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拉开了我国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当前,全国各省(区、市)、各高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筹划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事宜。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颁布以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必将载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光辉史册。如何正确领会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如何准确把握改革的基本方向?如何明确改革的工作重点?如何做到整体谋划、顶层设计、有的放矢、分类推进?这是当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做好的几项前提工作。
一、深刻领会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基本背景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一共召开了4次全国性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分别是1991年7月在长春召开的研究生工作座谈会,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座谈会,199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然后就是今年7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时隔14年后召开的一次全国性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而且一改前三次会议都由教育部单独召开的局面,第一次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足见中央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
为什么中央现在这么重视研究生教育呢?是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决定的。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我国GDP翻了两番,几乎是每五年翻一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家振兴、民族复兴指日可待。我们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西方国家将近三百年的跨越。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周边形势严峻复杂、国内各种矛盾凸显、改革面临多重困境,我国经济已进人一个稳速增长期、结构调整期,“转型发展、调速发展、优质发展、稳步发展”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如何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如何解决改革困境?既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增强发展活力,更需要科技文化创新来增强发展动力。从各种经济发展的要素影响力来看,要想保持我国经济在世界的引擎作用,保持继续领先的发展速度,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掌握别人所不具有的先进科学技术,以重大科技突破来占领科技制高点,提高核心竞争力。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最为紧密,承载着为国家发展提供科技成果、智力支撑和人才队伍的重要功能,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党和政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与此同时,随着“普九”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实现,人民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升,知识文化水平显著增长,对外交流交往的机会明显增加,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好更优的期望,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十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在规模飞速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质量、结构、效益没有同步前进,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与需要不适应、与期望不匹配、与目标不相符的问题,广受舆论关注、广受群众垢病,已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的地步,迫切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改进。
二、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在本次会议召开之前,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第一次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突出地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明确定位。这与过去的说法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一般是说:“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或战略任务”,这只是对“研究生教育是什么”进行了描述。两相比较,定位不一样,高低显然不同,充分说明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这既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然,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1.是国际人才培养的髙层化竞争带来的必然反映
人们常说,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近40年来,世界主要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对人才培养层次的竞争明显升级,发达国家纷纷把研究生教育放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既加大投人力度,加快培养步伐,又加快了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挖掘引进步伐,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跨国流动早已全球化、规模化、多样化。
2.是经济发展进步、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升级所带来的必然要求
世界经济的每一次重大跨越必然依赖科技的一次重大飞跃,也必然带来人才培养的层次升级。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改造,技术的更新换代十分频繁,对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甚至普及化,人们对高层次人才的评判标准也随之升级,研究生早从“王榭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了。
3.是研究生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带来的必然结果
有人说,“美国的第一次海湾战争是大学生的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是研究生的战争”,那么他们现在进行的各种“外科手术式”的“微创”战争就是博士生们的一次次战争试验了。30年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能力很弱,研究生很少,他们毕业后主要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现在研究生已经深人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了,包括我们的军队中也有很多研究生了,研究生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应对竞争发展的中流砥柱,已经承担起了国家建设发展尤其是创新发展的历史重任。这是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光荣使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精神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颁布《学位条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就一直在不断摸索、不断改革中发展前进,今天所取得的各项成绩就是过去三十多年来不断改革探索的结果。过去我们有过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好传统,比如重视科研、重视学术、重视论文、重视外语能力等等,都值得继续坚持和发扬。但时代在变、形势在变、要求在变、人们的期望在变、质量的观念在变,必须要有新的思想观念、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工作方法与之相适应。这次会议和文件对具体如何改革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思路很清晰、目标很明确、措施很具体,其中有三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1.改革的主要目标
改革的目标就是“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努力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自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个别年份甚至达到30%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很大了,2012年全国在校全日制研究生达到172万人,还有非全日制研究生近30万人,总人数将近200万人,和美国差不多了,但我们的质量与美国相比有很大差距,与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我们是“大而不强”。到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任务已经完成,不可能再走外延发展的道路了,必须立即转到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来,要下大力气来提高培养质量,坚定决心、树立信心、重塑形象,切实担负起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任,切实担负起提髙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任。会议向大家发出了“努力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号召。还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即今后一定时期内不会再大规模地新增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也不会大规模增加招生计划,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2.改革的基本要求
过去教育领域有个行为准则或习惯用语,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这个需要,“适应”那个需要,说明教育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被动型的、滞后型的,主动性比较缺乏,这与“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的基本要求很不相符。这次会议就明确提出了“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一次将“服务需求”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它说明两方面的问题:①指出研究生教育过去“没有主动去服务需求”或是“服务需求不够”,存在自成一统、闭门造车的问题;②指明今后要开放办学,要自觉、主动、紧密地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务部门合作,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第一要务,以实际需求为行动指南。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作为当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历史赋予了这个使命,国家交给了这个重任,人民寄予了这个期望,应该“主动服务”,而且不仅要服务需求,还要创造需求、发展需求、引领需求,不仅要最大可能地满足社会各种现实的需求,还要引领社会未来的需求方向。这既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更是改革的方向指南,是本次改革的核心精神。
3.改革的主要措施
《意见》从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导师责权机制、监督评价体系、对外开放合作、政策条件保障等六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办法,几乎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非常全面、非常到位。而且在《意见》之外,还有好几个相关的配套文件,比如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在2月份就已经下发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人机制的意见》,财政部、教育部7月底下发的《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还有教育部即将下发的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怎么改、怎么操作进行系统而具体的阐述与布置。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第一次围绕一件事情出台这么多文件,说明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有一个顶层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重大决策。
这其中有三个关键措施需要特别认真研究。①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发放问题。奖学金既要体现“学而优则奖”的精神,又要体现“人人能读研”的普惠原则,而且还要能够起到“吸引优秀生源来报考”的基本作用,各学校都需要拿出一大笔经费来投入。②导师的第一责任人如何落实的问题。既要建立起能上能下的遴选机制,废除导师资格终身制,又要让导师责任明确、权利清楚、使命光荣,还要让导师能够负责、敢于负责、愿意负责;既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起兼职导师队伍,真正发挥兼职导师的作用,又要避免出现“影子导师”、“名誉导师”、“挂牌导师”的现象。③人才培养的自我监督评价保障体系如何构建问题。这次改革有个基本原则就是工作重心下沉,将培养质量的把关人归还给导师,归还给培养单位,让每个导师负责,让每个培养单位负责。既要保证达到培养标准,又要体现办学特色,因此要求每个培养单位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切实承担起质量把关人的职责。
这些措施和办法体现的基本思想就是:大力增加研究生教育的投人,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着力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四、找准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突出强调提高培养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是向全国吹响了开展一次培养质量竞赛、服务能力竞赛的号角。各培养单位在开展改革之前一定要先摸清家底,发现自身优势,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白改革的行动方向。从近些年研究生教育实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通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学位授权体系,国家和各地方主要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都有相应的学位授权点与之对应,但学科结构和产业结构并不匹配,比重很不协调,传统的通用学科较多,产业需求的应用学科较少。一些培养单位学科建设发展没有规划,基本上是有什么导师就建什么学科,有什么学科就进什么人才,什么热门就办什么。既没有学科集群概念,也没有产业发展需要的概念,甚至出现一所学校一共只有二十几个二级学科,但都分别属于二十几个一级学科的现象。学科结构大而全,但与产业结构很不适应,没有方向、没有特色、没有亮点,导致很多用人单位要不到适合自己的毕业生,而有些学生一毕业就失业。
2.培养条件与质量需求不匹配
近十年来,研究生规模增长显著,但相应的投人却没有同步跟上,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培养条件严重欠缺,不仅仅是研究生的生活待遇不够,需要他们靠做家教、搞销售,甚至到饭店洗碗筷来赚取生活费,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而且有很多学校连研究生课余学习的专门教室都没有,更不用说满足科研实验条件了。再加上导师队伍的数量也不够,导致出现个别导师一年带二三十个研究生,有的研究生连名字都叫不出的现象。在这样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质量可想而知。
3.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不匹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培养研究生的最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髙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缺乏问题,于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基本上设定为学术研究型。但三十多年后,人才需求结构早已多元化,学生求学目标也早已多元化,应用型需求已经明显上升,我们仍然在沿袭过去的培养目标,没有分层次、分类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研究生培养工作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4.学风建设与社会期望不匹配
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被喻为象牙塔的髙校早就不是宁静的圣地,学问不实、学术不端、学风不浓的问题到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研究生进校就没有以专业为中心认真学习过,他们热衷于考公务员,考各种职业资格证,兼职打工,上网吧、下饭馆、谈恋爱、搞关系等等,很少将精力集中到专业学习上来,个别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连查资料都不会,论文格式规范也搞不懂,文字通顺流畅根本做不到,更不要奢谈做学问了,导师指导起来十分吃力。
5.管理体系与现实规模不匹配
近年来,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壮大,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校研究生规模也迅猛发展,很多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少则上千多则上万,三五千人规模已是高等学校中的“中等个头”。大部分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基本上采取了院校二级管理模式,但是一些学校研究生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配备与规模需求严重不匹配,有的学校仅全曰制研究生就达到六七千人了,比过去全校的学生还多,但是管理机构还只是一个研究生处(没有适时成立研究生院),一些二级学院的研究生数量早就超过了本科生,甚至达到一两千人的规模了,但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生管理机构,更不用说配备足够的专门管理人员了。
当然,还有导师队伍能力不足、国际化程度较低、行业企业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现实存在,十分严峻,有些问题是某个地方或某个学校独有的,有些是全国研究生教育共有的,都是发展和前进中的问题,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和发展予以解决。
五、突出抓好推进改革的几项重要工作
本次改革叫做“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综合改革”就是全方位的改革、全过程的改革、多方联动的改革,需要改革的事项非常多,单靠哪一方力量都做不到,单改哪一方面都完不成,要精心谋划、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改革工作。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的放矢、分类推进,确立“有问题的优先改革”、“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优先改革”、“符合发展方向的优先改革”原则。改革要脚踏实地,务求实效。
1.要做好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只有构建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结构,才能提髙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国家和地方产业经济结构,找准办学定位,明确服务面向,让每个教师进学科,每个学科有队伍,每个队伍有特定服务对象,让学科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相对接,每个学科与服务面向相对接,每个教师与合作项目相对接,逐步完善学位授权体系,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学科水平,努力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要建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研究生,按照社会需求标准,特别是行业用人标准,重新制定各富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使培养目标适应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培养过程符合人才成长的个性化,培养结果达到用人单位的特色化。同时,也相应地重新构建不同学位类型的学位授予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内部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培养质量。
3.大力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
研究生培养条件薄弱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奏因素。今年以来,国家显著地增加了对研究生教育的,入力度,生均经费拨款及研究生奖助学金都明显加,研究生生活的后顾之忧基本上得到解决,能够集中精力学习了。但科研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仍然比较薄弱,要加快基本条件建设步伐,加大科研实验的投入力度,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深度,创设更多的能让研究生广泛开展科研创新的项目与平台,改善办学条件,让研究生有时间学、有地方学、有平台学,并能学以致用、学能所用。
4.加强导师队伍能力建设
加强研究生教育的服务能力建设,是本次改革的核心精神之一,研究生教育服务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导师队伍的能力建设。目前,很多学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存在服务能力不够的问题,比如:会计专业的导师不会当会计,法律专业的导师不会打官司,新闻专业的导师没有写过新闻,工程类专业导师当不了工程师等等,导致培养的学生也同样不具备这些能力,整个研究生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较弱。因此,要着力加强导师队伍的能力建设,建立学校导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实务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的制度。
5.要建立与研究生培养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管理出质量、服务出质量,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规律之一,建立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在改革进程中,要像对待本科教育一样,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尤其是要重视学校二级学院的研究生管理机构的设置。现在中央强调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研究生教育战线的群众是谁?就是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但如果连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都没有或是数量不足,谁来为他们服务呢?没有相应的服务与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髙就只有靠良心,能力提高就只有碰运气了。
6.要狠抓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
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立德树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要务也是“立德树人”,而且是要“立更高的德、树更髙的人”。现在社会浮躁、道德滑坡现象比较严重,对高校影响确实很大,但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高校是社会良心的总代表,是社会精神的思想库,是社会道德的引导源。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变化,髙校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尤其是作为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要始终高举立德树人的大旗,为整个社会做示范、做引导。要在全体导师和全体研究生中加强学术道德的教育,建立道德自律机制,营造学风纯正、道德高尚、精神饱满、昂扬向上的育人氛围。
7.要努力提高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水平
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就是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参与国际、国内双重竞争的能力。目前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深化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博士生访学基金,积极支持博士生赴国外髙水平大学进修、参与科学研究以及参加学术活动,充分利用国外髙水平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条件,进一步开拓博士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主动敞开大门、敞开胸怀,积极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抢占国际研究生教育市场。另一方面,特别要放低身段,主动向行业、企业的专家求教,与他们合作培养研究生,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和市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