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个方式

2015-07-30 10: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5-0008-04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小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创建高效课堂的实践中,我们采取十三种策略,效果显著。
  策略一:把握课标要求,正确使用教材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教师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领会其教学建议的精神。
  教材是“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的具体化,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吃透”教材,并正确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弄清教材八“点”。即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易混点、易错点、教学起点、新旧知识交点等(具体的一节内容不一定都具备)。
  2.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要“深钻”教材,揣摩编者的意图,诸如为什么这样设计、编写、前后是什么逻辑关系、例题有什么作用、插图有什么作用等。
  3.教材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其他资源如其他版本教材、网络资源、图书、报刊资料、他人经验、教师自己的经验、学生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
  4.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取舍、变换顺序等,用多种方式与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及要求。结论性知识该让学生知道的,教师要毫不犹豫地补充完整。
  5.对教材内容进行“四化”处理。一是问题化。要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进行问题化处理,或者说,将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以促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探究教法。各种教学活动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这是激励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前提。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实际,要明确、具体。二是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可以设计学生自学、互帮互学、交流讨论、展示汇报、动手操作、质疑对抗、现场表演等学习活动。三是生活化,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身边。为此,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系统化,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补充、整合等措施提高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使学生得到较为完整、系统的知识,形成较为全面的能力。
  策略二:科学设计目标,围绕目标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引领课堂教学方向的明灯,也是师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旨。有了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有方向。这就像走路一样,没有目标,我们就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必然陷入茫然。脱离目标的教学必是低效甚至是没有意义的。现实教学中,一些脱离目标的“教学活动”很常见,如与目标无关的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现场表演、随意引用课外资料及学生不熟悉的生活素材等。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合理、明确、具体、可测。教师每节课都要明确告诉学生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师生共同、自觉、能动地围绕目标进行教与学。
  策略三: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欲望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但应注意,不能单纯为了学生兴趣而刻意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导入,因为,只有对学科内容的兴趣才是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精彩和高潮;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
  策略四:强化学生主体,激励主动参与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显然,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也就没有了意义,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是课堂之本、主动是课堂之魂!因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条件。这就要做到以下五点。一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学会,相信学生能学好,相信学生能做好(低年级学生也不例外)。相信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心理依据和认识起点,否则,就只会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二是鼓励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支持、鼓励和帮助,使学生乐观自信,敢于动手操作,敢于开口表达,敢于动脑想象。三是激励学生。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和勇气,使学生无忧无虑,大胆积极。四是宽容学生。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争辩。五是勇于承认自己知识的有限。当教师遇到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时,要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说明,并表示课下会及时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可以为学生树立诚实与好学的榜样。
  策略五:创设良好情景,全力服务教学
  创设教学情景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良好的情景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使学习活动更为有效。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教学中对下列四种情景的创设尤为重要。一是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是问题与情景的统一,是一种承载着一定问题的情景。二是生活情景。生活情景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关联,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三是活动情景。创设活动情景是强化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增强主体意识。活动包括学生自学、观察、操作、交流、汇报、讨论、质疑、辩论等多种形式。四是合作情景。创设合作情景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引导、激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 帮助,智慧共享,共同提高。
  策略六:密切关注学情,适应学生实际
  学情是指学生的实际状态与特点,主要指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学习新知的掌握程度,学习的兴趣、意志、方式、能力等的表现以及年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学习需要等。它是动态的,发展的。关注学情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参与状态、学习方式、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情感体验等。因此,可以说学情是教学的重要起点,是教师设计、实施、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的重要依据。不关注学情的教学必是呆板的、低效的,也必是失败的!试想,如果我们不关注学情,不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落实,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如果无视学情的变化,只是一味机械地套用教学预案,我们的教学活动必然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学情就是教学的命脉,学情大于天!
  策略七:引导学生先学,指导自学方法
  第一,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先学”开始。这需要教师在上课伊始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据此,再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降低要求,如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等,其作用是感悟知识,养成自学的习惯。
  第二,学生进行课堂自学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自学的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时间限定等。教师还要善于将课本内容以“小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课本内容。
  第三,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与解决的问题,应是一些简单的知识和问题。如了解性、概念性知识。学生自主学习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指导他们做出标记,以供小组合作讨论,或供给教师讲解。
  第四,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一要巡视并加强对个别辅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方法,完成自学任务;二要通过巡视、观察、询问、指导等,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三要关注学生存在或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是倾向性问题还是个别性问题,为后面的讲解做好准备。
  策略八:小组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智慧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学生集中起来“一起学习”,而是让学习小组成为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是学生互帮互学、相互配合、共同研究与解决问题,使智慧共享、共同提高的一种新课程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更有效?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必须有个体的自主学习。二是合作学习时必须有明确的任务或问题。三是任务或问题一定要适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四是把握“独学”与“对学”、“群学”之间的关系。“独学”是“对学”与“群学”的前提和基础;“对学”与“群学”是“独学”的继续和深化。“对学”与“群学”解决的是学生“独学”有困难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诸如学习错误的相互更正、学习问题的相互发现与互助提高等。
  策略九:适时交流展示,彰显学生精彩
  学生的课堂展示,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共享思维智慧、共同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体验学习快乐的重要环节。学习成果展示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展示的内容要依据教学的目标要求,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进行,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认知缺陷等学习障碍。展示的重点是学生出错的原因、共性的问题、思维的过程、独特的方法、解题的方法与规律、学生新的发现、新的感悟等。
  展示的范围要依据问题的重要程度,或在组内进行(小展示),或在全班进行(大展示)。其形式可以是口头展示、书面展示、行为展示等。
  策略十:教师恰当精讲,提升学生能力
  教师讲的总原则是“精讲”。“精讲”不是少讲或不讲,而是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抓住要害,“该讲的”讲到位,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按照这样的原则,可以归纳出教师应该进行七种讲解:(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仍解决不了的问题;(2)学生理解错的、说错的、做错的问题;(3)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4)大多数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5)类型性问题;(6)典型性、方法性、规律性问题;(7)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其中,对第(5)、(6)种问题的讲解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志,也体现了教学所达到的高度。
  策略十一:狠抓达标训练,关注学习效果
  课堂的落脚点在于学习效果,在于知识、技能的落实。知识不落实就无法保证有效,没有效果保证的课就不是好课,让学生掌握才是硬道理。这是早已经被众多名师实践证明的真理。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洞察学情,通过“察颜观色”,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其次是通过课堂训练与反馈检验教学效果,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当堂训练要做到五个当堂,即当堂训练、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评价、当堂达标;二是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训练题要难易适度,富有针对性、典型性、开放性、创新性,注意少而精,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教师的当堂讲评要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与规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策略十二:有效利用时间,珍惜分分秒秒
  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每个教学环节、每项教学活动都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务必做到四点:一是备课要备时间,例如,一个教学内容分几个课时、几个环节、采用哪些流程要处理好;在一个课时中自学××分钟,讨论××分钟,做题××分钟等,不浪费每一分钟的时间;二要每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使课堂紧张、有序;三要严格控制“讲”的时间,只讲“该讲”的,“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四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不说废话、空话。语言要精练、准确、恰当。
  策略十三:指导学习方法,共建高效课堂
  实践表[第一论文网www.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服务,欢迎您 的光临]明,课堂的真正高效,必须依赖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在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就课堂而言,要引导学生树立三种意识,养成四种习惯。
  三种意识是学习主体意识、时限意识和当堂掌握知识技能的意识。只有树立了主体意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自己成才和发展,以报答父母、报效祖国的必由之路。树立后两种意识是促使学生警醒自己:课堂的各种活动一定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三种意识,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学。
  四种习惯是: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专心专注、勤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发言、敢于表达、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切磋讨论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这四种习惯的目的有四:一是促使学生主动自学,主动操练,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表达,主动探究;做到眼动、口动、手动、脑动、情动;二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特别是促使学生大脑紧张起来、思考起来,“学习是思维的体操”,只有思考的投入才是真正的参与,学习精力的流失是课堂上最大的流失;三是鞭策、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带着疑点问老师,问同学;四是倡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智慧共享,共同提高。只有养成这四种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学习精力的充分投入,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这就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积累的课堂教学的十三种策略,已对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4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杂志所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