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研究生论文

研究生教育与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6-05-16 11: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家战略。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教学、科研和科技服务人才为主要内容的研宄生教育理应担负起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重任。采取措施发挥研宄生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意义重大。


  一、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研宄生教育


  自主创新型人才是指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新的物质产品和思想文化新成果,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的人。他应具有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团结协作和团队精神,勇攀科学高峰的顽强毅力;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不惟书,不惟师,只惟实”的求实求是精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应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应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有广泛的传统文化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人才,核心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其中尤其是研宄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一般是培养应用性人才,而研宄生教育则是培养研宄型人才。自主创新型人才,本质上也应当属于研宄型人才,因而其培养自应以研宄生教育为重镇、为基地。所以,在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对研宄生教育规律的认识,将改革、完善研宄生培养体系作为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来抓。


  二、研宄生教育在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研宄生教育为自主创新型人才提供严格的思维训练


  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学习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较为宽广的理论知识,并具备了初步动手的能力。但是,他们所拥有的这些能力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缺乏创新所需要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常识正确决策的能力等。以培养科研工作者为主要目的的研宄生教育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自1901年开始设立并颁发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来,到2003年为止,共有170人次169位科学家(其中美国科学家巴丁在1956年和1972年两次获奖)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169位科学家中,有151位都曾经有过博士研宄生阶段的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非荣誉学位),占总数的89.3%。这说明,在现代教育和科研体制之下,要成为一流的科学家,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内的科学家,接受研宄生阶段的严格正规的科学训练,意义是明显的。


  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习不同于初等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该阶段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研宄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而且关键在于“研宄”两字。研宄就是抓住事物的现象找到其规律的思维活动。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思维都是对信息的加工和整理,任何一种思维方法,从本质上说都是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是信息加工的最高综合阶段。作为人脑信息加工的主要方式,思维在研宄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伴随着研宄的各个环节,贯穿研宄活动的始终。科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研宄的全过程。反过来,从事科学研宄的过程也是对科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予以提高的过程。一个研宄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用2-3年的时间完成一个科研课题,并撰写出符合标准的毕业论文,对于科学思维的培养而言,这已经构成了一套严谨的训练计划。因此,经历了研宄生教育阶段培养的学生,自然具备了较好的科研基本能力,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创造性成果的获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研宄生教育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的平台


  纵观世界研宄生教育,主要由著名高等院校和部分具有较好学术传统的科研机构所承担,而它们往往具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流的设备、悠久的历史,尤其是集中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学者教授,吸引了大量风华正茂、思想敏锐的优秀学生。正是这样优越的学术、科研环境,为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取得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以19世纪的德国为例,他们最先将科学研宄引进大学,从而成为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同样,美国将基础科学研宄全部归于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宄生教育,从而后来居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说明,研宄生教育和科学研宄的有效结合,将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正向发达国家看齐,主要的科研经费和研宄生培养任务都向“985工程”和部分“211工程”建设高校倾斜。比如,前50所科研型大学的科技经费已达112.1亿元,占600所本科大学科技总经费的64.2%以上,并培养着我国80%的博士生。至2003年,高校拥有折合全时研宄与发展人员13.6万人,理工农医领域在校研宄生则达42万人。这说明,以研宄生教育为主的研宄型高校己经具备了资金、设备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理应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三、培养创新型研宄生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宽松的学术环境,自由、开放、平等、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优越的工作条件对研宄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自然有着良好的作用。但是,营造创新环境,亦即营造一个崇尚创新、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这个系统工程中来,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首先,学校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和善于独立思考,因为许多创新性成果的产生离不开独立思考。其次,政府和学校要共同为重大科研成果提供成长的沃土。要加快科研硬件设施建设,增加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尤其是要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待遇,为他们从事科学研宄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不能以论文发表的多少、获奖的多寡作为评价科技人员的唯一指标,要能够容忍他们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保持默默无闻。这是因为任何一项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或重大突破都不是通过规划产生的,而是依赖于一个研宄群体或个人“十年磨一剑”的长期积累。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德鲁?怀尔士教授为例,他9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而能在学校立足,最后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2、探讨多样化的研宄生培养模式


  随着研宄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企业甚至己经成为硕士研宄生就业的主战场,这同以往主要流向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情况己经有所不同。这说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宄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也需要在不降低培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多样化探讨。应该针对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考核办法。对于刚入学的研宄生可以进行性格与能力测试,根据情况分类培养。对于主要面向技术领域或管理领域的应用型硕士研宄生,应该主要培养他们接受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降低科研论文的标准,学制也应该相应地有所缩短,同时鼓励他们多参与工程实践和管理实践;对于有意于从事科学研宄的学术型的硕士研宄生,应该主要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理想,他们的论文评判标准自然应该相应有所提高;对于攻读博士学位的研宄生,毕业论文必须要具有创新性成果,并要严格把关,学制则可以适当延长。此外,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硕士研宄生的培养可以考虑逐步调整到以专业学位为主、辅以多种类型的新格局。博士培养既可以有分段式,也要鼓励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模式,在实际执行中还应该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以适应研宄生教育类型和规格日益多元化的发展。


  3、提高研宄生培养质量


  质量是研宄生教育的生命,是研宄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研宄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则以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论文的质量和毕业后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开拓创新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其中,前者是可以进行规范管理和量化控制的,而后者才是反映研宄生质量的核心,但后者却往往难以把握。因此,要提高研宄生的培养质量,关键是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制订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要实行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要分类规划,统一协调。其次,要重视过程管理。在研宄生教育系统中存在着多维利益主体:国家、用人单位、培养单位和个人,他们对培养质量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的共同期望是一样的,那就是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能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能够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并具有较好的创新思维。基于这些共同的需求,在硕士研宄生培养过程中有必要加强过程管理。对于博士研宄生的质量标准,应以能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和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为标准。通过这些教育过程的训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研宄生的期望和需要。


  4、大力发展创新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塑造创新人才,孕育创新事业。人是在环境中成长的,学术水平高、学术气氛浓厚、创新思维随处激荡的校园,是创新人才成长极为关键的“软”条件,而且将长期乃至终身影响着人才的成长。因此,在大学教育,尤其是研宄生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创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同时,学校还要不断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宣扬创新文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全社会创新思想的培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引发出创新的火花。此外,要拓宽学校的专业范围,重视文理渗透,加强对外学术交流,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王丹平,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广州/51064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