容陈旧且缺少应用性,不利于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接触科技发展前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方法沿用学术型研究生讲授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多灌输,少研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缺少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3.导师队伍知识、能力结构不全面
导师在各自领域都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部分导师对工程实践接触较少,也很少较全面地解决现场工程实际课题,因此,在讲授研究生课程和指导学生论文过程中,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较好地融合。同时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企业导师的作用还发挥不够,企业导师还没有完全投入到指导研究生的各个环节中,还没有将企业导师实践动手能力强和善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传授给学生。
4.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弱,科研素质不足
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不能发挥应用的作用。研究生培养的硬件条件不达标,如实验室面积、实验设备数量及档次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实验能力、实践动手和科研能力,导致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同时,由于校企合作没有达到共识,导致研究生校外创新教育基地作用发挥有限,学生很难有较充足的时间到校外基地学习、锻炼和提高。
二、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与途径
1.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制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考试在注重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重点考核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试和面试等环节要侧重考查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考生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作品水平等纳入考核范畴。
2.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要求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合理知识结构,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为现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工程实际的需要,强调现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实际需求,适当加大现代化企业发展所需的工程应用类课程。因此,课程设置要考虑实用性和工程性,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要求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强调理论和实际应用课程的相互融合,突出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广泛采取研讨式、专题讲座等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自我学习、查阅资料、盯岗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相互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加强双师型导师团队建设
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要下大力气加强导师团队建设。首先,要完善导师的遴选,导师要德才兼备,作风正派,知识面宽厚,学术上有较高造诣,具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在工程实践能力和教科研成果上要满足导师遴选量化考核标准;其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导师的培训和交流,制定规划,要求所有导师在3年内深入科研院所或企业进行盯岗锻炼,来提升导师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应选聘具备一定教育研究能力的企业导师担任学生的副导师,企业导师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参与完成多项企业定型产品研制工作。要求有能力、有时间且愿意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方面的指导。校内外导师应共同对学生学习、实践等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保证学生各门课程和环节的学习能够为学位论文及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以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实习及实践活动等形式的多层次实践环节,各个层次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和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相互结合,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阶段。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基地优质资源进行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在实践基地的工作时间至少半年至一年,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刚性要求。依托与企业共建的研究生创新基地,统一组织研究生进行专业盯岗实践,让学生充分参与企业实际科研项目,这些项目能够结合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