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为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继2013年“最难就业年”,2014年“更难就业年”之后,201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样受到广泛关注。我国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以平均每年26.9%的速度递增,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已达164.9万人,1伴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作为研究生面临来自本科生和博士生的双重压力。其就业陷入“高不成低不就’、“毕业即失业’、“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尴尬处境。研究生就业相关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近期研究生就业认识情况调查
为了解在校研究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当前研究生的择业标准、择业地区和单位取向、期望薪资、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准备、择业方式和对学校就业指导课作用的认识等方面提出问题,开展了小规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以山西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研究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调查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5%。在被调查的研究生中,男生102人,占55.14%,女生83人,占44.86%。
(一)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准备
通过调查,发现研究生关注个人就业信息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较晚,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临近毕业时才开始关注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在研一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生仅占16.65%,54.46%的研究生是临近毕业时才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考虑职业问题,13.85%的研究生就没有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研究生的择业准备可以看出一个研究生的择业观。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择业准备过程中,44.61%和33.72%的学生认为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和了解招聘单位是最重要的求职准备,约21%的学生选择提高求职技巧。
(二)研究生择业标准
调查发现,有31.9%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重视的是个人未来发展前景和职业的发展空间,29.2%的学生看重的是薪酬福利,24.5%的学生比较看重工作环境,其余的学生在择业时主要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工作稳定程度、专业与从事职业的对口程度等因素。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比较重视的因素基本一致。在择业过程中,个人未来发展前景和职业的发展空间、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总的看来,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既注重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又重视从事职业所带来的物质回报和工作环境。
(三)择业地区和单位取向
研究生对工作环境的重视必然会体现在对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通过调查发现,有倾向留在学校所在地太原就业的学生的比例高达46.85%,倾向于选择返乡就业的研究生的比例为28.32%,另外有20%的研究生拟选择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就业。愿意考虑到西部边远地区及基层就业的研究生总体而言还是偏少的。在工作单位类型的选择上,36.1%的研究生会选择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就业,近40%的研究生愿意到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12.6%的学生会选择读博或出国继续深造,仅有8%的研究生考虑过自主创业,愿意到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的学生很少。总之,研究生在择业区域和单位类型的选择上呈现多元化趋势。
(四)研究生期望薪资
薪酬福利是一个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择业标准。调查数据显示,28.32%的研究生可以接受的薪酬是2000-4000元,51.12%的研究生可以接受的薪酬是4000-6000元,12.88%的研究生可以接受的薪酬是6000-8000元,7.68%的研究生可以接受的薪酬是8000-10000元。研究生期望的薪酬标准总体上看是偏高的,期望的薪酬标准与社会实际给研究生开出的薪酬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五)研究生的择业方式选择和对学校就业指导课的作用的认知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今社会研究生就业通过网络投递简历占29.2%,参加校园招聘会占22.3%,企业实习占17.3%,参加各类考试占15.2%,其余学生通过家庭介绍、导师、校友及同学推荐等方式就业,择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研究生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形成,社会现实情况影响巨大,学校就业指导也发挥一定作用。调查发现,25.2%的学生认为研究生期间的就业指导课“很重要”25.4%的学生认为“重要”,28.9%的学生认为“有作用”,20.5%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的“意义不大”。学校就业指导教育有待加强。
二、研究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即将实现,国家需要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是这些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为了增加高学历人才的有效供给,教育部对研究生实行扩招以来,各高校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就业形势依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研究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我国“闭门造车”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目前,部分高校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把握不准,对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缺乏整体了解,研究生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同小异,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学习,轻视社会实践,忽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致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差,不符合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意识在就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大多数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欠缺。自身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增强,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缺乏。
(二)就业期望偏高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
调查发现,大部分研究生在择业时,薪酬福利与工作单位性质是一个主要考虑的因素。在选取工作单位时,他们更倾向于高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国有企业等。但是这些单位的要求偏高,就业岗位数量有限,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倾向于博士生或重点大学的硕士。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环节。研究生为了得到这个有限的工作机会,竞争势必更加激烈,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问题。2民营和私营企业则倾向于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和就业期望偏低的本科生或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研究生在就业时处于“进高校科研院所竞争不过博士生,进企业竞争不过本科生”的尴尬境地。研究生对薪酬待遇的期望值普遍偏高,对自身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关注较高。51.12%的研究生渴望得到的薪酬待遇是4000-6000元,但实际能开出这种薪酬的企业只有38.3%,50.9%的企业能承受的工资水平是2000元到4000元。来自中华英才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总体薪酬全线上涨的同时,硕士研究生的工资却不升反降。3就业期望偏高与现实社会的低接纳很容易产生矛盾。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有效就业指导缺乏并存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方向标。大学时我们开设过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该课程的教育效果不佳。很多研究生在读研以后感到迷蒙,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一个整体规划,不清楚研究生毕业后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需要提前做哪些工作准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欠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研三的任务,在平时对其漠不关心,至于临近毕业,很多研究生只能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或盲目地投递简历来寻找工作。从培养单位来看,目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各高校重视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本科生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和就业讲座,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主要是采用“以信息提供为主,辅以适量的就业指导”的模式。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给研究生讲解就业政策,发布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等方面,忽视了研究生就业必备能力、就业必备素质等方面的指导,也缺少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只是笼统地规定“导师为第一责任人”而导师大多只是看重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业,对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往往力不从心。
(四)用人单位人才消费观念的变化
研究生毕业就业包分配的时代已经过去,唯学历的时代已经过去。过去,用人单位只一贯追求人才的学历,而轻视所用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甚至以本单位录用多少硕士、博士为荣,造成了人才消费的虚热。4当代社会,研究生必须面对用人单位越来越务实理性的用人策略。除高校、科研院所、部分国家机关对高学历人才有着特殊需求,大部分用人单位已改变“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用人观念,而是以岗位的实际需求为主,不再盲目地追求学历。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更倾向于动手能力较强、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和个人要求较低的本科生或大专院校的学生,而不选择期望高、人力资源成本高、要求偏高的研究生。
(五)自我认识不足,择业观念存在误区
当前大部分研究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往往自视过高,其择业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自身定位不准确,求职期望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矛盾;二是价值取向狭隘。择业时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价值;三是择业去向偏好稳定安逸,创业创新意识薄弱;四是个人取向与社会需求偏离。研究生在选择工作地点时,更倾向于学校所在地或者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即使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等相关经济发展战略,但愿意选择到内陆地区、西部地区及基层就业的研究生很少。
三、促进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研究生顺利就业,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针对研究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加大就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第一,认真抓好扩大就业,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5国家连续两年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就业工作,可见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国家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些政策,如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政策、就业服务政策,科研项目和服务外包吸纳政策等。总之,国家制定并加强政策的落实、扩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研究生顺利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研究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在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必须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做好知识储备。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书本内外、课堂内外知识,坚持理论结合实践,把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已学知识的深化,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较高和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
(三)研究生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我,树立理性的择业就业观
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用人单位已经改变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理念,呈现出越来越务实理性的用人理念。所以,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必须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和就业环境,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理念和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避免在职业选择上的盲目性。硕士研究生在求职前,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充分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要干什么,将自己与本科生和博士生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和合理的定位。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又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择业环境、行业发展前景、竞争对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客观的自我定位、自我评价和环境分析做基础,及时调整求职的期望值,建立多元化的择业观,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高薪高稳定性高层企业。只有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提前做好求职准备,才能在困难的就业环境中把握住机会。
(四)加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构建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研究生就业择业的关键环节,学校及研究生个人都要高度重视。一入学,学校就应该对学生的择业观、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等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生本人对自己进行明确认识和准确定位,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环境、未来就业发展趋势等外部信息有充分的了解,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然后根据明确的职业目标有目的性地学习和生活,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学校应该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研究生个人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配备专业的老师,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不仅仅体现在就业信息的发布上,同时还应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就业理念的指导、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一个完善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应该包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形势政策分析、就业心理和知识准备、就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活动。各高校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健全就业信息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短信、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构建以就业指导中心为基地,导师指导团队、就业校友团队为依靠,以研究生为根本的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就业指导体系中,构建研究生就业指导机制,设置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针对研一、研二、研三等不同阶段的学业和生活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扎实的就业指导活动。
(五)搭建实践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相结合的实践平台,研究生担负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研究生各系部和学生会要积极举行实践活动,充分把握和利用校内实践机会,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平台。高校在设置研究生培养计划时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其中,设置一定的学时、学分比重,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当前,校内的实践方式主要有助管、助教、助研等,三助的设立,为研究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研究生自己要积极参加到三助岗位的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构建校内实践平台的同时,也要深化校外合作,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双方互赢。通过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研究生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以扩宽自己的职业视野,增加自己的职业体验,扩展自己的人脉资源,为自己将来的职场之路奠定一定的基础。
(六)各高校要重视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各高校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研究生“勇于创业,敢闯敢干”的精神,政府和学校要加大对研究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首先,高校要开设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创新教育,创业创新教育要涵盖创业创新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创业创新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为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各高校要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点鼓励和指导研究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创业。开设创业相关的讲座或培训,引导研究生从事网络创业,定期开展创业经验交流会。其次,定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研究生院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设立创业社团,增强研究生的创业体验,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最后,要健全研究生创业服务体系,高校应设立创业咨询评估中心和信息平台,建立研究生创业实践基地及创业园区,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间的协作,为创业的研究生提供场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优惠。
四、结语
总之,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质量不断下降,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做好新时期研究生的就业认知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各方努力,使研究生就业观念获得提升,使包括研究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学有专长,学有所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各级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
邓旭杰\太原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