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研究生论文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2016-06-19 10: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了造就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化、专业化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独特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其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是不同的类型。自2009年扩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起,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开始进人快速发展时期。规模扩大的同时,还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培养质量还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本文梳理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几个典型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对专业学位的认识


  对专业学位的认识,首先在于其区别于学术学位的特质。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属于同一个层次,而在培养规格上,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两种方向。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应用研究能力培养。目前,我国巳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有39种,博士层次有5种,学士层次有1种。其中,硕士层次专业学位在2010年一举增加了19种,2009年起招生范围也扩展到应届本科毕业生。近年全日制专业学位发展迅猛,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二、专业学位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仍处在探索时期,宏观上看主要存在教育理念落后、缺少建设资源、行政干预多、基层自主性不高等问题。这也表明了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还未发展成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招生制度存有缺陷


  在专业学位招生工作中,由于全曰制硕士专业学位的特色和价值尚未凸显,公众对其认识不足或有误解,暂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可,造成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部分就读的学生也是出自“无奈”。在考试方法上,用选拔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考试内容和方式来选拔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这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符。这主要是由高校自主权有限和筛选过程缺乏科学性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2.课程教学缺乏特色


  研究发现在实际培养中,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区分度不高,是专业学位课程最大的问题。即仍然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框架,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使职业导向性不足。具体而言即课程设计中理论课偏多,实践环节较少或无法实施到位。在教学中仍以单方面知识灌输为主,缺少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手段。


  3.双师制落实不到位


  “双导师制”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规律,而该制度在实施中同样也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部分院校仍是以学术型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教育过程缺乏行业内一线专家的参与。此外,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清晰、交流联系不密切,没有默契配合,让学生时常陷人被“多头领导”的尴尬境地。这表明这项制度的实施需要一套科学的实施细则作支撑。


研究生


  4.学位论文应用性差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也存在诸多问题,除传统的写作水平不高、格式不规范,还表现在选题缺乏创新和应用性;论文答辩中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呈现浓厚的理论色彩,且总体上研究型论文比例偏高。换言之,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5.评估机制有待健全


  从内部评估角度来看,尚有不足之处,如论文审核过程偏向形式化,不注重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等;而外部评估体系还不健全,质量评估现实尚不能满足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需求。评估工作需要更多主体的参与,并不断完善评估方式。


  三、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


  在专业学位的办学上,国外有很多较为成熟的模式经验可供参考借鉴。在培养目标上,美国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美国高等教育具有“市场驱动”的特点,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可以直接从中快速获得反馈,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在英国,虽然政府发挥的作用日趋增强,但其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始终强调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内容与工商业界需求相适应。


  此外,行业协会在专业学位教育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美国的专业学位分本硕博三层次,相关行业协会则根据自身对从业者的专业要求再划分等级要求,形成各具特点的行业准人门槛。大多专业学位教育背景也与行业资格直接挂钩。在日本,有部分专业学位已获得社会较高的认可度,在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时可享受优先条件。行业协会参与度的提升,可在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内容与过程中慢慢弓丨入行业需求和准人标准,从而实现有效衔接。


  除了行业协会,专业学位教育可融合多方力量。就教育质量评估而言,通过市场竞争和信誉机制参与到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中来的美国评估机构值得关注。它们虽然类型多样、数量众多,但是其公正客观的评估效果已为全美普遍认可。具体培养上,学校内部仍是中流砥柱,探索有效模式制度的同时应不失灵活性。国外院校对专业学位的人学形式、培养年制等都留有很大弹性。如在毕业论文上,美国日本等多数国家院校并没有学位论文的要求。他们要求学生在平时就要把实践操作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整个培养过程之中融人对毕业生的研究要求。从这点来看,与其苦苦探寻有效的学位论文模板,不如将这种探索精神发扬到具体的学习研究中更为有效,走出模式的框框。


  四、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对策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想培养方式,学界多主张校内与校外间建立关联度较高的多元化合作培养模式。近年,根据实践探索并结合国外经验,构建(政)产学研合作体系日益成为备受高校青睐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为真正将这一模式落到实处,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点问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和调整。


  1.针对性开展招生工作


  要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学位的招生标准区别开来,如在报考条件、考试方式等方面提高针对性。国家在设置统考科目和统一划定分数线的同时,也为高校自主甄选考生保留通道,特别是加大专业课和复试考核比重有助于筛选合格的培养对象。当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正深人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进行分类考试的改革,专业学位招生有望单独进行。


  2.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应以专业知识为导向,课程设置要突出“职业能力”的本位,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技能的提高也不懈怠,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复合性。灵活组合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同时保证二者比例的合理性和交互作用,体现出专业学位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复合性及灵活性的特点。


  3.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当前各高校普遍提高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的认识,开始尝试教改。有研究称,结合探究学习、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此类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应该逐步进行推广。此外,学校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也有助于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4.优化落实导师制度


  为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结合国外相关经验,“双导师制”是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该模式的运行主要由校方及相应企、事业单位同时选派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能力深厚的专家,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职业情景,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方面,形成稳固纽带,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高校在指导时间和内容上应遵循专家意见,充分协商后,在实践中完善相关制度。


  5.引入科学考核方式


  学位论文是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培养质量考察标准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应与传统研究生论文相区别,有其独特的写作规范和评审体系,核心是突出其实际应用性。同时,引人课题、项目等偏重实践考核的方式方法更符合专业学位“实践性”的培养特点。最后,无论何种考核方式都要注意配合一套科学的、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应用性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引进多元评估主体以保障评估结果的公平客观。


                                    季陈钰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