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几个方法

2015-08-05 08: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数据分析观念”,并指出相关内容的教学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由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与能力是重要的,二是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但是,由于真实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琐碎又繁杂,分析环节枯燥而无味,教师的授课环节很难出彩,因此,我们在公开课上很少可以见到有关这方面的课例,非公开课的进行也仅仅停留于利用现有数据进行教学的阶段。如此一来,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也很难说取得了多么良好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怎样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取得帮助学生建立良好数据分析观念的效果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做法,与诸位老师共同探讨。
  一、以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产生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强烈愿望
  学生每一个学习行为的背后,都是有目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简言之,学生自己要真正认识到这种学习是有用的,哪怕仅仅是因为有趣、好玩,才能激发学生进行相关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对于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教师有必要替学生问一个“为什么”,问题不必明确提出,但一定要把相关信息告诉学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才会产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欲望,才会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据分析的必要性,产生兴趣,从而建立与培养其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以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的学习为例,学生首次接触“统计”的相关内容。在学生尚不真正知道与理解该词的确切含义的情况下,教材提供的课例是“统计最喜欢的动物”,以统计图形式呈现出喜欢四种动物(小猫、小狗、小兔、乌龟)的学生的人数,并提供了3道题目,但教材始终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我要学习这个知识”、“为什么我要进行数据分析”。此时,对这一问题的提出与引导学生思考,只能由教师在不动声色中完成。所以,教学时,利用学生爱吃零食的特点,我调整了教学思路,首先,我征得学生同意,打算用班上卖废品的钱给学生买糖吃。此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欢迎;其次,我要求5个小组长提前去学校门口的超市,了解糖块的种类与价格,并告知其他同学;再次,我要求班委成员负责了解班上每一名同学的需求并进行分类、计算总量。每人限一块,以便于合理安排买糖的数量与花费;再次,将买来的糖带入教室,上课,进行相关的数据整理与分析;最后,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后,吃糖。
  当我将此想法与实际的授课过程讲给其他老师听时,有老师笑谈“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就是吃糖”。我不否认这是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之一,因为事先我有告诉学生全部的活动过程与“完不成就不会有糖吃”的话。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为了达成“每个同学都能吃到自己想吃的糖”这一目标,要在活动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才能正确且顺利地完成任务。简言之,等于我们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分析”、“只因为我们需要达成一定的目的”,并且,活动的每一步骤的数据分析都有学生亲自进行,并明确知晓这样做的原因——当然不是教师的程式化的要求,这就使得学生的数据分析工作是主动的,各成员之间是相互合作的,既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数据分析的内容与过程,也在增强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的精神。
  二、挖掘数据中蕴藏的深层信息,体验数据分析的应用价值
  统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鼓励学生通过分析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为后续的某项工作或学习做出合理的决策。表现在教材中,数据分析观念的首次引入即是一个简单的“最喜欢的动物”的统计图,接下来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无不需要从该统计图进行寻找。这样的例子,在学生生活中也是有接触的。但是,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个常见现象,学生通过统计图表获取的信息,多是一些最基本的、一眼即可看出的直接信息,而很少能够对图表上的数据信息进行更为深入的整理与分析,挖掘出更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信息来做出合理的决策。
  例如,二年级下册教材(人教版)在111页安排了一道练习题目,要求利用“佳美电器商店电视机销售情况统计表”中的数据,在教材提供的表格内做条式统计图,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根据统计表与所作统计图很容易即可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哪两天销售最多?哪天最少?”,但对于第二个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的解决即陷入困境。所作回答或者仅仅是统计图表中已有数据的再现,或者是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如“星期一和星期二,一共销售多少台电视”等,而不能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提出诸如“加大促销力度,提升星期一至星期五之间的销售量”之类的问题。虽然这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足有关,但学生对数据背后呈现出的问题研究不深刻,缺乏对相关研究的较强的应用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据分析的应用价值,这就是对决策的依据和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建立和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一个重要目的。
  总之,对小学生来说,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与培养,与小学生的认知紧密相连。我们要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其应用数据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其应用价值。“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统计学家C.R.Rao语),或许,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