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音乐智能应用于学校的各门课程的价值分析

2015-07-29 09: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与人类共同存在于世界之中的艺术,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每个人都能够发展这种才能,而且音乐也可能成为任何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研究发现在其他地方运用音乐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如在学生走进教室时可以创设一个欢迎的氛围;在体育活动后,音乐具有使人轻松,宁静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时播放音乐会使教学内容的转换更为顺利;在阴郁的日子里音乐能激发活力,并且音乐还具有减缓考试或其他课业学习负担的压力的作用。
  【关键词】多样教学;音乐教学特点;情景同化;结束语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展音乐学习是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为了组织小学低段学生开展有效的音乐学习,对于每节课的设计我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音乐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为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理解,如《拍皮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拍皮球比赛,体会游戏带来的乐趣,从而帮助理解音乐的情绪。
  另外一个重要的做法是,教师应为孩子们提供发挥其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比如,为音乐配插图这项任务,可以小组形式进行,任每小组选一个音乐片段,让会动脑筋的同学想创意,绘画的同学画出插图。又如我们还可利用媒体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如可以让学生将音符选中,移动后组合成不同的节拍。或则在欣赏难理解的音乐时,教师利用媒体课件使音乐形象化、直观化。总之,应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体验,运用各种模式参与学习,并进行各种交流活动。这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学生至少会从一种模式中受益。
  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1、寓教于乐是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学生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学生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2、音乐教育的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三、情景同化
  在学生进入教室时播放柔和的音乐,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提高学生身体能量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觉得歌词很容易记忆,而且也感到配合音乐记忆课程内容是很简单的事,如在教学课文中自编一些歌词放到已学过的音乐中让学生唱一唱,学生将会更好地记住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唱歌不仅能让许多学生记住重要的信息,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如教学课文《祖国到处有欢乐》一课时,让同学踩着歌曲《娃哈哈》的节奏,边唱边跳走进教室,这样气氛活跃了,而且学生紧张的心情也有所缓解了,能更好地接受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内容。而且对于某些文章,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创设生动的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放一放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海上各种鸟类鸣叫的声音等等,使学生体会意境之美,更容易学习课文内容。
  总结,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不是培养音乐家,其宗旨是为了育人。要在统一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专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让学生在形势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主动而自觉地要求学习音乐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优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成为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深层次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性的音乐表现力的新一代。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总结,逐步完善一套中国式的音乐体系,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音乐创作的创新能力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